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梅姨正式离任,那些表情包你还记得吗?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导读
  特蕾莎·梅(Theresa May)周五(7日)正式辞任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党魁,并将留任首相直至下任党魁选出为止。梅姨脱欧这三年究竟经历了什么,辞职后谁将继任英国首相?将选举?
  在梅姨执政的三年里,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
  在她将于7月底卸任英国首相之前,我们整理了一些难忘的时刻。
  1。 那些经典的时刻
  梅姨的舞蹈
  在梅的任期内,她不寻常的一点是,她愿意在公共场合跳舞。
  尽管评论褒贬不一,但她似乎很享受跳舞的过程。
  2018年9月,她在南非访问期间与学生跳舞的视频片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随后她大摇大摆地走上舞台,发表保守党大会演讲。
  在与咳嗽作斗争
  2017年对梅姨来说进展并不顺利。
  在一场会议中,她不得不与严重的咳嗽和失声作斗争。
  这严重阻碍了她向议员和党员发表主题演讲。
  虽然最后她挺过来了, 财政大臣还递给她了咽喉药。
  但正如英国广播公司政治编辑劳拉·昆斯伯格当时所说:
  非常不幸的是,一场旨在恢复她权威的演讲最终进一步削弱了她的权威。
  更糟糕的是,在同一场演讲中,还有恶作剧者打断她的讲话。
  他设法登上讲台,递给她一张假的P45裁员通知。
  在她发言的时候,一些信件甚至从会议的舞台背景上掉了下来。
  最后一张还写道:“建设一个能够运转的国家,或者建设一个人人都能工作的国家。”
  “脱欧”意味着“脱欧”
  此前特雷莎·梅一直坚定的表示不会有第二次欧盟公投。
  在2016年竞选保守党领袖时,她创造了一个深深印在公众意识中的短语。
  “脱欧就是脱欧” ——开始这只是一个口号,但后来变成了梅姨的口头禅。
  她经常重复着这句话,试图消除人们对她能否兑现公投结果的疑虑。
  燃烧的不公正
  特蕾莎·梅表示,她希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
  在创造了脱欧口号后不久,她发表了另一个热门短语的演讲。
  当她第一次入住唐宁街时,承诺要解决英国社会中“严重不公”的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人。
  在她的辞职演讲中,她再次提到了不公正。
  特朗普和梅姨的牵手
  梅姨的任期以特朗普的国事访问结束。
  他在白宫的日子也是从她的来访开始的。
  特朗普称英美关系是“最高级别的特殊关系”。
  很明显,这种关系延伸到两人外出走动时握着梅姨的手。
  后来梅姨告诉BBC,这是一个“援助时刻”。
  “难相处的女人”
  在2016年的领导人竞选中,天空新闻(Sky News)曾报道肯·克拉克(Ken Clarke)梅姨是一个“极其难相处的女人”。
  梅非但没有被冒犯,反而掌握了这个短语,并在许多场合亲自使用。
  她曾对议员们表示,她讲是对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来说,“非常难对付的女人”。
  后来,她与BBC政治编辑讨论了这一誓言。
  “模糊不清、不准确”的对抗
  据称,容克称她的脱欧立场“模糊不清、不准确”——对此梅姨并不高兴。
  在一段如今臭名昭著的视频中,梅对他在欧盟会议前的言论提出了质疑。
  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安静的词”,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对抗”。
  之后,容克有澄清,他是在说,英国关于英国退欧的辩论和对话“模糊不清”,而不是针对梅姨本人。
  梅形容这次交流是一次“强有力的讨论”。
  索尔兹伯里“中毒”事件
  许多人认为,梅对一名前俄罗斯间谍及其女儿在索尔兹伯里中毒事件的反应,是她在任期间的一个高潮。
  英国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为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她还访问了索尔兹伯里,与那些处理神经毒剂袭击的人交谈。
  事件发生后,她还在下议院发表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演讲。
  历史性的失败
  英国国会议员否决退欧协议,这是历史性的失败。
  2019年1月15日晚,特蕾莎·梅(Theresa May)遭遇了历史上在任政府中最大的失败。
  她在近两年的谈判结束后与布鲁塞尔达成的协议:
  只得到202名议员的支持,多达432人投了反对票。
  大约118名保守党议员——包括她所在政党的左翼和左翼——都反对该法案。
  “邪恶的”笑声
  2017年3月,在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就萨里郡议会(Surrey council)一项税收协议提出的问题上,梅一笑置之。
  然而,视频中她的肩膀在动,头向后仰,这让一些人认为她的笑声是“邪恶的”。
  含泪告别
  梅姨在辞职演说中表示,未能实现英国退欧是一个“深感遗憾”的问题。
  她自信而乐观地入主唐宁街还不到三年,就于5月24日宣布自己将卸任。
  她含泪告诉英国,她未能实现英国退欧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在演讲结束时,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她说,“能有机会为我热爱的国家服务,我永远感激不尽。”
  2。 梅姨艰难的三年
  梅姨的时间
  英国历史上继“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性首相的梅姨,将就此成为任期最短的英国首相之一。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2016年7月14日,梅出任英国首相。
  2019年6月7日,梅将卸任英国首相,共在任1060天。
  根据BBC的统计,梅姨成为自1900年以来,任期最短的6名英国首相之一。
  梅姨的权利
  2016年脱欧公投结果出炉,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辞职,梅姨临危受命,代表英国与欧盟开始“分手”谈判。
  三年首相生涯中,脱欧是其最大也几乎是唯一的工作主题。
  然而在与欧盟和国内政客的拉扯中,英国脱欧进程几乎较三年前毫无进展。
  梅担任首相期间最大的赌注是在2017年举行大选。
  她希望那次选举能巩固她当时微弱的议会多数席位,并赋予她更大的授权,让她与欧盟(EU)就脱欧协议进行谈判。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选举之后,梅所领导的保守党不仅没有获得多数议员席位,反而失去了在议会的微弱优势。
  三年的谈判拉锯战,她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却屡屡被英国议会强烈反对,多次投票都未得到通过。
  有分析指出,卡梅隆留给她的是一个破碎的议会。
  保守党没有人是梅姨坚定的支持者,而在布鲁塞尔也没有人愿意做任何妥协。
  梅姨的人手
  梅姨的政府可以说一直是一个不安的脱欧派联盟。
  她把所有与脱欧相关的工作都交给了脱欧派——以及留欧派或亲欧派。
  尤其是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
  因此,随着谈判的钟摆从硬转软,紧张局势将导致双方辞职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即便没有这些,梅的其他人手似乎也并不可靠。
  英国脱欧派人士帕特尔因与以色列军方的非正统会晤而被迫离开国际发展部。
  5月份,他的两位亲密盟友达米安·格林和迈克尔·法伦因涉嫌不当性侵犯而辞职。
  梅姨的支持率
  梅姨在上任之初的承诺是为所有英国人服务,但一系列的国内危机严重破坏了她原本打算给人的印象。
  先是格伦费尔大厦(Grenfell Tower)的悲剧,然后是暴怒一代(Windrush generation)受到的待遇丑闻。
  再加上英国退欧和持续的紧缩政策,使得梅的支持率保持在低位。
  自公投以来,英国经济面临着英镑贬值、通胀来临、投资撤离、经济放缓、人才流失、就业下滑等等问题。
  在最后的几个月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梅姨无能为力,导致了她的下台。
  3。 谁将取代梅姨?
  谁想当首相?
  英国首相争夺战展开,目前有11人宣布参选保守党党魁。
  鲍里斯•约翰逊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人物,他曾任英国外交大臣和伦敦市长。
  约翰逊是个强硬“脱欧派”,与特雷莎·梅在“脱欧”问题上一直存在巨大分歧,去年8月约翰逊辞去外相职务。
  但这绝不是一个已成定局的结果——早期的领先者也并不总是能获胜。
  除约翰逊外,前“脱欧”事务大臣多米尼克·拉布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拉布是特雷莎·梅亲选的“脱欧”事务大臣,但由于不同意首相的“脱欧”协议,他于2018年11月辞职。
  此外,英国舆论认为下届首相职位的有力竞争者还包括内阁办公厅大臣利丁顿、刚辞职的下议院领袖安德里亚·利德索姆等。
  以及约翰逊的主要支持者迈克尔•戈夫也出人意料地加入竞选之前。
  这一决定使约翰逊的竞选活动一败涂地,戈夫被控“背后捅刀子”。
  在11位竞争者中,只有两位是女性。
  谁来选择下一任领导人?
  获胜者需要保守党党魁和普通党员的支持。
  任何有志接任相位的人,须得至少8位保守党议员提名。
  首轮党内议员投票将于本月13日开始,直至20日前经多轮筛选投出两位候选人为止。
  这场竞选的最后一票对那些花钱成为保守党成员的人开放,保守党议员如无意外将自动成为下届首相。
  这意味着,在这个拥有6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将只有12.4万人参与选择下一任领导人。
  大多数党员年龄在55岁以上,绝大多数来自社会顶层。
  这次选举将成为英国民主史上的首次党内“小圈子选举”。
  其后,获胜者会送交保守党普通党员选举,投票结果预计会在7月22日的那一周内公布。
  这对英国脱欧有何影响?
  尽管梅姨已离职,但英国的脱欧问题远未得到解决。
  英国未来与欧洲邻国的关系,一直被她的潜在继任者所占据,如何脱欧仍是一个选择难题。
  第一种是通过梅姨提出的协议,这一想法得到了候选人之一罗里•斯图尔特的支持。
  但这可能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为它已经被拒绝了三次。
  第二种选择是重新谈判现有协议。
  这是大多数领导人希望的结果,但欧盟此前曾表示,现有协议无法改变。
  此外,也不能保证在英国脱欧的最后期限之前达成修订后的协议。
  第三种选择是不达成协议就离开欧盟,立即切断与欧盟的关系。
  但这可能会有问题,因为议员们此前曾拒绝将其作为一种选择。
  最后,他们可以选择再次举行英国退欧公投。
  然而,议员们此前并没有支持再进行一次公众投票的想法。
  简而言之,无论谁接替,都将发现生活远非一帆风顺。
  图文来源:BBC/ TheGuardian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