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文明的15本书,每一本都是经典
文章来源:中印大同网
印度文明是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之一,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印度与中国一样,拥有同样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国家。
印度与中国,互相影响的两大文明。印度的影子时时处处隐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未必发觉。印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思考的国度。

关于印度文明的15本书,来了!

1
《印度与世界文明》
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印度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印度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地位的专著。

印度常常被刻画成世界上最具宗教性的国家。
在印度,“人走到了其宗教才能的极限”。
据称,文学作品和知识游戏的最初家园是印度。
古代印度奥义书的哲学与希腊罗马哲学是否有相通之处?印度寓言与《一千零一夜》为代表的阿拉伯故事有何联系?印度古典梵文戏剧诗歌与欧洲近代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何联系?
本书综合了近代以来西方和东方学者在印度文化与东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世纪与近代欧洲文化等主要文化中心相互交往和影响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
2
《奥义书》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圣典,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奥义书”原义是“坐在某人身旁”,蕴含“秘传”的意思,强调不能传给“非儿子或入室弟子”。
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
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奥义书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
收录学术界公认的13种原始奥义书,直接从梵文译出,具有重要价值。
3
《薄伽梵歌》
古今印度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梵文字教诗,被誉为印度宗教圣典。

它也许是这个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的东西。
——威廉·洪堡
薄伽梵歌是永恒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或许是永恒哲学最系统的精神表述。
——赫胥黎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伟大的宗教文明。正是《薄伽梵歌》奠定了这一文明的基础……
——托马斯·莫顿
o 你的职责就是行动,永远不必考虑结果;不要为结果而行动,也不固执地不行动。
o 如果从事一切行动,而摆脱欲望和企图,行动经过智火焚烧,聪明人称他为智者。
o 不执著,无爱憎,从事必要的行动,不企求行动成果,这是善性的行动。充满欲望,或者,怀着自私心理,竭尽全力行动,这是忧性的行动。出于愚痴而行动,不顾能力和后果,不惜破坏和杀害,这是暗性的行动。
4
《薄伽梵歌论》
《薄伽梵歌论》印度著名思想家室利·阿罗频多的一部重要著作

每当我陷入疑惑、失望;在地平线上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曙光时;我便转向《薄伽梵歌》,找出一个诗节来抚慰自己。这使我立即挣脱出巨大的痛苦,开始微笑。专注于《薄伽梵歌》的人每天都能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意义。
——M.K。甘地(M.K.Gandi) ,印度著名民族领袖
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薄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H.D。梭罗
室利·阿罗频多(1872-1950),印度 “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阿罗频多)之一,居印度近代以来最著名的精神哲学家之列。民族主义者,自由斗士,诗人,哲学家,瑜伽修行者。
5
《瑜伽经》
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

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章,包含一百九十四条经文。
第一章《人定》开宗明义指出瑜伽是入定,抑止心的活动。
第二章《方法》讲述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清心的知觉与原人(即“自我”)的区别。
第三章《成就》讲述瑜伽八支中的后三支(即“内支”):专注、沉思和入定。
第四章《独存》讲述瑜伽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独存,即获得解脱。
《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6
《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古来即为印度人生活法规之基准,缅甸之佛教法典即依此法典作成,暹逻法典亦根据摩奴法典而作,爪哇亦有摩奴法典,巴里岛现在仍实际应用之。

本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间,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风习而编成的教律与法律结合为一的作品,关乎民事,也涉及宗教行为,如宗教义务和仪式、苦行、赎罪的规定,斋祓和断食的戒律等;为了充实其立论的体系,又大量铺陈了创世的神话和梵我一如的玄思,包括死后赏罚、灵魂轮回和解脱之道。
透过本书不仅可以研究古印度的法律,也可以了解古印度的社会和文化、宗教和生活,神圣而古朴,丰富而引人入胜,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不应该让朋友吃斯罗陀供物;应该用其他礼品赢得感情;只有不视为朋友或敌人的婆罗门,可以被邀来参加斯罗陀祭。
以友谊为斯罗陀祭或供献诸神的主要动机的人,在来世得不到供物和祭品的任何果报。
根据律法,在一个有味于学习圣学的百万人接受食物的斯罗陀祭中,只有一个通晓吠陀并对献给他的东西满意的人到场,就会有更多的功德。
7
《圣教论》
《圣教论》:当代印度哲学流派——吠檀多学派的经典和权威性哲学著作,作者为该学派早期奠基人之一。

吠檀多学派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奥义书,乔氏在全面深入研究该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新吠檀多主义的理论基础——无差别不二论。
8
《示教千则》
现代印度主要思想潮流的源泉,梵本中文全译,第一次中文注释。

商羯罗,印度中古吠檀多派哲学的集大成者,哲学家,宗教指导者。他与佛陀释迦牟尼一样,主要关心如何解救沉沦于“生死苦海的轮回”的芸芸众生。
商羯罗的思想是现代印度主要思想潮流的源泉,该书是他思想的最好呈现。
无知引起法非法,由此再生身相应;如是轮回常流转,酷似车轮永不止。轮回根源是无知,这个无知望舍弃;因此梵知开始说,知识使其得解脱。知识能够灭无知,羯磨一体无所为;无知之事如不灭, 贪欲憎恶也难除。贪欲憎恶如不灭,行为必然起于此;如欲要获终解脱,于此必讲梵知识。在此长久生命中,同样行为能不见?
9
《人生的亲证》
《人生的亲证》泰戈尔在书中探讨了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灵魂意识、善与恶、美与丑、真理与谬误、有限与无限、自我、爱、解脱等问题。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
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
在印度,文明的诞生是始于森林,这种起源和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印度的文明被大自然的浩大生命所包围,由它提供食物和衣服, 而且在各方面与大自然保持最密切、最经常的交流。
10
《神圣人生论》
《神圣人生论》印度三圣之一的“圣哲”阿罗频多最为得意的哲学著作

妥协是一番讨价还价,是两个相冲突的势力间的利益交易,不是真的调和。真的调和,常以互相谅解进行,趋于某种密相契合的一致。
有一些知觉性的境界,其中“死”只是永“生”中之一变;痛苦,只是偏是的悦乐之激汰的回潮;限制,只是“无限者”于自体之回转;恶,只是善于其自体圆成上之周旋。
本书详细论述了人类的企慕、生命、死亡的过程。全书包括:宇宙与偏在真实性;明与无明——精神的进化两卷。
11
《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
《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首次为当代中医学界提供了一部印度医典的汉译本,一部有影响的古典医学著作。

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是一部主要讲述临床知识的经典著作,它广为传播,被译成了藏语、于阗语、阿拉伯语和回鹘语四种文本,在印度古代医学文化向外传播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性质上看,它是一部医方选集,从数部医书中精选出有效良方,编为31章。从编排上来看,该书没有遵循印度传统生命吠陀的八支体系,而是按照31个不同的主题来统率材料,这样便于灵活地安排材料。这种编排方式也对后世的医典产生了较大影响。
·o 食疗法有两种, 即饮食法、断食法。饮食法指用各类食物来治病,比如食药粥法;而断食法是指在一天或数天内绝食,以清除由消化不良等所带来的种种弊病。沐浴法又叫澡浴法,这是由于印度炎热的天气所要求的。香药法是指主要用香药来祛病、提神、健身的方法。香药法往往不是独立使用的,常用于沐浴或者咒术之中。
· o 佛教医学的医方有两种类型:单方与复方。 单方主要体现在纯粹的药物治疗中, 如律藏中的大部分医案。 复方主要用于密教类经典中, 数种药物与咒语共同使用。佛教医学的医方也有两个特色: 其一,单方多, 复方少;其二,很少有列明了每味药物的剂量而又与咒语无关的医药方。
12
《印度的货币与金融》
《印度的货币与金融》:凯恩斯的第一部著作。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本书以印度的货币体系为例,说明金汇兑本位制的作用方式。这本书使凯恩斯以皇家印度财政和货币委员会成员的身份,首次参与了重要的政府工作。
卢比的现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在印度的现状以及金币提案政府票据和汇兑印度事务大臣的储备金与现金余额印度的银行业
印度的贴现率
……
延伸阅读:
《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印度发展模式初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印度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13
《甘地:杰出的领袖》
《甘地:杰出的领袖》:一部空前深受欢迎、好评如潮的甘地研究著作,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探讨甘地领导力的著作。印度资深外交官讲述“国家的父亲”“圣雄甘地”。

迄今为止,本书被翻译成英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韩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
本书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菲律宾第11任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希腊公主艾琳、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印度前总理I.K。古吉拉尔的广泛赞誉。
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爱因斯坦
过去的两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直到今天,世界依然深受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宗教冲突等暴力因素的困扰。圣雄甘地作为20世纪第一位以非暴力手段成功反抗暴力与不公的领袖,他所倡导的“坚持真理”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争取权利与解放的运动,对于解决当今各类国际冲突与矛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P.A。纳扎里斯
本书分析了甘地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与其他现代领袖做了比较,梳理了甘地领导力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甘地领导力在其遇刺以来60年间和当代全球背景下的辩白,以及他作为领袖楷模的持久的鼓舞作用。
14
《观文化,看政治:印度后殖民时代的电视、女性和国家》
《观文化,看政治:印度后殖民时代的电视、女性和国家》:一部有关后殖民时代的印度电视、女性及国家的民族志。

印度电视如何表现妇女在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中的位置?电视如何在重构阶级、社会地位、消费、宗教及政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天的印度,没有什么不可改变,传统也变得踪影难觅。电视是如何把某地域富有性别意识的私密感受与民族身份认同建立起联系的?
本书聚焦于中产阶级的都市女性对于国家倡导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反应,用性别的视角来审视深受国家电视台影响的中产阶级,后殖民化、民族意识强烈、狂热是他们身上共有的特征。
延伸阅读:
《印度激情》:一个风靡欧洲的真实版“灰姑娘”故事,它带你走进神秘而充满禁忌的印度。西班牙“行星小说奖”得主哈维尔·莫罗根据真实历史写作的传记小说,风靡欧洲,畅销50,0000册。

15
《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
《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一本研究中印文明交往史的历史学著作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全世界人口最多,又有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类文明传统的大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睦邻。两国在精神与物质文明的许多领域中进行过至少两千多年的交往。
中印两国有很多共同的文化特点。最明显、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有着同样的思维模式。以中印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模式是综合型的,西方的思维模式却是分析型的。这两种思维模式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比比皆是。
比方说,哲学上的不同十分明显。中国从宋朝以来已经有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宋代的哲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印度也有类似的表达:“Brahmatmaikyam”(Brahma和atma的统一)。其中“Brahman”指的是宇宙的原理,汉译为“梵”,“atma”指的是自我的本质、自我的实体。
本书年限上起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时代,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者依据全书分为三编:上编综述了国内关于中印文明史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印文明的互动史做了宏观的透视;中编依据史料对中印交往的具体史实进行了系统的记述;下编对中印文明比较、佛教、寺庙文化、帝制等问题进行了比较。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