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国人惊叹的日本生活习惯
来源:日本有好货,ID:japan778,编辑:胡伟。
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电视剧上的手撕鬼子,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日本人,随着最近中国越来越多人去日本旅行购物,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外国人都惊叹的,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到日本旅游前,知道一些日本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对于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入乡随俗,不要因为无意间的行为就冒犯了别人,给自己的生活学习造成不便。
语言习惯类
1、 随声附和和点头称是
在日常交谈中,日本人习惯于频繁地随声附和、点头称是。“是”、“嗯,是吗?”以及点头俯腰等姿势是给对方说话的一种反应,表示他正在听你讲。如果你对他说的话不做任何反应,他们则会产生你没有听他讲话的疑问。
2、 用婉转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要表达自己明确意见时,日本人不会直接说出“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而是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恐怕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既可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又可表达自己的意见。
日常生活类
1、 勤洗手,少握手
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在各种公共场合的洗手间都配备有消毒作用的洗手液。
跟中国人见面就握手问候的方式不同,日本人是用鞠躬来代替握手,他们之间几乎不握手,只有和外国人见面时才偶尔握握手。
2、 早午晚饭后要刷牙,保持牙齿清洁
日本人很爱护牙齿,不仅早晚刷牙,而且午饭后也刷牙,很多人的手提包里都备有一套牙具,一吃完东西就会漱口刷牙,清除牙齿中食物的残留,保持口腔清洁。
遇到流感时,还用口腔消毒剂来漱口,防止病菌侵入。
3、 不随地吐痰,随身携带纸巾感冒咳嗽了带着口罩才出门,防止病从口入
日本人认为,不随地吐痰,不但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当要打喷嚏时,他们会用纸巾捂住嘴巴,防止飞沫横飞;如果要吐痰,就吐在随身带的纸巾上,然后扔进垃圾桶;如果伤风感冒或者感冒刚好,在上街时都会戴上口罩,以防将病菌传染给别人。
4、 公众场合忌讳大声喧哗,要轻声细语的说话
在公共场合日本人一般不会大声喧哗,以少说话为好。乘坐地铁或巴士时,人们很少交谈,有的闭目小憩,有的看手机、书籍什么的,车厢里很安静的,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大声交谈的现象。
上车后,会自动的把手机调成静音或振动状态,使用手机通话时,也尽量保持轻声慢语,尽量不打扰到别人。
另外,切记不要因好奇就盯着陌生人看,这是不礼貌的。在就餐时大声讲话或放声大笑,都会被看成是缺乏教养,尤其在咖啡馆或餐厅,更加不能高声说笑,以免影响到其他人。
5、 垃圾要分类放,定时定候才可扔
日本实行垃圾分类丢弃法。在路口、商店、学校、工厂、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会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箱,如:瓶罐类垃圾投放处、报刊类垃圾投放处、其他类垃圾投放处等。
如果是家庭垃圾投放处,更加分得仔细,如厨房垃圾、碎纸、贝壳、木棍、塑料瓶、手帕、碎玻璃、化妆瓶、灯泡等。住户必须把垃圾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别装入垃圾专用袋,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里才可扔不同类型的垃圾,切勿不分类就随意丢弃。
购物类
购物看样品不看实物,购买后不开箱检查就拿走
在商店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后,我们都习惯要求当场开箱检查商品是否和样本一样,各个功能是否正常运行,确定无误后,才拿走的。
但日本人却不会这样做,他们如果看上某一商品的样品,就会和商店里的服务员交涉价格,售后服务等条款,然后提取库存货就走,从来不会在店里当面开箱检查自己购买的商品的性能,型号及附属品方面是否和样品一致。如果有人这样做,服务员会认为客人不相信她的诚信的。
乘车的习惯
1、 排队候车,先下后上,切忌插队
乘坐电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须在指定的乘车口处(地上涂有标记)按秩序排队等候上车。车到了,切忌一拥而上的去抢座位,而应站立在车门两侧,等所有乘客下完车后再依次上车。
即使遇到拥挤的时候,也不能推排前面的人或插队。在车上也要保持井然有序,即使老弱病残孕专座空着,普通乘客也不会去占用的。
2、 上车前要准备好买票的零钱,上车后投入自动售票机内
在非繁忙时间段,下车前记得按一下车内两侧的下车按扭,告知司机,以免司机不停靠车站(日本的巴士多是前门上后门下)。电车到站时,站立在车门口的人,要靠边站,或者暂时先下车,以免妨碍其它乘客下车,待下车乘客完毕后再上车。
3、 女性专用车厢
晚上11点后乘坐电车,要看清楚是否为女性专用车(日本的一些电车公司特别安排的车),避免尴尬场面出现。
4、 搭乘自动扶梯时,要和别人靠一侧站立,留另一侧给别人快速通过
关东的东京地区站在左侧,右侧急行。而关西大阪地区习惯右侧站立,左侧急行。因为如果两个人并排站在自动扶梯当中,将会妨碍那些急于前行的人。
另外,最好和前面的人相隔一个台阶(特别是男性前面有女性时),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乘电梯时,要等别人先出来再进去,进去后要自动往里靠,腾出空间给后进来的人。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