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加拿大的美好,新移民未必够得着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来源:世务

编者按:9月是入境加拿大的高峰期,前来留学、旅游的外国人很多。中国赴加拿大留学的人数,近年来始终高居加拿大国际生来源第一位。不过,自2013年开始,一系列的政策“抬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门槛,限制了中国人每年移民的数量(2017年度已不敌印度人和菲律宾人)。

今年是“中加旅游年”。加拿大位列2017年“最受中国游客期待”旅游目的地榜单第二名。其热门景区有: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加边境、多伦多对面)、哥伦比亚冰原(位于西部阿尔伯塔省,有贾斯珀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芬迪湾(加东与美国缅因州交界的海湾)、皇家山(蒙特利尔)、斯坦利公园(温哥华)。

加拿大总人口只有3600多万,总和生育率是1.6,然而2011到2016年的5年中,加拿大人口增长5.9%,其中2/3是来自移民,也包括大量中东难民(参见:圣母国敞开收难民,黑手党最开心)。今后3年,加拿大还将接收近百万新移民。照现在的趋势发展,再过10年,加拿大的人口增量将会有80%都是由移民贡献的。

加拿大的主要经济发展和人口都集中在几大城市。比如多伦多有580万人,蒙特利尔有400万人,温哥华有240万人。三大城市中,2016年移民占了多伦多人口的46.1%,温哥华人口的40.8%,蒙特利尔人口的23.4%。也就是说,在多伦多和温哥华,有近一半的人是移民(纽约这个比例是37%)。

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街头,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深圳的世界之窗”,华人、印度人、菲律宾人、越南人都有自己强大的社区。不光人种“纯”,文化更“纯”,从服饰到饮食,从寺庙到音乐,完完全全保留了原来的民族特色,怪不得加拿大对联合国维和事务非常热衷。

华裔是加拿大除了欧洲裔之外的最大族裔。多伦多和温哥华两地的华人,占全国华人总数的68%。其中最让人瞠目的是温哥华,虽然华裔比多伦多少了20万,但华裔人口占比达到了惊人的21%!而且温哥华是一个都市群,在大温哥华地区的列治文市,华人比例甚至接近50%,被戏称为“占领区”。

加拿大每年可从枫树汁液中得到3万多吨糖

从地理上看,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且拥有最长“不设防疆界线”的国家,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44%。该国东南部漫山遍野生长着枫树,因此被称为“枫叶之国”。湖泊面积占国土的7.6%,湿地占国土的14%,长期以来居民水价极低甚至免费。加拿大水质很好,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

加拿大国土大部分,属大陆性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气温稍低,西部气候温和湿润。从多伦多到蒙特利尔将近6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旁,几乎全是保持原貌的树林。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极其肥沃的黑土地,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需施加肥料,也极少使用农药。

加拿大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很高,每个城市建设的公园都很多,有的达到上千座。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加拿大人长寿的原因之一。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加拿大人的平均寿命为82岁。

加拿大地广人稀,而且只有5%的农民,因此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看不到类似中国的村落。农业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虽然地多人少,但是农民的生活仍然比较清闲。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住大房子,开轿车,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条件差距不大。

加拿大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以《加拿大卫生法》作为法律依据,包括全民、全面、便利、随人转移、公费管理这五大准则,最大限度地落实人权至上的理念。各省都有医疗保险计划,提供价廉而高质的医疗服务,但代价就是你要预约、排队,有的病等个一两年看也不稀奇。

加拿大税制较为复杂,联邦政府、省政府及市政府三级政府部门均有权征税,主要税种包括资产税、所得税、财产税、营业税、海关税以及工资税等,每项税种中又分不同细类,且各级政府间在种类划分与税率上又有所不同。加拿大的税率比美国税率高出接近10个百分点。

加拿大是一个拥有200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法语或英语并不是所有加拿大人的母语,很多人的母语是意大利语、汉语(华裔数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1%,排在所有族裔的第七位)、葡萄牙语、波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等,讲本民族语言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第一代移民占全国总人口21.9%)。

作为传统移民国家,加拿大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比较强。今年4月,著名的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布了《移民接纳指数报告》,加拿大以8.14分(满分9分)在140个调查国家或地区中排行第四位。(参见:移民建议:年轻人去澳大利亚,有钱人到加拿大养老)

下面两篇文章,分别从好、坏两方面描述了加拿大。

这个国家有着好山好水,至于会不会“好无聊”,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欢迎来到加拿大。

温哥华机场到达大厅那一对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原住民艺术家创作的“男女”,双掌向外伸出,掌心向上,用手势表示欢迎你;而你遇到的每一个加拿大人,既热情又友好,用笑容表示欢迎你;还有好天气,也在欢迎你——蓝到不像话的天空、澄澈的海水、清新的空气,还有移居温哥华的作家亦舒所说的“令白色看起来特别白,黑色看起来特别黑”,“愉快、洁净”的阳光。

魁北克皇家山。每年十月,北美便会迎来“印第安之夏”,树木染上秋色,阳光温暖和煦。

“造物主一定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设计加拿大的。”

亦舒对阳光的形容,来自她早年写的小说《我的前半生》。失婚后的女主人公子君,到加拿大看望女儿。她不喜欢温哥华,觉得这是个沉闷的城市:“没到一个星期,我就想回香港。天天都逛这些地方:历史博物馆、广阔的公园、洁净的街道、大百货公司、缓慢的节奏、枯仓的食物,加在一起使我更加寂寞。”

但从温哥华搭两小时渡轮去维多利亚市度周末,她的心情顿时为之一变——“一个仙境般的地方”,而她借住的地方,后园面海,园子里“开满碗口大的玫瑰花。芬香扑鼻,花瓣如各色丝绒般美艳”,令她陶醉得很。

你猜到了,主人公心境的转变,意味着小说情节将出现重大的转折——在这个仙境般的地方,她遇到了理想的男性。这都是言情小说的套路,男女主角总得在美好的地方相遇。不过加拿大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LP《加拿大》指南的作者这样写道:“造物主一定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设计加拿大的。冰川将崇山峻岭雕塑成了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观。放眼辽阔的大草原,蓝蓝的苍穹下,片片金色的麦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潜鸟的哀鸣和野狼的嚎叫穿越广袤的荒野。”

2013年11月6日,登山爱好者珍·奥尔森正在攀爬落基山脉。每次攀爬耗费4至6小时,必须全神贯注。

“在这里,大自然仍然在进行着原始、弱肉强食和残酷、令人悸动的表演。离开僻静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大快朵颐的北美麋鹿和高大伟岸的熊。铺天盖地的加拿大鹅群染黑了天空。成片的雨林,蜿蜒的海岸线,潺潺的溪流,永远沉睡的北极冰雪,还有小块的沙漠,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加拿大独特和辽阔的自然拼图。”

这段话简直是4D电影《飞越加拿大》(Fly Over Canada)的最佳注脚。加拿大太大,即便是本国居民,也不可能走完整个国家,游客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一部能让你在15分钟之内体验加拿大的壮美的4D电影,可以说是打开加拿大的最好方式之一。

“飞越加拿大”是加拿大首个也是唯一一个4D模拟飞行项目,可以带观众从加拿大的东岸横跨西海岸,从中感受加拿大的人文风情,以及美到令人窒息的自然景观和城市。

看完之后,你会感慨,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简直是顶级配置:中部广阔的大草原,是加拿大的粮仓,这使它成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之一;河湖遍地,淡水水域面积世界第一(看《飞越加拿大》时,你感觉自己的身体跟着镜头陡然下降,脚尖似乎在碧蓝的湖面上点过);树,满眼的树,毕竟是森林覆盖率超过50%、森林资源占全世界1/10的国家;

镜头一转,一群年轻人在冰原上打冰球——如果说寒冷算是个硬伤,但正是漫长的冬季塑造了冰球这项加拿大人最擅长的运动,也孕育了冰酒这种特产佳酿。

面对这么美的由造物主精心创作的作品,也难怪加拿大人,尤其是久居这块土地的原住民,会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原住民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加拿大原住民海达部族那里,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创世故事:

温哥华国际机场,安检口前摆着雕像“海达瓜依的精灵:碧玉独木舟”,这是加拿大艺术家比尔·瑞德(Bill Reid)的作品,熊、海狸、渡鸦、鹰、青蛙、逆戟鯨和巫师同坐一船。

一天,渡鸦(Raven,比乌鸦体形稍大,是北美原住民尊崇的神明)在海达瓜依(Haida Gwaii)的一处海滩上看到一只特别的蛤壳,里面有许多小小的人类,正探头探脑往外张望。

渡鸦就劝人类离开贝壳,加入它的美好世界。人类起初并不愿意(或许是不敢),最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走出存身的蛤壳。这就是最早的海达族人。艺术家比尔·瑞德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巨型木雕《渡鸦与人类的诞生》(The Raven and the First Men)。如今,这座木雕被收藏在位于BC省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MOA)里。

木雕《渡鸦与人类的诞生》

渡鸦、熊、雷鸟、鲸鱼,等等,这些动物频频出现在原住民的作品里,尤其是图腾柱上。可以说,图腾柱就是从原住民敬畏生命的地域文化氛围中诞生的,他们对于动物灵性的崇尚、善待众生的道德信念,都内化在动物图案之中。

海边的原住民部族,非常敬畏鲸鱼这类巨大的海洋生物。据说,如果人在捕猎过程中导致鲸鱼受伤,这头鲸鱼会在某个时候对人进行报复,把用以捕猎的独木舟掀翻;还有,如果一条鲸鱼能抓住一条独木舟,把船上的人都拖到海底的鲸鱼村,人就会变形,成为鲸鱼。海达族人相信,出现在附近海域的鲸鱼,就是那些淹死的人回来跟他们交谈。

棕熊则是另一类被崇拜的大动物。原住民相信,人与动物建立血缘关系,就会获得动物的力量。一个海达族传说里,一个海达族女子在捡野果时被一头灰熊诱拐,人熊结合,生了一对双胞胎小熊。由于棕熊的外形和能力与人类似,西北沿岸的原住民称之为“古老的亲属”。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今天的加拿大,见到熊是一件易事。它们也是这里的原住民,加拿大人把它们视为个子稍微大了点、偶尔还有点淘气的邻居(每到夏天,当地媒体就会报道熊干的各种糗事,比如爬上电塔偷吃鸟蛋之类),对邻居当然得友好、宽容。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3只熊穿过马路

网上还曾流传一张图片:在加拿大某地,一处房子的玻璃门上贴了这样一条告示:“请勿走这道门,否则会被加拿大雁攻击。”而玻璃门外,一只加拿大雁正在虎视眈眈。

我们的导游杰克·何(Jack Ho)十多年前从台湾移民加拿大,酷爱钓鱼的他告诉我们,中国人和加拿大人对于钓鱼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人钓鱼是为了尝鲜,所以下的是网,不管大鱼小鱼都一网打尽;加拿大人钓鱼是为了一种征服感,他们偏好用钓竿钓大鱼,就像《老人与海》所描述的那样,追求的是人鱼角力的过程。

在米拉米契河钓鱼

那些受保护和未达到重量的鱼即使钓到,也要取下鱼钩,然后放生。所谓可持续发展、所谓保护生态,加拿大人不是用嘴说说,而是落实到行动。

难道加拿大人还没教会你怎么生活吗?

有人在微博上问全家移民到加拿大的作家陶短房:加拿大适不适合移民?陶短房回答道:“如果追求事业、财富或有声有色的生活,来加拿大会后悔;如果追求安逸、平静、慢节奏,以及即使不升官不发财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多嘴多舌,那么加拿大就再合适不过了。”

确实,在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时,对生活方式的考量,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单片镜》(Monocle)杂志在进行一年一度的“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时,会从休闲、文化、商业机会、多元性、人才的需求等几大方面,综合考量城市是否宜居。而在这几个大项之下,又会细分为很多小项,从诸如房价、一杯咖啡和一份午餐的价格,市中心到机场的距离,公共图书馆和独立书店的数量,户外活动方便性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衡量。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加拿大的几大城市能成为全球宜居城市榜的常客。

温哥华斯坦利公园

比如斯坦利公园之于温哥华,就好比中央公园之于纽约,但斯坦利公园的优势更明显:只需步行15分钟,就能从闹市区进入一个既有森林也有海滩的世外桃源。清晨六七点到斯坦利公园徒步、慢跑,之后再上班,这是很多温哥华人的日常。

至于在华人圈流行的加拿大“好山好水好无聊”的调侃,就看你怎么定义“无聊”了。诚如陶短房所说,如果你追求成功和欲望,确实会觉得加拿大无聊;但如果你追求的是生活的乐趣,那在加拿大根本不会觉得无聊。开摩托艇出海、蹦极、滑雪、出海看鲸鱼回来看熊、跟着捕虾船去抓龙虾……这是一种玩法。

出海赏鲸

做园艺、开B&B客栈、当自由职业者工作半年玩半年(就像我们的另一位导游瑞克·格拉汉姆那样)……这又是另一种玩法。在这样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如果整天宅着不出门,那确实无聊啊,也很浪费——难道加拿大人还没教会你怎么生活吗?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爱丽丝·门罗语)

© 本文来自新周刊(new-weekly),原题为《加拿大,可能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

[ 外一篇 ]

华人在加拿大︰

移民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佚 名

我想起最近读过的一篇文章,作者把生活比喻成一杯水,她说水的味道取决于饮水人的选择。其实我想说的是,移民生活也是如此。

刚刚登录加国的新移民朋友们,那种日复一日、单调的加国追梦生活之初,就如一杯白开水。有人往水中放了味如甘霖的蜂蜜,有人加了香如兰桂、回味绵长的茶叶,而有人加了酸酸甜甜的柠檬,也有人充满创意地加了香醋或辣椒。

而在烈日下奔波着送报纸的新移民这一家人,做着大多数本地人不愿做的工作、领着微乎其微的工资。也许他们现在往生活的水杯中,添加了酸酸涩涩的柠檬。这种酸楚的味道,是生活给自己的磨炼。这种历练,让人们品尝着生命转折过程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有人曾经经过各种分析比较,得出中国要比加拿大好的结论,立即遭到别人的嘲笑和反驳。的确中国这几年虽然发展得很快,但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当我千里迢迢,远赴重洋来到加拿大,当我也同样体会了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人员那种艰辛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过去的生活。

有人说加拿大的工人比中国的工人过得好,加拿大的老师比中国的老师富,加拿大整个国家平均生活比中国高得多。所以加拿大比中国好。这是事实,没有什么反驳的。如果中国的农民和下岗工人来了,一定会很满足。但加拿大要他们吗?

加拿大政府不是傻子,有资格移民加拿大的都是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在中国上了19年学,刚刚积累一点经验,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刚刚结了婚或生了小孩儿,所有打基础的工作都在中国完成。30岁正当年轻力壮,家庭和睦稳定,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等着盼着到加拿大来做labour。多好啊,加拿大拥有世界上学历最高的洗碗工、搬运工、出租汽车司机,还有各种各样的general labour。

我们比较加拿大生活好还是中国生活好,就是要比较那些有资格有能力移民的人,比较他们在加拿大和在中国的生活。中国的下岗工人和民工根本去不了加拿大,根本不存在的事,还需要比较吗?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认为加拿大好的,很多都是来了十几年的老移民,而认为不如中国的大多是5年以内的移民,回流的也是三五年内的移民。

这固然有老移民生活已经相对稳定,大都买房安居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中国的记忆仍然固定在十几年前的样子,而且他们在中国也没有什么牵挂的东西了;加之年龄也大了,对中国的感觉已经变得很模糊,很不了解,整个生活只剩下了加拿大。对新移民来讲,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在出来之前在中国都有不错的工作、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而且大都还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再说,这十几年中国的变化是很大的。

就拿我们家和我所居住的城市来说吧,十年前,我们家四口人,住在27平米套间里,厨房只有两平米,要是那时来到加拿大住basement也会觉得宽敞得很。而现在,我父母家,我哥哥家,我自己家都是住的130多平房的房子。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很流行装修的,最简单的也是包门包窗,铺木地板。当然了,有人说,加拿大人崇尚简单生活,中国人俗气才装修。这我承认,不过你要是去加拿大那些富裕的人家看看,发现他们也都很俗气。

十年前,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超级市场,现在超市的数量已经饱和了。进到超市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比加拿大的丰富多了。卖点心的就会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区域,各种各样口味,不像在加拿大只有单调的几个品种,看着还不新鲜,想吃点心还得自己做,还说是什么“自己动手是生活的乐趣”。

曾经有一位网友专门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行,加拿大比中国好一点,因为加拿大人少,这一点是中国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我那时因为没来还不信。

以前有出国的朋友说,到国外觉得什么都比中国贵,只有汽车还便宜点儿,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价格也已经降了很多。网上很多朋友其实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说,想追求物质生活,想挣钱就回国去。我们在加拿大是为了更好的精神生活。那我们就谈谈精神生活。

过去出国的人,你如果问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就会说,这里生活到是不错,就是感到孤独、寂寞,不能融入西方的文化生活。我们就会安慰说,慢慢就好了。如果那时人们出国还确实是有利可图,很物质的化。现在的移民可脱俗多了,直接就是为了更好的精神生活来的。

首先说语言,就算是英语再好,有汉语好吗?就算是能用英语应付工作和日常生活,能用英语自如的,天南海北的聊天吗?能够像引用汉语中的成语、古文、俚语那样自如地引用英语中的有关词汇吗?能像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那样了解加拿大吗?能像了解中国的歌星、影星、名人的隐私那样议论西方的名人吗?能张口就唱西方的流行歌曲吗?除了已经快变成中国流行歌曲的“昨日重现”、“人鬼情未了”以外。

语言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乐趣,如果你的英语达不到以上程度,你和别人说话时就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是不可能很深入地与人交谈的。

其次说一下人口,中国是人多拥挤,但不是人少了就一定好。前几天给中国的哥哥打电话,他说他要去踢球,他说虽然各个学校和城市的体育场都已经对外开放,但人多得像蚂蚁一样。

我说我家旁边就有三个运动场,他一听立马眼睛一亮(虽然远隔重洋看不见,我能想象得出)问,是草坪的吗,人多不多?我说草坪不错,但一个人也没有。我在这见到的体育场比踢球的人多,更准确地说,我从没看见过踢球的人,你来了也不会找到球友。他一听有些失望,又有些可惜说,那还不如人多、场地差好呢。

还有人说,回中国受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在加拿大生活简单。中国人喜欢勾心斗角,好像还很有历史渊源,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描写,这倒也是个事实。我觉得勾心斗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吃饱了撑得。一个人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每天都为基本的生活忙碌,也就没有精力想太多了。一个人如果只是在公司做一个最底层的技术员,销售员什么的,如果你感觉你离总经理的位子遥不可及,你也就不会整天琢磨着去争那个位子了。

你以前在大学里当老师没有评上副教授,你不平衡,一气之下移民了,现在好了,你在这里给人家洗车,心态好得不得了。我以前在银行里做计算机维护,总嫌领导不重视技术人员,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现在好了,终于遇到了伯乐,经过面试找到了一个卖爆米花的工作。你以前在机关里整天喝茶,看报发牢骚,还为没升上副处赌气装病不上班,现在好了,你每天坐在工厂的机器旁,也像个机器一样的8小时一分种不能少地运转着。当然这都是混得不怎么样的移民,尽管数量和比例大得惊人。

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们拿出我们在加拿大韧性,忍耐力的十分之一,如果我们拿出我们在这里良好心态的十分之一,如果你在中国不是因为想着升官发财,就安心在一个单位安安心心地工作,那么那些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加拿大根本就没有任何升官发财的机会,连想都不用想所以才会心态好。因为每天只为生存奔忙,没工作的找工作,有工作的怕失业所以生活简单。就算那些混得比较好的,和他们在中国的工作地位相比,也要至少差上三个数量级。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被认为是新移民中混得比较好的,现在在一家正规的车行做销售代表,就是那种最基本的销售人员。但毕竟是一份正式的工作,已经很让人羡慕了。而他以前在中国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我还认识以前新华社的记者,现在做汽车销售的。在这边所谓的成功就是,经过数个月学习怎样写简历,发送几百封简历,再经过若干面试,最后找到了一份在中国根本不愿屈尊去干的工作。

加拿大是不是真的就比中国高高在上这么多,可以把我们这些技术移民看得如此的不值钱。有的朋友说,不管干什么,只要自己高兴就行了,根本不用管别人怎么说。如果持这种观点的话,那么就无需区分什么加拿大和中国了,因为按照这种观点,生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理因素,和客观条件无关了。那么不管在那里生活,只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就可以了。

我很想问问那些来了几年还一直做labour的朋友,你就真的那么高兴快乐吗?是发自内心的满足还是一种阿Q式的安慰?在这边有很多朋友信了教,从那里寻找一种安慰,认为一切都是神安排的,也就渐渐地麻木了。

当然,我还认识一对基督徒夫妇,他们移民十几年了,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他们很满足,对神非常虔诚。在他们心目中加拿大是最好的地方,不要说中国,连美国也不如加拿大,如果真能达到他们那种境界水平的话,那也就修炼到家了。那也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而不再是一个手持加拿大护照的中国人。

在中国有很多的不平等,但是在中国,我们这些人可能有很多人还没有机会去体会那种处在底层生活的艰辛。我来加拿大以后,曾经在一家老年人服务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义工。不要以为义工就是瞎帮忙,就像正式的工作一样,不能迟到早退,干完了还要在记录册上写上你今天干的小时数。

义工大多是找不到工作的新移民,也有几个本地人,他们是心甘情愿来干活的。学生是那种培训学校学护理的,一般是培训四个月,然后再干满多长时间的实习,就可以拿到证书。她就可以干帮人照看老人的工作了。这里干什么工作都要有证书。我有时想,如果把所有的义工和实习学生都去掉,员工的工作量一定会增加很多。不过不用担心,因为新移民源源不断,旧的走了,还会来新的。

加拿大还有一种叫co-op的,就是教你怎么找工作的。先培训三个月,教你怎么写简历,怎样面试,一定要每天去,不能缺勤。然后,根据你的情况帮你联系一家实习的单位,免费干三个月。如果干完后运气好,可能会被留下,运气不好,那这半年的工夫就全白费了。

那些接受co-op实习的单位,经常会有去实习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如果每个人都能留下,那他们公司得有多少人了?能留下的还是少数。如果在中国,发不出工资还算是暂时欠你的,尽管归还的日期很遥远。这里比较诚实,直接告诉你就是白干,而且是你心甘情愿求着他白干。他不用像中国的有些老板那样,还要绞尽脑汁地想法子骗你来白干活。

加拿大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求要有加拿大经验,也就是说招进来接着就能干活,而且很多工作一定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就和中国的就业形势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承认,这种方式比较正规,不像中国那么混乱,但对我们新移民来说就很不利。因为,你一旦不能找到很专业的工作,加之语言又不是很好的话,那你的择业范围就只能是labour了。

但在加拿大,因为你没有那些工作的经验,因为你的语言不够流利,因为你没有证书,所以要想在加拿大找到工作,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和流利的语言二者必有其一,否则在开始的两到三年中,只能做民工。

移民加拿大,当所有的过往一切归零时,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除非你是含着金汤匙长大,原始积累也许距离你太遥远,可以不用经历新移民之苦;但大多数的新移民家庭如果出身平凡,也不必沮丧。

在加拿大这个相对公平的社会里,原本在国内就有一技之长的新移民们,只要肯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感兴趣并专长的领域前行,相信自己,所有经历的苦难,都是短暂的。

- END -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