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巡礼|深圳篇:引智聚智用智 虚拟大学园成创新引擎

贵阳网

关注

引智聚智用智 虚拟大学园成创新引擎

——“对话大数据时代·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巡礼”深圳篇之一

在深圳深讯数据公司,员工的办公区域都设计得很”数据“。

穿梭于深圳虚拟大学园,挂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名字的建筑物,让人目不暇接,不免有穿越之感。这个虚拟大学园,聚集了58所国内外知名院校。

“深圳虚拟大学园是我国第一个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戎雪亚说,作为各成员院校在深圳发展的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该园将大学的科研和智力优势融入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深圳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首个虚拟大学园在深圳诞生

5月5日,走进深圳虚拟大学园。这里,各式各样的校旗迎风飘扬,就像联合国大厦前的国旗一样壮观。深入了解虚拟大学园后,发现它确实有些“联合大学”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大批科研院所、大学科研人员和教师纷纷南下深圳创业,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深圳经济发展对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资源和高端人才缺乏问题也日益凸显。建立一种新的、独立的高校教育和科研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为解决深圳科教资源的先天不足,深圳市政府建立中国首个虚拟大学园,联合国内外高校在深圳开展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项目源,为深圳创新装上引擎。

1999年9月10日,虚拟大学园开园,首批22所院校入驻。“当初引进这些大学,是深圳市领导带队到全国各大知名院校‘跑’,向院校提出需求,开出各种有利他们来深办学、创业的条件,一家一家请来的。”戎雪亚说。

武汉大学是首批入园的院校之一。“怎样借深圳发展之机,延伸服务社会的触角,是当时武汉大学考虑的事情。”武汉大学广东研究院副院长李红亮说,通过虚拟大学园这个载体和平台,为武汉大学更好地服务深圳发展找到了坐标。

渐渐地,“拉客”已成为过去式,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院校争相要求入驻虚拟大学园,纷纷建立事业单位建制、独立法人资格的深圳研究院。“高校入园,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基于各种创新机制,校地合作共赢局面越来越好。”戎雪亚说,虚拟大学园之所以在深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得益于深圳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才、产业等扶持政策,取决于各大院校的协力奋斗。

搭建“产学研官资”创新创业生态链

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新技术席卷全国,处在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也是风潮涌动。

蓝胖子机器人公司是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入驻企业,是一家研发物流机器人“大脑”的公司,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物流的全智能分拣以及全自动装货卸货。“我们的研发方向偏向软件层,开发的机器人系统能够基于大数据进行深度增强学习,具有很强的数据化、智能化特征。”蓝胖子公司创始人邓小白说。

邓小白有海外多国工作背景,归国后来到深圳,带领团队在虚拟大学园创业,其团队成员来自10个国家。“虚拟大学园为我们提供了创业空间,这里的创业氛围很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邓小白说,公司现在已经完成A轮融资,产品即将实现规模应用,主攻欧美市场。

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孵化的企业,类似“蓝胖子”这样的不胜枚举。“大疆科技”“云洲智能”等知名企业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截至目前,深圳虚拟大学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58家,各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946项,省部项目187项,市级项目1119项,获得专利994项,软件著作权208项,发表论文1271篇,转化成果1633项,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专业突出的高端人才宜聚地、研发机构聚集地和中小企业集散地。

创新,是深圳虚拟大学园的灵魂。通常国家先把科研资源配置给高端,研发出成果后再转移到市场。而深圳虚拟大学园在搭建“产学研”平台时,就走出一条自下而上的逆向道路,即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虚拟大学园传递到高校上源,从而解决技术的实际应用难题,加速和提升了科技转化的速度和效果。

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内,高校的科研机构被定为事业单位性质,但同时又直接面对市场接轨,以技术产业化作为长期生存的后续力量,极大地释放了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对于虚拟大学园的支持,再加上风险投资的活跃,把产学研拓展成一条“产、学、研、官、资”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翻开深圳虚拟大学园2017在职招生计划可以看到,武汉大学开设“大数据架构师培训班”等高端课程,香港城市大学开设“电子商务及大数据”等定制高管培训课程,佐治亚理工学院招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ECE)全日制硕士……人才培养是深圳虚拟大学园院校的重要使命。

“作为美国最好的理工学院之一,我们在深圳虚拟大学园设立全日制硕士培养项目,主要是这里的产业环境非常好,中兴、华为等一大批企业在这里发展,学生实习、就业都很方便。”佐治亚理工学院深圳项目经理王志亚说。

“在深圳虚拟大学园,我们与国内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现在已有201位博士生毕业,还有150多位在读,绝大部分都留在深圳工作。”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助理院长陈俊铎谈到人才培养时说,香港城市大学在2016年英国QS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第55位、亚洲第7位,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还在虚拟大学园里成立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在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已经形成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可以称之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李红亮说,武汉大学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开设许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班,时下大数据等热门产业领域的报名人数是招生人数的好几倍。

截至目前,深圳虚拟大学园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在职学历学位培养体系和从短期专项到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成员院校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6万人。其中,培养博士1842名,硕士和本科生近10万名,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输出了大量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深圳引智之道

值得贵阳借鉴

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贵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正在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包括大数据等领域在内,深圳的创新创业无疑站在中国潮头。深圳走过的路,或许在某些方面值得贵阳借鉴。

贵阳发展大数据,人才是最大的短板。贵阳如何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大数据创新创业?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深圳虚拟大学园采访。

从开始的逐一邀请高校,到后来的高校不请自来,深圳虚拟大学园引智聚智用智的成功做法在历史面前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国内外高校之所以纷纷入园,看中的不仅仅是政府的诚意和政策,更重要的是深圳多如牛毛的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旺盛需求。机遇,点亮了高校到深圳发展的希望,成为校地合作的动力。

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市场拉动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官资”合作更加紧密;企业提需求,院校来满足,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智力集聚、政策引导,实验室林立、科研站众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深化深港合作,促进国际对接,以世界眼光审视自身发展……这些都是深圳虚拟大学园的成功之处,都值得许多正在后发赶超的城市参考和借鉴。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赴深圳报道小组

田方 周然 欧鲁男/文 徐其飞/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