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印度带给乔布斯的“禅”与苹果的“灵”

地球日报

关注

在Facebook的早期阶段,当扎克伯格在迷茫与激烈竞争中收到收购邀约时,乔布斯曾建议他去印度。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称为真正改变世界的人,曾在那里进行过改变自己人生的灵修。

我们时常疑惑,究竟是什么让一些人看得更多更长远,投了别人不看好的未来独角兽,或是在关键时刻改变某个企业甚至一代人的命运。我等每每仰望乔布斯时,时常会提到他锐利的直觉判断。这种无可模仿、无可复制而又捉摸不定的东西,往往将一个人的“自我”与周围的芸芸众生区分开来。

这里,我们不妨回首乔布斯年轻时的轨迹,来找到一些线索。

年轻时的乔布斯

禅者的初心

17岁那年,乔布斯最穷困潦倒的年龄,却选择了学费高昂的里德大学来开启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几年。不久后他就发现,大学教的东西无法回答他对于世界的哲学问题。于是他开始逃课,也在期间接触大麻和LSD等致幻剂。直到他因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印度灵修相关的书籍。

禅宗曹洞宗在日本的传人铃木俊隆写作的《禅者的初心》这本书,曾深深影响了乔布斯,成为他的佛学入门读物,让他看到了清澈、洁净、可以自由行走的空间。

《禅者的初心》作者铃木俊隆

乔布斯接受采访时曾说这本书:

“强调感悟而不是知识。我看到很多人苦苦思索,却好像没有多少心得。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在抽象的知识以外有重大发现的人。”

“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乔布斯最著名的名言,翻译是“求知若渴,虚怀若愚”,如果了解了乔布斯曾经的禅修旅程,便不难理解这句话的要义是“初心”。

《禅者的初心》中提到:

“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初学者的心)。初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只有保持这颗初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电影《乔布斯传》在印度片段

世界观与思考维度重塑

1974年,乔布斯终于做好了准备,开始了在印度的旅行,并在印呆了7个月。他曾说:

“在印度的村子里,人从未学习过理性思维。他们学习的是其他东西,在某些方面与理性思维同样有价值,那就是直观和经验智慧的力量。在印度村庄待了7个月后再回到美国,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

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延伸。”

此次朝圣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也为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他从印度的贫苦中体会出了科技与商业的重要性。20个月之后,乔布斯创立了苹果公

司。

乔布斯在冥想

“现实扭曲力场”直觉的来源

乔布斯有强大气场和说服力,是鲜有的能够制造“现实扭曲力场”(Reality Distortion Field)的人。简单来说是:他极富魅力的措辞风格,不屈的意志以及让现实屈从于自己意图的热切渴望。有他在的时候,好像现实都是可塑的,他能让任何人相信几乎任何事情,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种似乎能看到未来的惊人决断力,被他本人称为“直觉”。而这样惊为天人的直觉,来自于渗透在乔布斯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禅”。日本的乙川弘文是乔布斯在禅的道路上的领路人,乔布斯在中途离开苹果,创办NeXT的时候甚至请他担当NeXT的导师角色。1991年,乙川弘文亲自主持了乔布斯的婚礼,在优美的山林里举行。礼堂焚香,佛寺钟声余音绕梁。

苹果ipod产品发布现场

乔布斯对“禅”的思考也同样体现在苹果产品的设计理念上。禅宗倡导“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强调人内心的顿悟。苹果产品背后是对心、人性的透彻理解,而后呈现以极简、空寂的禅宗美学。乔布斯对于iMac、iPod、iPhone、iPad等的设计都十分尊重“直觉的声音”。

他把这种长期训练而来的直觉定义为“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如果忽略了这种直觉,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的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

除了乔布斯,披头士、扎克伯格等多人都曾专程前往印度灵修。

印度,其实还有更多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令人生畏与着迷的东西。

印度孕育了诸多令西方人心驰神往,神秘又独特的东方精神哲学如瑜伽、灵修,古老的医疗体系如阿育吠陀。印度不仅占有满街牛猴最脏乱繁华的都市,还同样坐拥喜马拉雅山脉下宁静的清修之城瑞诗凯诗,恒河水澄澈如玉带,大大小小的禅修中心错落在岸边。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用文字带你重新看到不同的印度,共同探秘比邻中国的古老精神发源地。

做任何事,

其实都是展示内心的天性,

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印度,一个国家logo便是“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的神奇国度,一个至今依然保持强烈的民族性、宗教性、灵性、原创性、拥有巨大辐射能量的文明古国,一个时至二十世纪依然源源不断向世界输出和贡献伟大思想和思想家的伟大国度。

在这片土地上,梵呗云响,庙宇嵯峨,炊烟唱晚,牧笛缭绕。田畴丰饶而宁静,村舍棋布而和谐,信仰多元而共处,种姓古老而森严。溪边有沙门布道,林间有尊者苦修,东印度公司的遗迹随处可见,殖民时代的创痕斑驳宛然。置身于印度,轮回的呼唤从早到晚,因果的命题昼夜勃兴。

在印度,既有全世界最伟大的抽象思维之花盛开,也有人类最世俗的烟火死去活来;既有极端的厌世主义无孔不入,也有极端的纵欲之风遍地流行;既有逆来顺受的忍辱的资粮积攒,也有高妙的离尘出世之菩提接引;既有最精美的艺术,也有最残酷的宗法;既是爱与和平的净土,又是性与毒品的天堂;既是信仰的圣殿,又是异见的渊薮。她是圣土,却有脏乱不堪的街道;她是IT先驱,又传承着最古老的宗教;她的贵族阶级拥有着最贵重的钻石、珠宝,可最大的贫民窟也触目惊心。

这里是印度,所有的人、事、物,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没有过渡。

千万人对印度有千万种评价,最后都被融合成了一句——incredible India!

1974年4月,19岁的乔布斯走进了印度,前后在这里待了7个月。当他看到满身尘灰的苦行僧们赤裸着身体从喜马拉雅山上走进恒河洗礼,看到数百万人头攒动的朝圣者,乔布斯被这种虔诚的气氛震撼了,甚至在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被人剃了光头。

当年,这位19岁的美国嬉皮士青年浑身散发一种忧郁的美,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不怕艰苦,不远万里,独自来到陌生的国度,在人群中穿梭,一无所求,孑然而立。

未来震撼世界的乔帮主在这次朝圣的经历中收获最大的东西是静心,和经由静心而获得的洞察力——直觉,一种一眼看穿用户需要的本领。

“我们运用思维,而他们运用直觉,他们的直觉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发达得多。直觉是非常强大的,在我看来比思维更加强大。直觉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西方的理性思维并不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它是西方文明的一项伟大成就。而在印度的村子里,人们从未学习过理性思维。他们学习的是其他东西,在某些方面与理性思维同样有价值,那就是直观和经验智慧的力量。

亲历真正赤贫又平静生活的人,再回到消费主义社会,脑子里只有满满五个大字:我他妈为什么有这么多东西?! ——“做减法”,“Already Naked”贯穿了乔布斯一生。

如果说他的印度之行升华了他的宗教思维,不如说他领悟到出世并不是实践宗教的唯一途径,做技术、做企业、造出人类需要的产品才是他觉悟到的使命和人生价值。

“我们找不到一个地方,能呆上一个月,得到醍醐灌顶的顿悟。我生平第一次开始思考,也许托马斯-爱迪生对改变世界作出的贡献,比卡尔-马克思和尼姆-卡洛里-巴巴两个人加起来还要大。”

乔布斯在日后没有说明的是,在他看来,几百年来印度一直生活在西方强加于它的“精神圣殿”的重轭之下,印度人也早已习惯于草草应付西方人的这种期待,只是有时会稍加点缀而已。

西方关于印度的一切大多都是误解,需要澄清的,不仅是印度,还有我们的灵魂和思维。

我们要去印度,要去一个真正的印度,一个赤裸裸的印度,一个鼓舞我们生命澎湃不息、勇敢直面内心世界的印度,一个在物质世界、消费主义横行霸道的世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运用高明的内观、止观凝望永恒的印度,一个亿万人民视金钱如粪土、视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唯一命题的印度,一个战胜了一切国王与先知、把权势和荣耀碾为齑粉的印度,一个唤醒乔布斯正视思想与产品、灵魂和技术孰轻孰重的印度,一个可以让我们重新生活、重塑坚贞信仰的印度,一个回归生命本质、重启多生累劫自我觉知的印度。

出发,印度;探索,印度!

来源:中印大同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