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宾大校长古特曼: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学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于1740年,位列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每年吸引大量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精英学生。作为全球最顶尖的学府,宾大最看重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对美国政界、社会对中国学生的诸多刻板印象甚至是误解,宾大校方怎么看?就系列相关热点问题,“新浪会客厅”独家对话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
独家对话宾大校长古特曼博士自2004年起担任宾大校长。2016年,宾大宣布将古特曼的校长任期延长至2022年,使得古特曼成为宾大在任时间最长校长。2009年,古特曼曾出任奥巴马政府生物伦理研究委员会主席。今年,现年69岁的古特曼还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位最伟大领导人之一。
以下系“新浪会客厅”对话古特曼校长实录:
针对中国学生的签证政策收紧?
主持人:首先请您谈谈您再次到访中国的原因。
校长: 自从我就任宾大校长以来,这已经是我第八次来到中国了。宾大与中国颇有渊源。仅今年一年,宾大就迎来了超过2000位中国学生。中国有着宾大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庞大的校友网络,目前活跃校友数量达5000人之多。此外,(北京的)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也是宾大最大的海外机构之一。
主持人:这已经是您第八次造访中国?
校长:对,第八次了。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倍受中国学生和家长关注。去年,赴美国高校就读的中国学生人数减少。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国针对中国学生的签证政策收紧。甚至还出现一些政治言论,将中国学生视为“间谍”。对此您是否感到担忧?
校长:事实上,(去年)来宾大读书的中国学生以及申请者的数量不降反增了。宾大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与胸襟的高等学府,我们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事实证明我们的招生结果也是相当不错。
主持人: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从美国高校毕业后选择回国,您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校长:正如我刚刚所说的那样,宾大虽然是一所美国大学,但却有着国际视野与胸襟。因此我们从未要求任何人必须留在美国。一部分毕业生会留下来,但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回国。这可以被称作一种“教育外交”。
在宾大的求学经历会让选择回到中国、印度或是法国的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美国、理解本国与美国加强交流的重要性,我想这就是“教育外交”的意义所在,也是一股非常积极的推动力。能够接纳来自世界上超过一百个国家的学生、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外交”做出贡献,宾大倍感自豪。
(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于1740年,是美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宾大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母校。)
如何看待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
主持人:美国有部分高校教授曾形容中国学生是:安静、不怎么发言、总是躲在教室后排、拒绝走出自己的社交小圈子。您怎么看待这种对中国学生的看法?
校长:从教近20年来,我对我的中国学生们从未有过这样的成见。就连我的同事们也没有这样的看法。起码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学生都是交流中积极的聆听着与参与者,他们同龄人间观点的交锋正是我们所鼓励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宾大寻找最聪明优秀的学生、选择最积极主动的思考者与行动派,宾大的中国学生们无疑都完美达标。
主持人:另一个申请者们关注的问题是,您期待申请就读宾大的中国学生具有怎样的特质?
校长:非常有意思,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宾大想要录取什么样的学生?但是,这个问题之所以常被问起,不正是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嘛。
我们期待富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他们享受刻苦求学过程,换句话说,我们期待的是终生学习型的人才。我们寻找能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他们不仅以个人成功为目标,还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改变世界。可以说这是能成功入读宾大的秘诀,也是优秀人才实现成功的秘诀。
宾大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用他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创造力、努力与理解力对于改变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这就是宾大寻找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学生都能在宾大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中很多人毕业后成长为了世界级的领袖人物。
颇为自豪的是,宾大的中国学生中也不乏世界级人物。比如“中国建筑之父”梁思成就毕业于宾大。
宾大并不创造人才,宾大旨在培育人才。这些优秀的学生在宾大接触到最出色的教师队伍,帮助他们突破种种藩篱、点亮智慧的火花改变未来。
(古特曼2004年开始担任宾大校长。)
主持人:在您看来,除了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宾大提供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体验是什么?
校长:这个问题太棒了!
在宾大,横跨各学院的多学科学习体验最为独特。就在这同一片风光宜人、绿草茵茵的校园里,经过沃顿商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设计学院、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护理学院等十二个学院的联合培养后,学生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世间万象。
宾大的独特之处正是为学生提供真正世界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
举几个例子来说:劳德研究中心(Lauder Institute)由商学院和文理学院合办,提供商学、国际政治和语言交叉学科硕士学位。
Huntsman国际研究和商务课程是本科阶段的类似项目,提供商学及人文的交汇教育。
跨学科学习领域也不只是商科和理工科,宾大是世界上第一所发起文化创新项目的大学。我们刚刚创建了宾大Sachs艺术创新中心,为全世界在文化与艺术方面颇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什么我认为跨学科能力非常重要呢?因为跨学科的学习经历可以提升学生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为解决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力,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主持人: 您刚刚提到了“创新”。2004年您刚刚就任宾大校长时提出了“宾大愿景”,其中,“创新”同样是被多次提及的关键词。您如何理解“创新”这个概念呢?
校长:宾大愿景中“包容、创新、影响力”的理念核心便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运用创造力将已掌握的知识转换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宾大校园,我们设立宾大创新中心(Pennovation Center),鼓励师生将新想法付诸实践。
像高通(Qualcomm)、好时(Hershey)、康卡斯特电信公司(ComCast)这样的国际企业都与宾大合作,将师生从医疗器械到文创产品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我想举一个例子。去年宾大医学院Carl June博士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 细胞疗法得到了美国食药监局的市场准入批文,这也是历史首次。
《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表示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建的学校,这所致力于为提升人类而服务的学校,孵化了这项人类历史上对抗癌症的最大突破。
目前,这个细胞疗法已经挽救上百位病人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年仅六岁的艾米丽·怀特海(Emily Whitehead)。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宾大就获得美国食药监局四项在癌症疗法上的许可。目前中国患者也能接受到这种癌症疗法。对于病患和他们的家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道新生的希望。
这就是宾大结合“创新与实践”的力量,我们将会继续贯彻这一宗旨,推动医疗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进步。
主持人:这真是造福大众的一桩好事。
校长:的确。什么是“创新”,“创新”绝不仅仅是个口号。“创新”让思想突破重重限制,给予最优秀的师生学习体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世界带来大有用处的改变。
(古特曼对话”新浪会客厅”。)
宾大与中国的合作计划
主持人:您能介绍下宾大与中国伙伴的合作计划吗?
校长:我们与中国各方有很紧密的合作。比如,宾大护理学院就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来解决环境铅暴露中毒及幼儿健康问题。此外,我们也在与复旦大学一道合作,以提高中国民众的中风患病意识。沃顿商学院、宾大兽医学院也在致力于解决中国猪肉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仅仅是三个例子,但宾大与杰出的中国高校有数十个非常好的合作项目。我们致力于加强这种合作关系。我们也会尽全力,来解决众多影响中国学生、中国民众及美国民众的重要问题。
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宾大如何看待
主持人:如今,随着人们政治观点和经济思维的转变,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您在宾大愿景中提出,希望宾大学子能敢为人先,重塑世界格局。那宾大将如何帮助学生应对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却关系更加复杂的世界?
校长:人类社会从未如此复杂。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挑战无所不在,机遇也无所不在。
宾大鼓励学生将挑战变为机遇。刚才,我们谈到了医疗与其它外交领域,但是一个最简单的将挑战变为机遇的做法,就是将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背景与观点的学生集合起来,在优秀教师队伍的指点下,经过深刻的讨论,得出最好的方案。唯有理解分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主持人:常青藤联校在世界范围内享誉甚高。您认为宾大与其他高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或者是说,宾大的气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校长: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出乎我的意料,宾大的确有其独特的亮点。作为常青藤联校中最负盛名的高校之一,宾大以其开放性见长。宾大的信条是“把宾大带向世界,把世界带进宾大”。
自宾大的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创立学校起,宾大就从来都不是一所有宗派之分的学校,并不只承认某一种宗教。宾大张开双臂,迎接全世界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优秀学子。
宾大的另一个亮点是它所在的城市——费城。费城被誉为“友爱之城”,为宾大学子提供了一个相当开放友好的求学环境。
作为美国唯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城市,费城可谓是美国的建国之地,极具代表性的“自由钟”就位于此处,也很能代表宾大。
在自由的思想交锋中激荡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美国前副总统拜登近日到访宾大,与古特曼及学生们交流。)
宾大的“独特气质”
主持人:宾大的学生有什么具体的特色吗?
校长:在我看来,宾大学子的最大特点是多元。虽然宾大学子有着很深的母校情结,但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如此。
之于宾大学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抱持欢迎的态度。这不仅仅是出于友好,更是为了从不同的经历中互相学习借鉴。
所有的宾大学子都渴求有机会能运用所学造福世界。这种宾大精神可追溯至创始人本杰明·弗兰克时期。身为宾大的校长,我的职责就是推动宾大的进步,鼓励宾大学子结合所学所见用行动改变世界。把挑战当成人生的机遇,尽情地大展拳脚吧。
面对美国社会分裂 宾大如何应对?
主持人: 美国目前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政治上的两极化严重。您对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有何嘱托?
校长:我成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历过巨大的社会分裂。用历史的角度上来说,当时的变动远大于今天。
既然当年可以是社会变革的机遇期,那如今这般机遇只会更多。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借助科技实现互联沟通的能力远不如今天。所以对现在的学生们我只想说,挑战即是机遇。在宾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核心能力。而加强沟通、弥合分歧也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我来到北京的原因。
主持人:但是在弥合分歧的时候,我们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有一方试图示好时,另一方由于意见相左,可能没有动力回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呢?
校长:我认为,主动张开双臂总是能获得成效的。今年,宾大的新生生源地覆盖全世界八十八个国家,美国五十个州中四十九个都有学生来到宾大。
这些学生本来彼此陌生。但在我们组织学生通过比赛互相报出同班同学姓名之后,大家就立刻热络了起来。
与此同时,我也给他们传递了一条信息,或许这正是回答你提问的最好方式。这条信息是:早在八十二年前,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大战期间曾到访宾大,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与命运有个约会”。我也想向这“千禧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们不仅仅将与命运相逢,更将共同创造命运。这样的信念把人们凝聚在一起。
在教育上采取开放的态度就是把人们团结起来。我相信是可以把所有人都凝聚起来的。这其中不一定没有分歧,尽管我们有分歧,我们依旧可以向一个经济上更为繁荣,政治上更为互信、文化与艺术更为创新的更好的社会进步。
(古特曼和宾大学生合影。)
主持人:您这个回答真的太让人振奋了。那我最后一个问题是,未来宾大在中国还会如何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校长: 宾大在中国的交流活动成果喜人,未来我们还将再接再厉。
三年前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成立。我们还拨款一千万美元用于宾大与中国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其中近六百万美元已经用于支持中国学者在宾大进行关于中美关系的研究。我们非常愿意全部利用这项经费,继续推进相关项目。
我们同时也希望宾大的十二个学院都被调动起来与中国多交流。欢迎更多中国高校师生以及宾大校友到宾大来,也鼓励更多宾大人到访中国。
一切都才刚刚起步。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和宾大一切顺利。
主持人/喻静
报道、制作/韩旭阳 张阳志 陈伯垚 常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