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杨安泽如何冲击美国政治与文化?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来源 海国图智研究院

摘要:华裔候选人杨安泽再次获得下一场民主党电视辩论资格,其民众支持率和曝光率也逐渐增高。杨安泽成为总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其参选在打破美国公众对“泛亚情结”的臆想、美国精英文化的转变以及对身份认同政治的挑战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杨安泽正在冲击美国的政治与文化。

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民主党候选人的民意支持率领头人虽然有所短暂变动,但总体而言,拜登、沃伦、桑德斯仍稳居前三,甚至与第四名哈里斯拉开较大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从岌岌无名的政治素人一路打拼而上的华裔候选人杨安泽,几场辩论下来,支持率稳步提升,目前稳居第六,(根据昆尼皮亚克大学10月8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杨安泽以3%的支持率排名第五),并且成功获得将于民主党下一场的电视辩论资格。

(2020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这不是一个足以撼动前三甲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可能让其代表民主党正面迎战共和党唯一候选人特朗普的征兆。然而,在第四轮辩论中一战成名之后,在上个月15日进行的民主党第五轮电视辩论中,杨安泽表现瞩目,即使是在医疗议题上迎战风头最盛的候选人沃伦,也运用其最熟悉的数据,进行漂亮的反击;同样耀眼的是杨安泽的竞选筹款金额,第三季度其竞选筹款剧增,超过1000万美元,比第二季度的280万美元增加近3倍,尽管还是被桑德斯的1900万美元甩在身后,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杨安泽的“吸金”能力大大增强;更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候选人收到大额企业捐款不同,杨安泽的竞选资金大多来源于基层民众的个人捐款,据报道,其99%的网上募捐不足200美元。

自杨安泽宣布参选以来,各界媒体对其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其亚裔身份上,且大多数报道将其竞选口号、政策当作笑谈,如“人性至上”(Humanity First)、“每个月给公民发钱”;而不少人听到其“华裔候选人”的头衔,想当然地猜想其会为了获取亚裔、华裔的支持而鼓吹种族主义、提出和现任总统特朗普截然不同的对中主张来搏眼球。然而随着近来其呼声的升高,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严肃的事实——杨安泽不是一个传统的民主党候选人,他本人也不是一个传统的、本土美国人刻板印象中的亚裔,甚至不能用传统的社区、社团竞选思维去理解其选战。杨安泽的崛起,是美国政治与文化变革的一个显著表现,而其本人也在推动这种趋势的发展。

“泛亚情结”的迷思

首先,杨安泽实力打破的是本土美国人对“泛亚情结”存在的臆想。

美国的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曾分别在2001年、2009年以及2014年进行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公众无法将亚裔美国人和华裔进行有意义的划分”,且这个情况在三次调查中没有明显改善;而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对美国亚裔进行的调查报告,62%的亚裔美国人都认同自身的祖籍国,加州大学吴华扬教授评价称,“泛亚情结”是不存在的,所谓“统一亚洲”的说法只是和帝国主义、唯心主义相关联。现实的情况是,本土美国人将对占“亚裔”总数23%的“华裔”的刻板印象应用到亚裔全体成员的身上——如华裔从“低人一等”的族群成为“模范族裔”,华人“大都从事着医生、律师等体面、高收入的工作”,华裔“普遍学习成绩更好,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现实的情况是,根据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亚裔是美国贫富差距最大的族群——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生活在贫困中的亚裔人口增加了44%;华裔、印度裔收入最高,越南裔、柬埔寨裔、老挝裔等收入极低——将对华裔的印象放大至全体亚裔是完全不现实的,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对亚裔群体的社会标准过分严苛,且更有可能激化亚裔族群内部矛盾。

时至今日,美媒报道中依然常以“亚裔”作为杨安泽的身份标签,制造误导美国民众的新闻,比如“杨安泽政见与亚裔群体诉求不服”、“杨安泽亚裔支持率不高”等等,也有不少文章从亚裔社区的急速扩张、预计至2036年将占美国全部选民的10%入手分析杨安泽的一路高歌。而事实上,杨安泽代表的从来不是全体亚裔的利益,他并不是站在亚裔的立场参选。杨安泽的“基本收入计划”使其在2016年希拉里的伤心地——铁锈带地区得到一大批白人蓝令选民的青睐;据《纽约时报》报道,他的支持者包括白人、黑人、拉丁裔,甚至有特朗普当年的铁杆粉丝,他们甚至自发组成“杨帮”后援会;杨安泽的众多政见也不是为了华裔或者亚裔服务,他认为“基本收入计划”能够从宏观上解决移民、医疗乃至气候变化等问题,在前段时间莫雷辱华的问题上他不顾华裔激昂的民族主义情绪表示“封禁火箭队是一个糟糕的决定”,面对喜剧演员谢恩·吉利斯(Shane Gillis)的“种族诽谤”,他的处理相当低调。“泛亚主义”在美国缺乏存在的根基,试图用泛亚主义的逻辑解释杨安泽的参选行为,只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无法理解杨安泽这位政治素人日益走红的真正原因。

Nerd 与 Jock

杨安泽的崛起引起了美国公众对较为边缘的精英文化重新审视。

美国的校园文化中有一条不言而喻的鄙视链——在某一专业领域表现上等、但内敛安静的“书呆子”被称为“Nerd”,而身强体壮、外向自大、擅长社交甚至是霸凌的人被称为“Jock”。“Jock”是美国精英文化圈的主流,“Nerd”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常常成为被讥嘲的对象。不幸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Nerd”是大多数本土美国人对亚裔美国人,尤其是男性的印象。杨安泽看上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Nerd”,他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有法律博士学位,还成为了一名令人尊敬的企业家,擅长数学,经常把“I have the data”放在嘴边,其竞选口号也是“Make America Think Harder”(MATH)。

作家珍妮弗·赖特(Jennifer Wright)曾在《纽约时报》发文称“这是一个运动员统治,书呆子跃跃欲试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早进入科技领域的“Nerd”掌握了更多的财富资本与致富能力,但同时他们也缺乏引导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行使权力的经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YouTube的创建者之一Steve Chen、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是“Nerd”群体中成功有名的代表,集中在科技领域的“Nerd”文化崛起对主流精英文化产生冲击,而杨安泽则是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政治层面。

这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为了让美国公众认为华裔、亚裔也很“精英”吗?精英文化与精英圈层的流动性、职场晋升、文化理念的理念节节相关。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项计算,亚裔学生在SAT考试中要多考140分才能获得同等的录取率,华裔、亚裔学生陷入一种既强调拼搏、又深感拼搏无用、无法争取公平待遇的怪圈中;与此同时,华裔、亚裔的职场天花板来比白人群体来的低,尽管涉足科技领域的人数远超其他族裔,但是能够晋升到高层的少之又少,比如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终身聘用的科学家中有21.5%为亚裔,但实验室或分部主管中只有4.7%是亚裔;华裔、亚裔还面临着文化理念变革的困难,扭转移民心态、融入美国“大熔炉”的文化归化心态乃至对种族主义的担忧都是华裔、亚裔需要克服的文化障碍。二代移民加华裔的身份,让杨安泽不是一个绝对的华裔“Nerd”,他更像是中美文化结合的产物,从成长经历来看,他好打不平、文笔隽逸、处事潇洒、胸有大志、信心爆棚,在政界的一炮而红,让美国公众看到了在科技这一最代表“Nerd”优势的领域之外,“Nerd”的才干和本领也毫不逊色,而一位二代移民也能够通过非传统的精英设定努力成为政坛新秀,这是对美国精英文化的有力冲击。

跳出“身份认同政治”

“身份认同政治”是指在社会上,人群因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性取向等,集体的共同利益而展开的政治活动。“身份认同政治”萌芽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批判者认为其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群体间歧视。

杨安泽在选战中,最高明、同时也引来质疑的手段之一就是淡化了“身份认同政治”。

韩裔美国作家Jay Caspian Kang在《纽约时报》称,杨安泽是一个“局外人”,而上一个美国政治中被寄望于成为“局外人”的,就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他是美国民众厌倦了粉墨登场、爱讲空话的政客的产物,民众寄希望于其带来一场真正的社会变革、一场政坛的肃清,而现实是,特朗普也卷入到裙带政治、竞选丑闻之中,面临弹劾危机,推特治国使国家权威下降——这显然不符合当初将他簇拥上台的选民的期待。而杨安泽,他不是传统的民主党候选人,他的“基本收入计划”不是民主党的主流政见,他几乎没有负面新闻,不是女性,也不是黑人、白人或者拉丁裔,他成功将自己的身份淡化为一个“普通美国人”。这是一种“融合”的表现,也和他一直以来强调的跳出两党相争、反建制、注重选民利益的主张相契合——这种做法受到白人选民的认可,与其激化种族矛盾,不如避而不谈;然而,杨安泽的这种做法也招来将政治认同和身份意识相结合的亚裔美国认的不满,他们认为杨安泽用经济身份取代了文化身份——就像其在谈及父亲的工作时那样,称其为GE和IBM贡献的专利“对美国来说是一笔相当不错的交易”,而在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偏见和歧视确实存在,选择避而不谈也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杨安泽的做法可能会令亚裔族群怀疑其为了争取占比更大的白人选民的选票而牺牲亚裔群体的利益。

笔者认为,杨安泽此举远不是一种妥协和竞选技巧,而是以其为代表的华裔、亚裔美国人从文化归化转向文化融合的表现,也是“身份认同政治”衰落的象征。在奥巴马总统任内蓬勃发展的“身份政治”不在杨安泽的选择范围内,他不需要标签来定义自己的立场,尽管他大可利用华裔的民族认同情结轻松锁定一部分选票,他还是选择以政策、雄辩、逻辑取胜,这也是为何随着竞选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人能理解杨安泽看似天方夜谭的政见的原因。这是对美国文化的积极改造,也是其打破刻板印象、重塑华裔、亚裔身份认同的尝试。而且,与传统的华人参政不同,社团联谊、社区的宣传依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华人参政越来越扁平化,一个没有加入社团、不热心社区活动的人也可以轻松掌握政治动向,将传统社团、社区取而代之的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而杨安泽绝对是个中好手,他的社交平台永远只有竞选动态和家人合影,他就像2016年的特朗普一样在互联网上有一群“杨帮”大军,他的“机器人末日论”获得了年轻选民的关注,杨安泽将文化融合带到了社交媒体领域,比起四面树敌的特朗普,他更擅长于弥合各种思潮文化的差异。

一位新罕布什尔州选民曾评论说:“他参选不是因为他想当总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需要这样做。”杨安泽会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吗?不太可能。但是杨安泽参选的意义远超过真正上台施政,他真正做到了对美国政治与文化的冲击与改变。

作者:黄诗瑶

原文摘自《美国政治》总第458期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