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调查称中国父母最愿送子女留学 港媒:为拓宽视野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4月18日报道 港媒称,据一项企业调查,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是亚洲最愿意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的人群。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7日报道,对于那些可以承担费用的人而言,他们正变得越来越想让其子女出国接受教育。一些家长说,出国接受教育可以让子女未来拥有更宽阔的视野,并拓宽职业选择范围。

该调查发现,51%的内地受访者希望将子女送到国外读书。

香港位列第二,39%的受访者称,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印度排名第三,3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

在中国内地,有500名信用卡持有者接受了调查。他们的家庭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调查说,在中产阶级中,就教育支出而言,美国是最受欢迎的目的地。英国名列第二,其后是澳大利亚。

总部设在北京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董事张宇(音)说,他考虑将在内地上中学的儿子送出国。他说,尽管国内的教育水平在提高,可是他希望儿子能够通过在国外学习拓宽视野。

他说:“还因为,对于我而言,学费及其他费用如今更能够承担了。如果无法负担费用,那么我就不会考虑送他出国了。”张宇说,他期待政府未来放宽签证政策,让家庭能更容易地选择海外教育。

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是很好的留学目的地,但张宇也希望儿子能够参加拉丁美洲国家的交流项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出国留学:浙江高考生的新选择 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延伸阅读】2名中国留学生打拼十多年进入英国政坛

英国将在5月7日举行议会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创纪录地有11名华裔候选人宣布角逐国会议员。而在这11人中,有两人更是难得,这两人都是第一代移民,都曾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在英国打拼10多年后,杀入英国政坛。

据英国《金融时报》16日报道,这两位华裔候选人中一位是35岁的王鑫刚,来自黑龙江;另一位是30岁的何易,来自重庆。经过十个月英国保守党内的海选,他俩成为今年英国议会选举中,仅有的两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国会议员候选人。

王鑫刚:伦敦曼彻斯特“两头跑”

王鑫刚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01年到英国留学,就读于帝国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及哈佛商学院,目前在伦敦金融城某投资银行担任高级经理。2014年5月,王鑫刚曾代表保守党参加地方议会选举但落败。尽管一直生活在伦敦,但王鑫刚此次将参选曼彻斯特中心选区国会议员。他表示,尽管该区数十年来一直由工党把持,但若能发动人数占该区选民一成的华裔选民积极投票,自己或有望当选。

从1月份的选举会议中,王鑫刚就知道自己的竞选之路不平坦。他把时间分成了几份,周一到周五他朝九晚六到银行上班,周末到曼彻斯特参加选举活动。虽然平日身在伦敦,但王鑫刚在上下班的途中常常都是在阅读曼彻斯特当地新闻以掌握最新信息,和支持者们也在社交网络上保持互动。

作为候选人,王鑫刚表示,如果他能当选,将帮助当地的孩子提高数学水平和改善当地交通。

何易:“学霸”从政从小事做起

出生于1985年的何易的“人生轨迹”和王鑫刚非常相似。从重庆市实验中学毕业后,何易200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电子通讯专业。成绩优异的他,在大学里每年都获得学校颁发的奖学金。本科毕业后,何易就职于威尔士亚伯拉昂的塔塔钢铁集团,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他在斯旺西大学和斯旺西城市大学分别完成了在职材料工程硕士和MBA,现在他是通用电气(英国)的一名皇家特许工程师。

何易的“政治生涯”是从大学里开始的,2011年他正式加入了英国保守党。自此之后,保守党的活动他每次都参加,非常活跃。

何易此次的选区就在自己曾经工作多年的威尔士亚伯拉昂。他现在每天都要用电话和选民沟通,周末还会登门走访各家商户,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据报道,何易还是当地一家癌症慈善机构的董事,刻苦学习和推广威尔士语多年。

何易表示,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从政其实是从身边社区的小事做起。

[核心解读]

“第一代移民”也可以进入政坛

语言并不是主要障碍,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最关键

晨报记者 俞 洁 综合报道

尽管这几年来一直有华裔候选人参加议会选举,但英国下议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一张华裔面孔。

对于今年创纪录的华裔候选人人数,英国社区和地方政府事务大臣埃里克·皮科尔斯表示,他坚信今年英国议会选举必将诞生首位华裔国会议员。

传统印象里,华裔移民第一代大都埋头苦干谋生活,第二代在英国出生长大受教育,没有语言文化障碍,才有可能迈入政界。与此同时,华裔一直被认为对政治态度冷漠,移民父母大多希望子女从事律师、牙医、会计师等既体面、收入又高的工作。王鑫刚与何易以“第一代移民”身份直接杀入政坛,是对这种陈旧认识的直接挑战。

人们常常认为,“第一代移民”英语讲得没有本地人地道,对政治文化也完全陌生,怎么可能参加竞选?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主要障碍,与普通民众的对话和交流,大多数留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做得到,困难的是找到和当地居民有效的沟通方式。王鑫刚表示,作为一名新移民,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逐渐熟悉英国地方政治的具体细节。他说,议员的很多工作其实就是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小问题,这些都是耗时耗力的服务工作,琐碎而繁杂,不过非常有成就感。

就在大多数华裔移民还游离在政坛之外时,王鑫刚与何易却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正步步缩短与英国议员们的距离。王鑫刚坦言,最难的正是迈出第一步,而何易则希望通过这一步激发华裔的参政积极性。

[新闻观察]

为什么要派出华裔候选人?

晨报记者 俞 洁 综合报道

5月的英国议会选举将会有11名华裔候选人参选,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英国三大党——保守党、工党和自民党都派出多名华裔候选人,就连比较边缘的绿党也派出了一名华裔候选人。

为什么英国政党纷纷青睐华裔候选人呢?

自民党候选人张敬龙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党派看重华裔群体背后的“中国”。中国经济上的崛起,为华裔从政增添了砝码。每一个政党都看到,有华裔候选人是一件有利于党派形象的事情。

保守党候选人何易则表示,这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党派希望聆听华裔社区的声音,并把华裔社区的意见反馈到党派的决策层。

英国2011年底发布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英国的华裔人口约40万人,大多数为中国香港移民,在上世纪70年代移入。他们的下一代,即英国华裔移民第二代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王鑫刚与何易这样的移民第一代,更多的移民第二代正成为英国华裔参政行为的主力。

对此,英国保守党、工党及自民党均设立了华人支部,华裔参政也从一种零星式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在主流政党下有组织的集体行为。

如果今年11位华裔候选人中有人当选,不仅将创造历史,而且会大大激发英国华裔参政的积极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5-04-17 06:50:00)

【延伸阅读】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

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巴黎是QS公司2015年评出的最适合学生的城市。

日前,俄罗斯卫星网根据英国QS公司专题总结精选了世界上最浪漫的9个留学城市。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捷克首都布拉格

那里的拱形通道,中世纪的建筑以及热闹的夜生活使得这座城市不愧为欧洲最浪漫的适合留学的城市之一。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意大利首都-罗马

罗马是欧洲最浪漫的学生城市之一。这里是一个阳光普照的城市,美丽的鸽子点缀着安逸舒适的广场,欣赏着周围美景,与心爱的人一起喝上一杯爱思巴苏特浓咖啡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维也纳不是欧洲唯一的可去之处,但却是从教育费用和消费角度而言最实际的一个城市。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希腊首都 – 雅典 - 学术教育的圣地。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土耳其首都 – 伊斯坦布尔

善于探索的学生和爱侣们的理想去处,那里是一个动静结合,充满生机和城市朝气的城市,但同时又不乏静谧与祥和。

日前,俄罗斯卫星网根据英国QS公司专题总结精选了世界上最浪漫的9个留学城市。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纽约有世界上最驰名的几座大学,这也是学生们选择这座城市留学的原因之一。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自然风景 ,文化名胜古迹以及美食将为你营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环境,你将充满好奇地与你的爱侣共同对这里的一切展开探索。

日前,俄罗斯卫星网根据英国QS公司专题总结精选了世界上最浪漫的9个留学城市。原标题:世界上最适合留学的9个浪漫之处(高清组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本京都是世界上最风景如画的地方之一,这是一个留学的好去处。

(2015-04-15 09:06:11)

【延伸阅读】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热潮不减 贡献良多惠及英国经济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出现在英国大学中,之前更有报告称留英中国籍新生人数超欧盟国家总和。那么中国学生给英国大学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国学生人数庞大

据记者了解,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共有87,895名中国学生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占同年英国大学本科和硕士的总学生人数的4%。

数据还显示,从2009年到现在,到英国就读大一的中国学生已增长了59%,这还不包括从其它年级开始就读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生。

而在过去十年内还出现了其它新的留学渠道,比如中国国内开办了中英合作教学,提供“2+2”或“3+1”的模式教学,学生在国内大学读两年或三年,再到有合作关系的英国大学完成剩下的学业,毕业时可以取得中英两所高校的双学位。如此一来,既提高了赴英国的学生人数,也提高了英国大学的收入。

英国《卫报》去年一篇报道称,2013到2014赴英国就读大一的中国学生几乎有6万人,已超过其他来自欧盟地区的学生人数。

在谢菲尔德大学就读六年的博士生杨戬恺说:“基本上在谢大商科很明显都是中国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这种在大学城尤为明显,放假的时候就如空城,只有中国学生在餐厅里坐着。”

另一位在英国读书七年的Kevin Gou则表示:“英国对留学生又爱又恨,一方面要他们缴学费消费促进英国经济,一方面又不让他们毕业后留在这边工作。所以要立法要赶学生,同时又计划解除英国大学每年招募留学生的限制。”

中国学生学费贡献多

自2012年开始,英国政府大幅涨价,英国本土学生学费升至每年9,000英镑,拉近与国际学生学费上的差距,然而中国学生对英国的贡献仍不容小觑。

仅按“出产量”而言,根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的数据,每年来自中国接近9万的留学人数高居英国国际学生第一位。紧接着是平均出产2万人的印度,和1.9万人的尼日利亚。

据记者了解,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曼彻斯特大学2013-2014学年共有5,159名中国学生,是所有国际学生的36%,也是总学生人口数的12%。而此学年度曼大的总学费收入将近3亿英镑,其中超过一半出自国际学生口袋。

曼彻斯特大学最近发布的财政报告写明,2013-2014除去支出以前的净收入将近9亿英镑,而国际学生的学费总额将近1.5亿英镑,这表示国际学生学费只占了大学净收入的17%,而这17%当中又有36%是由中国学生贡献。

另一家国际学生人数排名前三的伦敦大学学院(UCL),过去五年中,国际学生占大学总人数的比例从26%增长到31%。2014-2015学年共有9,435名学生,其中有2,480名来自中国,占国际学生的26%。

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Keith Burnett发表文章称,英国大学应该把吸引更多的中国年轻学生视为“第一要务”,且相信这是保证大学“未来”的要素之一。

但对于有说法称英国大学是否过于仰赖中国市场的争论,Burnett则认为中国学生是无法被世界上其他优秀学生取代,不应把中国仅仅当作一个市场看待。

中国学生惠及当地经济

除了学费上的贡献,中国学生在英国的消费支出也是当地经济的一大助力。这在过去5年中国学生人数突飞猛进的谢菲尔德(雪埠,Sheffield)尤为明显,不仅回来造访的毕业生惊讶于城市的发展,当地政府也认为国际学生的到来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谢菲尔德在19世纪是英国的工业大城,如今正转型往“大学城”方向发展,中国学生可谓功不可没。当地的两所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今年有4,152名中国学生;谢菲尔德哈雷姆大学有4,343海外学生,40%是中国学生。

随中国学生而来的是市中心中国超市和中餐厅数目倍增,不少商家看中商机,纷纷搬至谢菲的学生聚居地附近落脚。

在诺丁汉已拥有两家中国超市的余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在谢菲尔德开外卖餐馆,不久后就将餐馆卖出,专心于在谢菲尔德西街(West Street)上的中国超市。“我认为未来亚洲超市会很受欢迎。”他认为中国学生带来的中国超市与餐馆需求,也符合当地人的市场需求。

除此之外,由于巨大的人流,当地商家和酒吧数目也随之增加,其中大多都主打学生生意。

谢菲尔德市长,来自工党的Peter Rippon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中国学生是城市经济的一大支柱,尤其是在大学周边显得特别明显,学期期间总是很热闹,假期时显得尤为安静。而他表示,欢迎更多中国学生来到谢菲尔德,他们对当地生意有“巨大帮助”。

另一位当地议员,来自绿党的Jillian Creasy表示:“拥有这么多国际学生,包括中国学生,毋庸置疑对城市的经济有益。但我希望看见更多文化上的交流,不过因为学生待的时间不久,又忙于课业,这相对比较困难。”(林斯允)

(2015-04-13 10:56:07)

【延伸阅读】美国毕业季临近 中国留学生面临去留举棋不定3000多名高校华裔学生竞争200个职位。(美国《星岛日报》/庞可阳 摄)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随着夏天的到来,2015年美国毕业季也邻近。据调查统计,仅洛杉矶中领馆领区的美西南地区,就将有近1万名来自中国的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选择。

毕业季前,各高校以及学生团体纷纷组织大型招聘会,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留学生们创造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然而应届毕业华生表示,僧多粥少,华裔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不外乎就是就业、回国或继续深造。

加州最大规模的华人学生平台“ICON Union”9日在洛杉矶会展中心举行“第二届亚洲人才招聘会”,邀请到40多家中美大型企业到场,为南加高校华生提供从金融、地产、管理到媒体、销售、人力资源等不同专业的职位。

ICON Union 创始人洛加大毕业生Edison Song介绍,他对在美华裔学生的毕业压力感同身受,所以他在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并成立ICON Union这个平台,希望可以为华裔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信息,以及与中美企业沟通的桥梁。

通过招聘会,他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大部分在美华裔学生,都希望能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发展,所以招聘会邀请到更多可以为学生提供H1B的企业。此次招聘会40多家企业提供200多个职位,却吸引南加高校的3000多名华裔学生参与,竞争相当激烈。

南加大中国学生会常务主席杨东瀛,主要负责学校华裔学生的职业发展。他表示,在校期间,他曾经多次组织就业论坛、招聘会等活动,然而今天他从主办方变为求职方。华裔学生毕业后不外乎就是留美和回国两种选择,继续深造也只是为了增加留美发展的机会。

他在学生会工作中了解到,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学校为理工科学生提供的机会也更多。南加高校商科专业华裔学生数目巨大,但是很多硕士学位学生却不愿意屈就去选择企业提供的销售级别的职位。所以他特别希望招聘会可以为这些高学历的华裔学生,提供含金量更高的职位。

美西南学联主席柳眉也在招聘会现场,柳眉对华裔学生毕业后出路的看法十分与众不同,确另每一个人深思。还在读大三的柳眉现在已经在一家法国公司工作,柳眉介绍,美国大学课程十分轻松,平均每周15小时课时。除去上课的时间外,学生们有丰富的时间去工作、去创业,去研究学术。学生们不应当拘泥于全职学生一心学习的观念,而应当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人生中最优秀的年华去打拼、去历练以提高个人的竞争力,这样到时候不用你去找工作,工作自然就来了。

柳眉强调,招聘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可以了解当今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华裔学生认清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不论最后是回国还是留美发展,成长为一个有实力的优秀人才到哪里都会发光

南加大商科学生史先生指出,他明年才毕业,但是他希望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寻找实习机会,以提高个人的竞争力。但是很多企业招聘类似职位的公司,都没有实习岗位,让他很沮丧。(庞可阳)

(2015-04-13 10:24:13)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