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日本制造真的走下神坛了吗?

地球日报

关注

来源:新视角NPF

2018/5/21

由钝角网、美中新视角基金会、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联合主办的“中日学者经济对话”于2018年3月27日在北京杉园举行。

第四节的讨论话题为“日本经济转型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随着近年来日企丑闻的迭出,日本制造真的走下神坛了吗?日本制造业还值得我们学习吗?本文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张玉来副院长以及日本津上工作室津上俊哉社长的发言。

张玉来:今天我想讲的就是,当前是中国制造业更应该向日本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

(一)从“丑闻”说起

2017年11月开始,以神户制钢造假为标志,“日本制造”彻底陷入了丑闻漩涡。

一是几乎覆盖制造业所有领域——从素材生产到零部件及最后组装厂商,从钢铁、铝材到汽车、建筑、新干线甚至食品。二是大牌一线企业纷纷中枪——日产、三菱、富士重工、神钢、东丽……三是“长时间造假”被揭穿。

到底为什么这样?我的理解,本质是日本制造业正在转型,它是一个表面特征而已。

首先是经营体制在转型;第二是传统的根基已经瓦解了,日本的制造系统已经没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于经营体制,有三点理由,不全面,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日本企业现在已经是转向欧美型,非常明显。比如说索尼,还有一些大的企业都是在转型,都是越来越强调股东利益,越来越没人重视原来的质量控制(QC)系统,也就是宋教授刚才讲到的TPS部分,就像小松的前社长曾经说过,现在在日本关于QC的问题已经提不到董事会上,但过去QC在董事会上是可以全部讨论的。现在董事会讨论什么呢?怎么满足股东利益,怎么扩大市场,怎么取得利润。所以,这个经营体制已经发生变化了。

第二,用工体制。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基本上已经瓦解了,现在非正式就业的员工占40%了。我想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呢?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收入差距拉大了,为什么要去QC呢?为什么要去为企业的技术质量负责呢?丰田仍然在坚持终身雇用制,所以丰田在一些环节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瓦解。但是,今后也要面临这个问题。

第三,经营者的问题。因为日本的企业现在在全世界经营,它也必定受到全世界反过来的影响。所以,企业经营层也越来越有全球化的理念,它对原来那些东西不在乎了。

为什么说传统根基瓦解了呢?

第一,企业家现在没有二战之后那段时期的企业家精神。二战之后,日本出了一大批像松下幸之助(松下电器的创办者)那样的企业家,包括本田全是那时候出来的。现在再谈日本的企业家精神,很难找到了,这个层面没有了。

第二,模块化的冲击。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日本的制造业以前丰田系、日产系等,现在没有系了。丰田下面电装的供应商,德国的也有,中国的也有。为什么?为了利润,打破了这套体系。因为你再坚持垂直一体化体系的话,成本会上升,经营的能力就会下降。我们也知道现在模块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苹果,苹果之后是中国的华为、小米等,逐渐有一些新的企业在诞生。为什么?它们借用了模块化的力量,而原来的那套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时代。

第三,我们在前面也讲到了日本现在诺贝尔奖这么多,其实我非常同意津上先生的观点,那是以前日本的积累,现在日本的大学对研发投入非常不重视了,不像以前了。企业基础研发也是这样,人才也是短缺;我经常看到日本的报道,理工科人才非常缺乏。另外,日本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

这方面有很多问题,也就是传统的根基在瓦解。从经营体制、传统根基两个角度来看,日本制造业现在在转变,我们再用原来的观点去看它,显然是不合适的。

硬币的另一面:“安倍景气”

安倍景气——持续周期位居战后以来的第二。

一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大型制造企业经常利润率史无前例地突破8%、制造业平均自有资本比率超过47%(这是我们中国企业的短板,现在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身上的负债率相当高)、企业总利润余额也创下140万亿日元新纪录,这是非常好的时期,跟前面我们看到的制造业质量瓦解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是全球化经营取得重大成果——更加深化,其海外生产占比首次超过四分之一;现在去世界上以制造业为主的各个国家,你都能看到日企的影子。世界的制造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大量日企在这里扎根。在中国也是这样,数万家在华日本企业当中,大部分是制造商。所以,日本的制造业已经分布于全世界;包括美国、墨西哥等,制造业基本上都有日本的影子。

三是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获得突破——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代表的企业转型进展加速,很多企业走出传统模式。比如像索尼、日立,它们现在做什么呢?它们不再扎扎实实地只给你生产一个硬件产品,而是产品加服务。也就是要把你拿下来,之后不用再跟同行去竞争了。这样的转型,我认为是成功的,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所以,从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来看,日本企业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企业利润是第一天命。

泡沫崩溃之后,日本企业已经到非常困难的地步了。经济被困之后,日本企业实际上却是在大幅盈利。日本制造业同样也是,尽管有波折,也是在上升,在恢复,这是事实。从1974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看到日本大企业的利润率是最高的,当然中小企业有问题,比如说我刚才也讲到了中小企业继承人的问题等,今后可能会出现断裂。但是,为什么日本大企业不着急呢?因为现在是模块化时代,不用原来的系列供应商了,完全改变了,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况。

我们看海外的制造业,这一点是我们中国忽视最多的地方,全世界的制造业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这是我的观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汽车的附加值相对来讲是最高的,飞机尽管高,但是飞机的产能是有限的。全世界大的几家汽车生产商都是千万辆的生产,我们可以看到利润,包括丰田,日本汽车厂家的利润非常高。在这个领域如果你能控制世界的话,说明你就能掌控世界制造业。

(二)为何是“当前”

一是创立中国制造体系的必要。改革开放40年积累,“一带一路”走出去,中国企业站在全球化发展的新起点。

二是“日本制造”有很多“经”可念——从高增长、石油危机、“广场协议”、“失去的二十年”、亚洲金融危机、雷曼冲击……既有经验,更有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是日本企业态度现在更积极。现在有些日本企业,像东芝、夏普失败了,比如说夏普本来不想牵富士康(鸿海科技集团)的手,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台湾的企业进去了。我们再看东芝,中国的电器企业已经跟它携手了。美的已经保证在三年之内就要扭亏为盈,这是中国企业的特点。也就是说,现在日本企业的态度是什么呢?已经转变了,所以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时机。

四是人类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革命面临新的拐点——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赢至关重要。我们知道过去有模块化,模块化把丰田的生产方式打败了。那今后是什么?中国人说的最多的就是互联网+,这个现在还没有成型,就像我们讨论“一带一路”一样,今后到底谁能控制世界,我想还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携起手来,创新的机会会更多。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我们都有机会。

(三)学习啥?

一是要学习企业传承发展的奥秘——包括工匠精神、技术进步模式、标准化等。

日本经营百年的企业突破2.5万家,居世界首位。其中,超过1000年历史的日本企业有21家,超过500年的有147家,超过300年的有1938家。长寿背后的文化沉积和有效机制是什么?如何成功地传承和发扬了工匠精神?

二是学习品牌建设之道——品牌建设背后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暖帘文化……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这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市场决战决胜更多受到品牌价值左右的今天,品牌建设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日本企业经营品牌是一个发展过程,国际化策略和本土化策略有机结合,打造全球性品牌。

比如,一些企业从名字看根本不知道是日企,如普利司通、奥林巴斯等……

三是要学习日本制造的全球化经验。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战后国际化道路,至今50多年的实践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四是学习日本制造的危机意识和如何战略转型。

日本的地理和资源的局限性,使得日本民族一直怀有强烈的危机感。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世界制造业格局的新发展,受危机感驱动的日本制造业已经开始战略性的转型和布局。其全球化经营与服务化趋势都有了很大进展,在汽车、产业机器人、云计算、电池、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领先世界

(四)怎么学?

一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眼睛不能跟着媒体走,而是要多问三个“为什么”。以造假为例,目前为止的造假多数是针对其自身标准出现问题,但该标准本身就高于同行,所以,不应该说它走下了神坛,只是相对它原来的标准出现了质量滑坡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需要赶超和学习的对象。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潮流也在不断改变,日本制造及管理模式正因为没能适应这种新的环境才出现了问题。不过,也应该看到,尽管出现了造假丑闻,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非常强大。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媒体的问题,媒体是为了点击率,它有它的目标。如果企业跟着媒体走的话,那就完了。2017年,日本制造给中国的印象是什么?如果光看媒体的话,完了,什么也没有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应该看另一面,是完全另外一个场景。我个人认为现在日本制造出了问题,是因为它相对它过去的标准出了问题。今后会怎么样?有两个可能:第一,用新的体系来适应原有标准;第二,它的标准可能会发生新的调整。

比如说日产汽车,日产汽车最后那个环节的车检没有用。为什么这么说?TPS生产方式是什么?把质量融入工程。最后的环节就是走走样子,过过程序。但是,日本的国土交通省的法律规定必须车检,所以日产的老总非常自信地说没有质量问题。这个所谓的造假案,中国媒体说日产已经完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是标准变了。今后中国企业一定要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发生的问题是什么。

二是要“心无杂念”地学习。

近年中日关系起伏不定,而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和感情因素又非常复杂,对社会影响深刻。所以作为企业一定要排除一切杂念来学习。举一个典型例子,华为在2012年和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做了三次深入的交流,问我们两个问题。第一,他们想投资日本,中日关系怎么样。大家回想一下2012年,当时我们的关系,有些媒体已经说了中日必有一战,但是我们告诉他们,你们放心去投资,没有问题。中日之间的经济融合度决定了两国不可能有极端事情发生,这是我们告诉他们的。第二,一定要去日本,为什么?只有与狼共舞——这个“狼”没有贬义——只有跟高手一块游泳,跟高手一块下棋,你的水平才会高。结果,2013年华为在日本成立了日本研究所。最后华为的老总宣布,我们每年要从日本进口9亿美元的零部件,而且每年20%的增长。现在我们打开华为的手机,你可以看到40%、50%都是日本的零部件。华为改变了,华为也成功了,做零部件的日本企业当然也成功了。

如果华为跟着媒体走,心里总想着中日关系,总想着历史问题,那算了,那个合作没有了。华为就是那时成功地从一个B2B企业回到了B2C,手机原来只是它的一个非常小的业务(它主要做基站通信设备),现在成了它的大业务。

三是最好是“干中学”。

也就是说,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特别是若能联手日企来学习则是最佳方式,这样的话才能知道它的什么东西最好。

四是面向新的时代来学习。

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日本的社会5.0……时代在进步,一定要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扬弃的过程,剔除糟粕、留住精华。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一场更深刻的生产方式革命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继续躺在过去的光环之下显然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很多都是企业创造出来的,像模块化,像苹果的模式。苹果的商业模式是自己把产业链分到全世界,在美国没有自己的工厂,这样的企业就利用了现代技术。所以,今后会怎么样,只有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大企业才能走到前面去。

做一个补论,现在日本制造业的新趋势,服务化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它的目的也非常清楚,因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可以摆脱价格战,跟中国企业、韩国企业这么多年的竞争,它知道在成本上已经杀不过这两国企业。那么就走服务化的战略。

第二是提升门槛。

第三,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第四,人才培养和拓展新机遇的市场。典型案例像日立、普利司通、小松它们都做得非常好。当然中国也有一些新兴企业做得比较好。我们要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来看对方,这样我们今后的合作机会会很多的。谢谢!

津上俊哉:我本来想介绍日本的产业政策。到了这边以后,我稍微改变了一下想法,把产业政策的介绍放在我的15分钟的前面,后面的一半我想讲一下日美贸易纠纷的事情。

日本津上工作室社长

产业政策有两种意思,我想说的是中国朋友对日本产业政策的理解有相当大的误会。这个事情,前不久吴敬琏老师也指出了。日本的产业政策有它的历史,战前的日本没有产业政策,不管经济。后来昭和时代改变了,是怎么改变的呢?是国家资本主义改变了过去的趋向。

这个国家资本主义其实是社会主义的状态,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大家都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完了,出来了社会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日本战败以后,联合国对日本采取了经济民主化政策。从领导的角度来看,虽然最高领导层的日本人被赶走了,但在政府省厅的处级以下的干部或者年轻人都保留了。所以战后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经济产业上,当时的处级干部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被国家资本主义思想非常浓厚的人主导了,这时的日本产业政策是带着相当强烈的国家资本主义色彩,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

战后的产业政策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解决市场萧条的产业,怎么去帮助。另一个是培育自主产业,像汽车、电子、航空等。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培育自主产业这个影响非常大,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我想说的事情。

日本战后的产业政策中,培育自主产业虽然非常著名——中国人一般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培育自主产业——但是,从动员多少人员,用多少的预算,为这个目的做了多少法律这些角度来看,日本通商产业省(简称“通产省”,2001年更名为“经济产业省”——编者注)费力的主要是萧条产业政策方面。而培育汽车、电子行业等,可以说顶多是通产省处室的事。但是,萧条产业的政策是整个通产省总动员的政策。比如说日本石油危机的时候,很多行业陷入了非常严重的萧条,怎么去帮助这些行业,成为通产省的大问题。日本当时制定了这样的政策,这个政策的涉及范围超过了通产省的业务范围。通产省还征求劳动省、建设省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政策的规模是很大的。

那么主要在这个框架里做什么呢?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受到经合组织紧缩政策的影响,主要就是怎么把劳动力从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行业,转到电子、汽车这些还有希望的行业,转移劳动力是很重要的目的。比如说钢铁城市、煤矿城市,这些城市如果自主产业不行了,整个地区经济就陷入危机了,这时候怎么让它熬下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或者是帮助整个地区经济解决困难,这才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仅仅有通产省的资源来解决问题是不够的,也需要借助劳动省的政策或者建设省的公共投资预算等。所以,这个政策的规模还是很大的。对比起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你有机会问日本丰田或者日产的人,你们公司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我觉得没有一个人说多亏了通产省的汽车产业政策,大家一般都说的是美国的空气污染对策非常严格,这时日本加大了机会。所以,有人印象当中是日本的产业政策培育了电子、汽车行业,其实不是的,还是各个行业自己努力的因素。

回顾历史,日本通产省做的最大贡献是在经济陷入困难时,让已经失去岗位的员工调到新的岗位,帮助陷入困难的地区经济,它们主要的功能在这个地方,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但是现实就是这样。

以上是我对产业政策的介绍,下面讲一下贸易纠纷的事情。(1)其实日本能给中方说的教训不多,为什么?日本经历过和美国的贸易纠纷,全部是WTO成立之前的事情。WTO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有很大的差距,贸易政策方面,一个国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些方面整个游戏规则有很大变化。所以,日本的经验很旧,不能用于现在。但是,我看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其实是很旧的东西,30、40年前的东西。

(2)特朗普有他的核心支持者,对这些支持者,特朗普很重视和他们之间的承诺,其实也不是特别重视,但是有这种思想很重要。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根据这个来做的。

(3)也重视媒体的讲述。这很明显,共和党的选举,后一天就有特朗普发推特;白宫的丑闻出来时,马上有另外一个吓人的事情。所以,都是把很重要的和影响很大的事情,根据民间怎么考虑来做。这是难以置信的,但是现实就是这样。

(4)我看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讲得很大,做得很小。前不久的钢铁加关税,一开始讲得那么大,后来很多国家陆陆续续被免除了,最后剩下要加征的钢铁出口国只有日本等,中国之前已大幅度减少了对美国的出口量,所以受到的影响不大,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从这点能得到的教训就是,他讲得很大,但是实际做得不是特别大。

(5)最后一个应该说是我的希望,他很重视股市。他现在仍然保持着人气的重要因素是股市好。如果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真的打起来,我相信不仅是美国,全球的股市会崩溃,这个预兆出来时,特朗普会不会敢进入真的贸易战?可能不会,这是我的希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来稿讨论,联系邮箱:dunjiao2016@163.com。点击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更多钝角网www.dunjiaodu.com的精彩文章。)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