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科普天津爆炸中让人谈之色变的氰化钠究竟是啥

新京报

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8·12”爆炸事故发生后,一种叫做“氰化钠”的化学物质引起广泛关注。8月16日,新华社报道,爆炸现场存储的桶装氰化钠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少量因爆炸冲击发生泄漏。专业人士已划定重点排查区及缓冲区,展开全面排查、处理。
氰化钠到底是种怎样的物质?对人体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环保专家解释,氰化钠(NaCN)虽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在常态下是一种固态晶状体或粉末,不挥发、不易燃、不易爆。但是,氰化钠易溶于水,并且会产生强烈的水解反应生成另一种剧毒物质氰化氢。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告诉澎湃新闻,氰化钠可以使“细胞窒息、组织缺氧”,致人死亡。具体原理是,氰化钠进入人体后,会释放的氰根(CN-),氰根与铁离子的结合能力更强,因而阻断细胞正常的氧化过程,导致细胞窒息、组织缺氧。
而非猝死的中毒患者,早期也会出现乏力、头昏、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意识障碍等表现。
那么,一旦氰化钠发生泄漏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远离泄漏现场。果壳网称,对氰化物泄漏,美国CDC划出的最大警戒线是:全方向390米,白天下风1.3千米,晚上下风4.9千米。针对火灾则是全方向800米。
而氰化钠可以用强氧化剂比如双氧水、次氯酸钠等中和。与双氧水中和可产生碳酸氢钠和氨气,前者是生活中常见的小苏打,后者易溶于水。
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表示,天津爆炸现场氰化物的位置已确认分布在两个点,初步判断有几百吨。对已炸开外露的将及时清理,用化学品中和;对大面积分散的将采取分围方法,砌墙围起来;对成桶未损坏的将其及时清运,撤离现场。
作为普通市民又该如何急救?
公众号“绿松鼠”建议,普通市民应对氰化物危害的唯一办法就是远离。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灾害发生后,应注意避免摄入灾害区安全性未知的水源。
一旦皮肤接触到氰化物,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然后就医;
若眼睛不慎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就医;
吸入了氰化物的话,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输氧并及时就医;
如果食入,就要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并就医。
新京报动新闻综合整理报道
新京报动新闻综合新华社、公众号绿松鼠、澎湃新闻、果壳网整理报道
编辑:曾震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