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英国政坛为何这么弱?和经济、教育成就很不匹配!
为什么在英国政坛,华人力量相当薄弱、作为不大?
和其在英国所占人口比例不成正比。
也和其在经济、教育方面的成功不相匹配。近日,《南华早报》就这一奇怪的现象,去寻求答案。
人口调查数据显示,英国有43万3150名华人,占英国总人口的0.7%,其中近40%在英华人生于中国大陆。
按照议会代表的比例来计算,那么正常情况下英国政界应当有四到五个华裔,但下议院仅有1名华裔,南亚裔有29人。
和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相比较,英国华裔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条件都很不错,但华人与英国政坛的联系却最为薄弱。
英国最近评出的2018年最具影响力亚裔,前十没一个华裔,全是印巴裔。有观点认为,印巴人喜欢抱团是一个重要原因。
回顾英国少数族裔参政史,华人的身影寥寥无几。
在下议院,登上英国国会舞台的少数族裔“第一人”是英印混血(Anglo-Indian)辉格党议员David Ochterlony Dyce Sombre,时间远在“日不落帝国”时期的1841年。
直至2015年,英国下议院才出现第一位华裔议员Alan Mak。
从1841年至2018年,在下议院,英印混血(Anglo-Indian)议员有3人,英印与英国白人混血议员有1人,印度裔有20人,巴基斯坦裔15人,巴基斯坦与英国白人混血有2人,而华裔仅有1人。
在上议院,从1919年到2018年,在上议院中有3名政客有华人血统。
在1990年成为第一位取得英国终身贵族身份的华人邓莲如;
2001进入上议院的新加坡华裔曾秋坤;
2010年进入上议院的韦鸣恩。
同时期,英国上议院有28名印度裔,11名巴基斯坦裔。
在北爱尔兰议会,从2007年到2016年,北爱尔兰议会有且仅有一名华人议员——卢曼华(Anna Manwah Lo MBE)。
在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中,均无华人议员。
跟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相比,为什么英国政坛的华人数量稀少?
《南华早报》援引英国官方数据,排除了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因素。
英国华裔群体在这两方面很优秀,其得分也高于其他移民群体的平均水平,但政治却是华裔最薄弱的环节,在演艺、军事和警察方面也表现较差。
“来自华人社区的校长、慈善信托人、议员、记者等都太少了。”下议院首位华裔议员Alan Mak说。
中国议题研究专家、自由民主党议员Clement Jones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在英华人更倾向于以儒家态度对待政治,他们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地改变,而不是通过煽风点火来游说。”
英国商会首席中国顾问、BCC Link to China总监吴克刚是首个中国大陆背景的英国议会候选人,2010年,他作为保守党参选,工党在这个选区占多数优势,落败的他将竞选视为一段重要的学习经历。
吴克刚出生于中国大陆,英语不是那么地道,但最终获得了10.9%的支持率,把保守党在这个选区的支持率拉高了2%。
“我绝不会说竞选是被操纵反华人候选者的,没有人因为我的种族攻击我。从政治来说,这并非选举体系公不公正的问题,选举的重点在于你是否能跟选民产生本质利益上的联系,你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竞选。”吴克刚说。
出生且成长于英国的Alan Mak则更希望选民是因为他的主张而选择他,并不强调自己的华裔身份。
《南华早报》指出,Alan Mak所代表的选区Havant有98.5%的人口为白人,Alan Mak的竞选政策跟华裔身份并没有太大联系。
换句话说,英国选民在选举时,主要考虑的不是候选人的族裔身份,而是这名候选人是否代表选区利益。
还有人表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因素似乎限制了华裔参选,传统华人不太喜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如“枪打出头鸟”的古训。
Alan Mak认为,华裔群体居住的分散,不像其他少数族裔更为集中,也影响了集体声音的发出。
此外,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在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代移民对英国当地的群体思维排斥程度相对较高;第二代移民三观更接近英国主流。
以脱欧为例,两代移民对这一议题的观点大有不同。
还有一点,如果将印度裔、巴基斯坦裔和孟加拉裔政客视为同一群体,他们在英国人口中所占比重接近5%,从氛围上说,这5%的人更有家的归属感,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有些人可能会说,做得好,不过是少数族裔的模特摆拍。在很多方面,的确如此。
华人后代在GCSEs取得的成绩比其他少数族裔都要好,华人团结,在英华人通常是高收入者,职场表现出色。然而一旦说到公共生活,在英华人纷纷低下了头,更沉浸于事业或家庭生活。”
谈到华人参政时,Alan Mak说过,“很多第一代移民不会说英文,他们中很多人需要解决社会福利需求,也有很多人面临种族歧视,只有更多华人代表从公共生活中站出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吴克刚认为,华人在英参政取决于他们本身的意愿。华人需要努力跳出朋友圈与外面的世界沟通,要足够关心当地政治,利用本身的技能和经验去帮助更广阔的人群,如果华人能做到这些,受益的不只是英国的华人群体,还有更广泛的英国社会。
英国华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在提高。
Alan Mak观察到,越来越多华人参与到了基层政治和社区运动中。他希望这一趋势能够推动产生更多的华人议员。
华人在英国的参政之路也呈现一个上坡趋势。
英国今年5月3日举行地区选举,共有超过20名华人参选,创历史纪录!
华人参政计划2018英国华人选举事务总监Joseph Wu认为,华人居住地分散确是弊端,同时也是可以利用起来的优势——某种意义上,分散也可以认为是影响范围大。
“华人最需要补足的点是,要增加对英国政坛的了解以及当地社区人群(包括但不仅是华人)关注的议题,这样才更可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除了对政党的忠实度,还要看参选者愿意付出多少时间。比如要做许多的志愿活动,帮助不同政党募捐资金等。”
Joseph Wu。摄影:陈榕
Joseph Wu还认为,是否能成功当选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关键的是,随着华人参政参选,提高华人社区地位,也让华人竞选者在参选党内影响力增强。过去十年来,形势已经有极大改变,不少华裔政治家开始展露头角。“沉默的社区”已经不再沉默了。
许多大学的学生会中有华裔领导人,许多市的议会也都有华裔议员。这些虽然是微弱的开端,但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华裔在英国获取更多的利益。
1990年进入英国上议院的邓莲如已是行走政界多年的“老江湖”,且在商界也大有建树,有着“女强人”之称。
2007年,卢曼华以第4高票成为北爱尔兰议会首位少数族裔议员,造就了真正意义上英国议会中首位民选华人议员。
当选后,带着粤语口音的卢曼华屡遭种族主义分子骚扰和恐吓,但这位勇敢的女性坚定直面威胁,她曾说:“我非常不想被人视为少数族裔代表,但我确实想挑战一下这里的种族隔离文化,推进派别融合,鼓励人人相互尊重。”
2010年,“占座”上议院的韦鸣恩呈现出了草根逆袭的励志风貌。韦鸣恩出生于伦敦,父母20世纪70年代由香港移民到英国,祖籍广东,客家人。
韦鸣恩成长于东伦敦“贫民窟”,外部环境并没有影响他最终考取牛津大学,他用学霸履历敲开了国际知名的麦卡锡咨询公司之门,最终铺平仕途,成为2010年到2016年最年轻的上议院成员,颇有点“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
2015年,父母是广东人的第二代移民AlanMak以剑桥法学学霸身份走上律师之路,职场表现亮眼,2010年因为获得Square Mile杂志30位30岁以下人物Young City Lawyer of the year奖项而受到关注,2015年代表Havant选区敲开了下议院的大门。
这是华人在英国政界的一个里程碑。
“我曾以为无法完成这样一个漫长历程,但我们希望向英国华人社群中的其他人重复这一点”,Alan Mak在2018年春节曾在英媒上专门撰写文章,鼓励英国华裔更多参与公共生活。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在决策时被听取,我们就要在现场,在会议桌旁,发出声音,干预结果。不仅是在国会,在地方议会、在各种会议室都应如此。”
Alan Mak 说,“我们新年的决心必须是抵制静静过小日子的诱惑,要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只有这样,最终成为决策者,我们才能在塑造英国未来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Joseph Wu认为:“随着中英关系密切,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英国政坛其实也更加关注华人参政,有的政党甚至希望有熟悉中国国情熟悉的华人加入,这样可能对日后与中国合作交流有帮助。所以华人参政日后必会越来越成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欢迎关注最懂英国的微信号
“英国大家谈”(ukdajiatan)
— The End —
文/Gloria,编辑/Freya,
文章参考BBC, Guardian,Evening Standar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wikipedia,
中新网、青年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