新浪新闻 国内

努尔勒别克的愿望成真:新疆布尔津冲乎尔镇8个农牧村转型旅游业

新疆晨报

关注

都市消费晨报、亚心网讯(文/记者 郭玲 图/本人提供)在去往新疆喀纳斯的路上,会路过一个浪漫小镇冲乎尔,冲乎尔河边沿线的农牧村落,因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游客。游客住到牧民家里,喝着奶茶,骑着马,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也因此,不少牧民除了保持原有的农牧生活外,还多了份旅游接待的工作。

冲乎尔系哈萨克语,意为“盆地”。冲乎尔位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西北部,距县城有70公里,东与阿勒泰接壤,南与窝依莫克乡相连,西与哈巴河县相邻,最北端是著名的喀纳斯风景区,海拔高度670米,属中温盆地气候,全乡北高南低,以布尔津河为轴心,东西两侧为农牧村落。

53岁的努尔勒别克·卡斯勒汉出生在冲乎尔镇上的阿木拉什台村,现在是当地冲乎尔镇马拉雪橇协会会长、冲乎尔镇雪橇制作的传承人。见到努尔勒别克时,可以满足你对新疆糙汉子的所有幻想,眉峰坚硬、眼神凌厉、一脸的故事。

现如今,马拉雪橇的传奇已经成为布尔津旅游的名片。除了这项旅游之外,近几年浪漫小镇冲乎尔在政府的帮助下还成立了冲乎尔镇红叶林民俗家访旅游协会和红叶林白沙山骆驼旅游探险协会,主要发展民宿和骆驼探险游等旅游项目。

成立马拉雪橇协会

努尔勒别克明白,镇子里的农牧民都像自己曾今一样,仅仅靠天地种植和畜牧吃饭,他想带动大家一起在农忙之余发展旅游。2005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成立了布尔经县冲乎尔镇马拉雪橇协会,他担任会长,还凭着精湛的手艺成为冲乎尔镇雪橇制作的传承人,并成功申报了自治区级马拉雪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农忙之余,每年都要制作几十个雪橇。主要供冬天游客乘坐。目前协会有68人,在冬季农闲时,他便张罗着与旅行社合作,或者接散客,让大家都有生意。

“雪橇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在冬天,它不仅可以拉人,还可以拉货物,2000年以前马拉雪橇一直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努尔勒别克说,他的祖辈都会做雪橇,他从小就从父亲那里传承了做雪橇的手艺,曾驾驭着自己做的马拉雪橇踏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对喀纳斯景区更是熟悉得如同自家后院。

雪橇,俗称爬犁,也叫扒犁、扒杆、雪橇等,是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人们在寒冬惯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位于布尔津县北部的冲乎尔镇四周多山,属盆地地形,每年冬天都格外的寒冷,年均600毫米的积雪,完全覆盖了道路,只剩下白茫茫的世界。而雪橇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靠马的牵引行走,所以雪橇曾经在这里是家庭必备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传统的交通工具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柏油马路贯通到每一个村落,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走进了越来越多家庭的生活,使这个美丽的“养生小镇”和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冲乎尔镇与外界的联系也畅通无阻。如今,借着旅游业的东风,使这个前往喀纳斯旅游的必经之地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冲乎尔,无论春夏与秋冬。在这个旅游强县,马拉雪橇的传奇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发出耀眼的光彩,成为布尔津旅游的新名片。

2014年,冲乎尔镇成功举办了布尔津县第一届冬季农牧民运动会,现场人山人海,马拉雪橇被纳入表演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光。不少游客都想上去坐一坐,看着马儿在前面飞奔,自己挥马加鞭,在白雪无垠的世界风驰电掣,纵情领略雪国风光。

努尔勒别克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马拉雪橇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想把冲乎尔镇的“马拉雪橇之乡”的名声打出去。

光脚背柴火下山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努尔勒别克的生活就是一年四季围着耕地和牛羊转,维持着家里的生计。

1981年,在努尔勒别克初中毕业后,他的父亲去世,当时家里有12只羊、一头牛,16亩地,养牲畜、种玉米、油葵,都是作为长子的他该承担的事。所以,虽然他考上了师范院校,却最终放弃了学业。

1986年,为了给母亲看病,努尔勒别克卖掉了家里12只养、一头牛。家里没了牛拉柴火,努尔勒别克连续三年每天上下山自己背柴火,因为脚上没袜子穿,下坡时脚在鞋子里打滑,他就把鞋子脱掉光着脚,背柴火下山的样子被当时一个领导看见,送了他两吨煤。当时是1988年。

努尔勒别克这种每天埋头种地的生活从1982年一直延续到2001年,日子平淡又艰难。

努尔勒别克有三个孩子,目前老大从事教师职务,老二在环保行业工作,老三是名导游。

带着一匹马离开家

2001年,努尔勒别克听说喀纳斯要开发旅游,“当时喀纳斯没有通车,游客想往山上走的惟一交通工具就是骑马,我就把家里的地种好,交给老婆管理,牵着一匹马去了喀纳斯。”努尔勒别克1987年结婚后跟母亲一起生活了十年,在弟弟完婚后,才分家单过。

2002年7月,努尔勒别克牵着儿时村里给父亲分的马去了喀纳斯,每天的工作就是拉着游客往返观鱼台,12公里的路,往返150块钱。观鱼台位于喀纳斯景区内,建于海拔2030米的哈拉开特(蒙古语意为“骆驼峰”)山顶上,与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00多米,是惟一一个能驻足饱览喀纳斯美景的最佳平台。

仅一周的时间,努尔勒别克就赚回了一匹马的钱,他又花了2500元钱买了匹马。

“当时上观鱼台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所以收入很可观。”努尔勒别克的汉语说得非常好,交流起来没障碍,所以找他的游客最多。当时他在马队中担任起“民间队长”的职务,用自己熟练的语言沟通能力,给冲乎尔镇去的六七个马夫安排游客。

2009年9月,喀纳斯的天凉了,游客量慢慢减少,努尔勒别克带着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和两匹马回了家。妻子很高兴,家里从那时开始不再烧柴火,开始买煤炭。“第二年的7月到9月我又去了喀纳斯,那两个多月是旅游高峰,也是赚了两万多,其他时间我还是在家里养牛羊、种地。”努尔勒别克说。

2004年6月到10月期间,努尔勒别克换了地方,他带着妻子和两匹马去了禾木,在禾木的老桥头支起了个毡房,每天有游客来,妻子就在毡房烧奶茶、做饭,他依旧做租马的生意。那4个月他们接待了200多名游客,赚了两万多。

接触游客的时间长了,加上努尔勒别克自小在这片美景中长大,对旅游需要的线路非常了解,他明白适合游客的路线应该去哪些景区,也了解摄影爱好者喜欢哪些拍摄点,能拍到想要的日出、夕阳、全景等等。“也是通过那几年,我认识了很多人,各行各业,搞摄影的最多,短的线路就是几公里,长线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努尔勒别克说,后来当地举办的第一次摄影节,就是他打电话通知到了外地的很多摄影师来参加,此后更多的当地风景照片呈现在网络上。

记者在网络上翻阅到很多跟着努尔勒别克旅行的游客发出的文字和照片,他们的照片中展现出布尔津、喀纳斯、冲乎尔镇……让人心醉的美景以及对当地淳朴牧民的感慨。

带领村民转型旅游业

“我租马都是夏天,有一年,外地的一些旅行社盯上了喀纳斯的冬季旅游,找到了我,希望我带队进喀纳斯踩线。”努尔勒别克便组织了几个邻居一起赶着马拉雪橇拉着客人进山,行程结束后每人得到了近千元的收入,这让他打起了以此营生的算盘。

“租马的生意在路修好后就不行了,一个夏天四五匹马赚五六千。”努尔勒别克决定组织村民一起,参与冬季旅游。

2005年,努尔勒别克将本村想依靠马拉雪橇致富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马拉雪橇协会,由他来寻找客源统一分配。同一年,他还租下了冲乎尔镇废弃的屋子,一番整修后开了家旅社,一次可以接待23人,但很多游客还是喜欢住到他家里。

从此,努尔勒别克的生活便是冬天参与冬季旅游,春天种地、夏天去禾木接待游客、秋天回家收庄稼。

“很多人冬天来到这里,就是想体验马拉雪橇,还有这种乡村生活。因为我们这的旅游开发也都源于牧民生活,没那么商业,正是很多游客想要的。”冲乎尔镇镇长阿斯哈尔·马开汉说,冲乎尔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将以农牧民运动会为契机,打造马拉雪橇名片,丰富布尔津冬季旅游项目,既能带动农牧民的增收,也完善了布尔津旅游市场。

阿斯哈尔介绍到,冲乎尔镇有17个村,4500户居民,牧民居住得也比较集中。其中冲乎尔河河西5个村和河东的3个村村民开始发展旅游业,8个村共1500户农牧民,已经有150户开始转型。其中最具规模的是合孜勒哈子英村,距离喀纳斯路一公里远,被布尔津县作为民俗家访的示范村,210户牧民中,50户从事旅游业。这里的民俗家访,是指游客可以置身于该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牧民在继续自己生产生活的同时兼顾旅游业,每户牧民家里都能接待8到10个游客,住宿加上三餐,一人150元左右。

“现在镇子上成立的三个协会中,马拉雪橇协会时间比较长,红叶林民俗家访旅游协会和红叶林白沙山骆驼旅游探险协会是新成立的,帮助村民发展旅游业。”阿斯哈尔介绍说,马拉雪橇项目在冬天一直开展着,目前镇子里有300多个雪橇,如果客流量超过雪橇数量,协会会长努尔勒别克也可以做出来。

“我现在就想,能不能把这三个协会的项目结合起来,定制些线路提供给有需求的旅客。”努尔勒别克说道。

目前,阿勒泰地区实施“千里画廊、百村增收、万户就业”工程,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丰富农牧民参与旅游业方式,促使旅游业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7年阿勒泰地区上半年以来接待游客314.16万人次,同比增长41.9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53.08%;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2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总消费突破100亿元,增长40%以上。

政策支持加旅游前景吸引,努尔勒别克和村民一起已将“马拉雪撬之乡”打造成自己生活区域的新名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