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启示:日本经济是被美国“整垮”的吗?
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贸易战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各个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的再调整。
日本经常被当作一个东亚“模范生”来对待。对于欧美人来说,日本似乎是东亚欧美化的代表,是亚洲人最高素质的代表;对于东亚人来说,日本则是侵略者的代表,是被美国经济制裁、盛极而衰的代表。在今天这个敏感时刻,日本“失去二十年”更是经常被翻出来,作为失败案例来对照,来反思。可惜的是,我们的反思常常是只抓了一个点,只看了一条线。日本经济的崛起与衰退,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1
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
说到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很多人都会想到它的科教战略、管理理念、匠心精神和民族文化等。这些当然是助力日本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但是并非最根本的推动力。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决定其成就的根本因素是“势”,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只能“顺势而为”。我们很难想象,秦始皇如果生在西周,会成为“千古大帝”;也很难想象毛泽东生在晚清,会成为民族英雄。真正将他们推上潮头的,是各自时代的那个大“势”。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同样是受“势”推动的结果。这个最大的“势”,就是欧美对日态度的转变。本来,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是敌对国,打得你死我活。美国唯一投放的两颗原子弹,都送给了日本。因此,战后初期,日本是美国惩罚和防范的对象。作为美国同盟,英、法等国自然也不会对日好到哪里去。但是天算不如人算。1950年,老金同志在斯大林支持下,突然要武力解放韩国,建立统一国家。美国不愿意看到苏联势力扩张,率领联合国部队登陆协助韩国。中国为了保卫边疆,也为了支援兄弟国家,被迫出兵对美作战。于是,东亚政治急剧分化。
朝鲜半岛三八线
日本是东亚政治分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率领的联合国部队要想与中朝部队长期对抗,就必须保障后勤供应基地,最近的日本“幸运中奖”。美国对日态度大转变,由压制改为积极扶持,不仅给予大量贷款,还允许技术转移。日本生产出来的很多东西,作为军需物资直接被运往朝鲜战场。有钱有技术有市场,日本经济想不恢复都困难。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较6月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纪录。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一年间,日本商品出口价格反弹43.5%。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从1950年6月底的2.86亿美元,增加到1952年5月底的11.777亿美元,增长了4倍。原本暗淡的经济形势豁然开朗。
战后日本工厂
有了外汇以后,日本大量购买美国和欧洲的先进技术,并在复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得日本工业技术短期内突飞猛进。
短短二十年,日本农业就实现了机械化。光学、电子、机械等领域开始领先西欧,汽车制造等行业则开始威胁美国。1967年,日本汽车年产量量已经达到315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
2
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过三十年蛰伏与积累,终于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就是汽车出口。这次帮助日本的,还是“自残的”美国。1978年,美国通过燃油税法案,要求新产汽车燃油必须控制在每公里13升,1985年控制在每公里8.5升。这个法案对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是个巨大挑战,因为他们的产品优势,始终是四驱、后驱大型汽车。被迫进行技术改造后,汽车质量出现了下滑。日本汽车恰巧走的就是精致环保路线。他们抓住机会,大力突出自己品牌的便宜、环保、质量好,积极抢占美国市场。同时,日本政府非常清楚自己在两大阵营之间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美国对自己的“宽容”,要求降低汇率,为出口商品让路。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摩托、相机、电子产品如潮水般涌入美国,将美国制造业逼得节节败退。对日本来说,那是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每个日本人似乎都能感觉到金钱的声音。根据南七道的描述,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挤满了从日本去海淘的人。日本人当年消费了全球70%的奢侈品,甚至有法国等百货公司,不得不对持日本护照的游客实行限购。
深夜的东京马路上,全是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和女人,出租车成了最热门的生意。有人挥舞着几百美金,站在路边拦车。很多老板为了彰显有钱,经常一沓一沓的给小费。据日本媒体报道,一个老板本来只需要支付100多元的车费,结果给了两万多元消费。
那时在1990年,平均房价3万多。现在的我们恐怕很难想象,低调、内敛的日本人,一夜暴富后竟然也是那样得“潇洒”和疯狂。可是,太平洋另一边,美国人的日子却轰然倒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3
日本人的福,美国人的祸
在低汇率、低成本、高技术的支持下,日本制造产品大举融入美国,使得美国制造业巨头危机频现。美国传统制造业基地五大湖区的企业接连破产,导致大批工人失业。仅仅是汽车制造业,八十年代初就有6万多工人失业。原来让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制造基地,突然变成了“铁锈地带”(Rust Belt)。不光是汽车制造,当时最前沿的美国芯片制造,也让日本同行压得喘不过气来。专注制造存储芯片的英特尔公司,在日本厂商低价竞争下,产品出现大面积积压,财务陷入危机。格鲁夫没有办法,只好破釜沉舟放弃存储芯片业务,转向开发集成芯片。对美国政府来说,更大的困难是对日贸易逆差节节攀升。1980年年,美国贸易逆差尚只有364亿美元,1985年竟然达到1485亿美元,五年时间增长了足足三倍。其中,1978年美日贸易逆差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85年达到500亿美元,占据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1985年美国外债总额1114亿美元,日本占据其中一半债。无论出于什么考虑,美国亲手将日本“养”成了吞噬自己的一匹狼。愤怒的美国工人,在街头看到日系车就恨得牙齿咯吱响。打砸日系车成了他们发泄的一种渠道。
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里根总统,只能选择对日本“开炮”。当工作和饭碗遭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人再能保持大度。何况,美国总统是选出来的,背负着选民交给的沉重压力。
根据猫叔收集的资料——
1981年美国迫使日本主动限制汽车出口;
1983年美国对日本摩托车征收高达45%的重税;
1985年美国迫使日本增加进口牛肉和橙子等美国农产品;
1986年美国迫使日本设置半导体对美出口价格下限,保证不向美国销售廉价芯片,还要日本保证进口半导体的市场份额;
1987年对日本电视和计算机征收100%的关税;
1995年对日本豪华轿车征收100%关税。
这个反击力度与今日对华政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4
广场协议是日本的噩梦吗?
回过头来看美日贸易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85年美国与日、英、法、西德签署的广场协议。多数人都认为,该协议推动的日元升值,是导致日本经济随后陷入低迷的“罪魁祸首”。日元升值确实会削弱日本出口产品竞争力,抑制其国内的出口工业。但问题是,日元升值是美国完全逼迫的吗?根据日本当事人和记者的调查,事实恰恰相反。(详细情况可以参见《管理美元: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时运变迁》《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很清楚自己在对美贸易中的获益,也很清楚这种获益给美国造成的冲击。面对美国压力,他们和西欧国家都愿意调整汇率,减少对美国经济的冲击。他们知道,美国经济垮了,对谁都没有好处。日本谈判代表竹下登不仅同意让日元升值,而且大大超乎美国预期,提出了10-12%的升值目标。今日看来,日本这样做无疑是“自戕”,但是想象一下当时气势如虹的日本经济,应该也属正常。
对于日企来说,货币升值当然不是好事,但是对于日本国民来说,货币升值则是国家强大的象征,是一种荣耀。更重要的是,货币升值后,出国买东西更实惠。《内幕20年》提到,1980年代是日本国民自信心极度膨胀的日子,他们普遍相信,日本可以也应该在国际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他们不但不以签署广场协议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因为他们觉得日本可以与美国、西欧国家平起平坐了。至于广场协议对日本的不利,他们觉得是可以承受的。制造业将美国同行挤兑得一愣一愣的,经济都快要超过美国了,有什么不可以承受?
日元汇率走势
日元升值以后,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国、买进日元,使得日元升值步伐迟迟停不下来。日本、德国的出口工业都意料之中地遭到了冲击,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应该说,这个结果是美国带来的。没有美国打压,日本和德国经济旺盛到什么时候不好说,最起码不会那么快陷入停顿。但是,暂时的经济停顿和长期的经济停顿不是一回事。真正让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顿的,并不是广场协议,而是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日本政府面对汇率升高引发的货币紧缩,没有像德国那样选择财政扩张,而是选择了宽松货币。他们希望通过增加货币流通量,抑制日元升值及其带来的货币紧缩效应。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日本政府选择了“大水漫灌”。货币宽松后,日本经济一度呈现本币升值、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再度向好,国民自信心更加高昂。据说,一向仰视美国的日本民间,出现了“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日本学习”的声音。这样的乐观心理让国民疯狂投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同是接受广场协议,没有选择货币宽松的德国经济稳健依旧,而选择“大水漫灌”的日本,企业和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最终成为了经济泡沫化的催化剂。
5
“失去的二十年”真让日本那么差?
人类经济的最大不稳定性,都来源于供需不平衡。农业社会的不平衡是生产的太少,赶不上人的需求;工业社会的不平衡是生产的东西太多,一个国家往往消费不了,必须用来出口。相对来说,后一个问题更难解决,因为人类的消费能力是有上限的,你抢占了市场,就意味着别人没了市场。因此,在这个时代,制造业越强大的国家,反过来看,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越严重。因为一个浪头打来,就可能影响出口,进而波及制造业本身。连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都避免不了被冲击的命运。三四十年前,美国制造业被日本产品压得抬不起头;三四十年后,美国制造业又被中国产品扫荡得七零八落。美国只能靠高科技产业、大规模农场以及服务业维持霸主地位。在现代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类似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经济即使当初没有受到美国的“制裁”,也不会保持长久的旺盛。一个经济体能够高速发展四十年,已经是个奇迹。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停顿,并非是绝对的坏事。美国如果不经受日本产品的冲击,就不会想着创造升级,开发出更高级的芯片和更高级的互联网经济。日本人也是如此。他们只有送别挥金如土的日子,才能学会低调、内敛、反思和专注。或许,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可以部分反映经济停顿以后,日本国民心态和品味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高达16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即使日本经济本身,也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差”。
根据知乎答主Leon收集的资料——
目前日本GDP仅占全球的6%,但日系企业在主要工业品的市场份额,普遍在20%以上,甚至还有不少处于垄断地位。
只不过大量优良日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属于B2B性质,大家知之甚少,才造成了日企境况不佳的错觉。可以说,日本企业在大多数领域,仍然拥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DP仍然在缓慢增长。虽然和中国GDP比较起来,日本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但是具体到人均GDP,情形立刻翻转。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5年日本人均GDP为32477美元,中国人均GDP为7925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1倍。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不过是经济不再气势如虹而已。
中日两国人均GDP比较,世界银行数据库
6
结语
纵观战后日本经济的辉煌与困境,有几个非常直觉的感受。日本是美国一手“养大”的,如果没有美国的政策、技术、资金和市场帮助,根本就不会有日本奇迹。日本人再踏实再勤奋,都不会短短二三十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美国不是“活雷锋”,他们对日本的帮助,有着两大阵营冷战的大背景。在工作和饭碗面前,国与国之间没有情面可讲,甚至也没有意识形态可言。日本企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美国制造业逼上绝境,注定会引起美国政府的反击。美国外交既有理想的一面,也有极为现实和残酷的一面,对盟国也要算“经济账”。别忘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美内部进行的。贸易战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各个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的再调整。调整以后,国家命运是好是坏,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制度、政策、韧劲以及国民创造性。
美国企业被日本打败后,开发出了更高等级的经济形势;日本被美国抑制后,也蜕变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参考了创界网南七道、新浪猫叔、知乎答主leon等人的文章,一并表示谢意)
作者:胡乐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