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季选的不是电影,是立场

地球日报
来源:环球银幕
前一天,第75届金球奖获奖名单出炉,颁奖季的竞争局势已逐渐分明,在评论家选择奖、演员工会奖等重大奖项揭晓后,奥斯卡提名会在美国时间1月23日公布。

话说,今年的颁奖季比较特殊,不只是因为奥斯卡颁奖典礼被推迟到3月初举行,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人都有点丧,他们的2017年过得并不开心。
今天,就着金球奖的余温,和大家聊聊颁奖季的话题,以及我认为今年颁奖季呈现的一些特点。
在我看来,如今的颁奖季选的已不是电影,而是立场。

一
从金球奖电影方面《三块广告牌》、《伯德小姐》的获胜;电视剧方面《大小谎言》、《使女的故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夺魁;
从年初女性反特朗普大游行到年底好莱坞性丑闻风波——2017年是属于女性的一年。

这一特点在2017年9月的特柳赖德电影节就已经初见端倪,女性创作的、以女性为主的电影大量涌现。
我们注意到,出席金球奖的女明星都身着黑色礼服,演员工会奖的颁奖嘉宾将全部为女性,两者都是对好莱坞性骚扰丑闻的回应,这一势头毫无疑问会持续到2018年3月的奥斯卡。

2017年的女导演也特别多,呼声最高的不是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凯瑟琳·毕格罗和已经执导了四部作品的安吉丽娜·朱莉,而是《伯德小姐》的格蕾塔·葛韦格。

她的这部处女作从2017年9月的特柳赖德电影节闯进颁奖季,拿下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甚至还被看做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争夺者(尽管我认为希望不大)。

影片讲述了一个叛逆的高中生努力在母亲的阴影下寻找自我、“逃离”故乡的故事,题材本身并不新鲜,却能让人产生共鸣,片中的女性占主导,男性则处于次要地位,反而担负了传统的女性角色的功能。

还要特别提及公开出柜的黑人女导演迪·里斯,她的第三部作品《泥土之界》在特朗普就职后的第二天首映,当时声势浩大的“女性向华盛顿进军”游行活动正在举行。
这部影片除了讲种族歧视,还涉及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在金球奖和演员工会奖上各获得两项提名。


2017年还有很多以小见大、让人感同身受的女性题材电影,女主人公们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经历,都体现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三块广告牌》的主人公是一位寻找杀女凶手的强势母亲,她制作了三块广告牌,直接向负责案件的警察发起质问。

影片自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反响一直都很好,先是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后又陆续斩获了“奥斯卡三大风向标”的最佳影片提名,如今又在刚刚结束的金球奖上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剧本四项大奖。

《我,塔尼娅》聚焦花滑女王塔尼娅·哈丁的悲剧人生,出身卑微的她因卷入一场对竞争对手的暴力袭击事件而被终生禁赛,生活中还遭受丈夫的家暴以及母亲的精神摧残。

冲击第21次奥斯卡提名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今年又来了,她在《华盛顿邮报》中扮演了报纸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一位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屹立不倒的传奇女性。

今年颁奖季女权主义味道最浓的片子,大概要算《性别之战》,它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跨性别网球大战,除了女权主义外,还涉及了女同性恋等热门话题。

阿伦·索金的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也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片子,对女强人角色驾轻就熟的杰西卡·查斯坦化身为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她也获得了评论家选择奖和金球奖的影后提名。

二
除了女性爆发,种族题材也愈演愈烈。
2017年的艾美奖上,黑人唐纳德·格洛弗(《亚特兰大》)上台领奖时特意“感谢”了特朗普总统——“是特朗普让黑人成为被压迫名单的第一位,而这也是我能够站在这里的原因。”

好莱坞的形势也差不多,继上届颁奖季一路遥遥领先的《爱乐之城》败给《月光男孩》之后,种族题材的影片热度只增不减,今年一共有四部——《底特律》、《逃出绝命镇》、《泥土之界》和《大病》,后三部还都入围了演员工会奖的最佳群戏。
《逃出绝命镇》是2017年盈利率最高的好莱坞电影,黑人导演创作黑人题材,让人不禁联想到《月光男孩》和《为奴十二载》。

这部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将种族歧视主题与恐怖片相结合,对底层黑人和精英白人关系的描摹,引发了很大共鸣,片中几处表现警察和黑人的关系的段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频繁发生的警察击毙黑人事件。
喜剧演员出身的导演乔丹·皮尔运用了许多黑色幽默元素,但隐藏在喜剧外壳之下的,依然是值得反思的种族歧视问题。

《底特律》同样展现了黑白之间的暴力,白人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再现了1967年底特律的黑人骚乱中,白人警察枪杀黑人的真实故事。这是近年来种族历史题材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

《泥土之界》聚焦于更加久远的历史:二战时期的美国南部农村,白人家庭和黑人家庭因残酷的社会等级而对立起来,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联合起来耕种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农田。

种族歧视、反战、女性权利……这部影片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热门话题,简直就是为颁奖季定制的,它还以1250万美元的价格成为了2017年圣丹斯交易市场的冠军。
与以上三部电影不同,《大病》用一段小小的爱情故事来展现种族联姻、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当代美国重大议题,风格轻松有趣,真人真事改编也为影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

从广义上来说,《水形物语》其实也是一部种族主题电影,影片表面上在讲冷战时期哑女爱上人鱼的成人童话,实际上影射了美国当下存在的移民矛盾。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本人就是墨西哥移民,他曾在《洛杉矶时报》的采访中表示,自己将作为移民体验到的一切都放到了电影里,那个人鱼就好比是现实生活中被当作敌人的异类。
三
对于LGBT题材,我认为今年的特点是青睐与偏见并存。
继《月光男孩》获得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后,同志电影似乎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今年颁奖季中LGBT题材的影片就不少,最被看好的当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它从圣丹斯电影节一路闯进颁奖季,各大媒体都给出了五星好评。风靡一时的原著小说和两位富有魅力的主演为影片带来了强大的粉丝群体,强大到奥斯卡无法忽视。
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能在众多LGBT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它不走同志电影的老套剧情,没有歧视、没有平权、没有艾滋病,只是一个纯粹的关于初恋和成长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令人产生共鸣,也为同志电影带来一种崭新的健康面貌。特朗普政府正在采取行动削减同性恋的权利,对于奥斯卡会员们来说,投票给这部电影,正可以表明争取平权的立场。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来自好莱坞之外的LGBT电影却没这么好的命。
分别代表挪威与芬兰送选奥斯卡外语片的《西尔玛》和《芬兰的汤姆》都没能闯过九强复选这一关,更离谱的是,在戛纳夺得评委会大奖的法国电影《每分钟120击》相继错失了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难道评委们对于银幕上轰轰烈烈的同志平权运动画面已经感到厌烦了吗?
四
今年颁奖季,传记片依旧很“泛滥”。
每年颁奖季都不缺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片。近十年的奥斯卡,因为扮演真实人物而获奖的影帝就有七位,影后也有五位。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记片成了拿奖的保险,但近几年奥斯卡渐有扶植年轻人、轻传记片、重视独立原创的倾向。
但即使如此,今年的传记片也多达12部,似乎有点“泛滥成灾”,但客观地说,你也不能将它们都和无聊划上等号。
首先是传统的“冲奥”传记片,往往改编自揭露内幕的热门事件,搭配大导演、大明星。
比如聚焦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华盛顿邮报》,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三巨头强强联手,主体立意与前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很相似,都弘扬新闻自由,编剧也是《聚焦》的乔什·辛格,近期不断升温的特朗普“俄通门”事件,也让影片更具现实意义。

与《华盛顿邮报》阵容不相上下的还有雷德利·斯科特的《金钱世界》,改编自石油大亨让·保罗·盖蒂之孙遭绑架的真实事件。(这个故事也很热门,丹尼·鲍伊尔1月份的新剧《信任》同样来源于此。)

影片因为凯文·斯派西的性丑闻而备受挫折,成为今年颁奖季最晚首映的片子,虽然没有赶上大部分的前哨奖项,但是赶上了金球奖,还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三项提名。

还有几部属于有点老调重弹的传统人物传记片,有加里·奥德曼的“冲奥”之作《至暗时刻》,“狗爹”已凭借此片获得了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角;

有讲述“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传奇经历的《茉莉牌局》;

还有遭遇变故却依旧笑对人生的感人肺腑型传记片《坚强》和《一呼一吸》,前景都不太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有一些意图颠覆传统形式、妙趣横生的传记片,比如《灾难艺术家》和《我,塔尼娅》,两部影片都以轻松诙谐、自我调侃的方式来呈现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灾难艺术家》看上去是按励志片的套路拍的,但因为主人公是自带喜感的汤米·韦素和他那部“臭名昭著”的《房间》,所以影片注定无法严肃,反而更偏向于喜剧。导演和主演“腐兰兰”詹姆斯·弗兰科凭此片拿到了音乐/喜剧电影最佳男主角。

《我,塔尼娅》同样用夸张滑稽的手法来演绎本就很荒谬的事件,喜剧的形式更加凸显了塔尼娅·哈丁这个人物的可悲。
除了那些主题沉重的传记片,今年还可以来点轻松的。
比如讲述传奇人物P·T·巴纳姆经营马戏团故事的《马戏之王》,讲述影星格洛丽娅·格雷厄姆忘年恋的《影星永驻利物浦》,回顾晚年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印度男仆友情的《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五
总的来看,从2017年初的女性反特朗普大游行,到频繁发生的黑人平权运动,再到好莱坞性丑闻,社会事件所引发的负面情绪在颁奖季电影里都得到了体现。
川普针对女性、黑人、移民、同性恋等的一系列言论也让“怼特朗普”成为2017年好莱坞不变的主题。
我相信,今年奥斯卡注定会更加严肃和“政治正确”。
我甚至开始质疑,这些作品的选题是不是已经大于其本身的艺术性。
但另一方面,就当下的美国人而言,他们或许无法改变现状,但至少可以选出代表自身立场的电影。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