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深度解析华人在俄罗斯的生存现状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来源:掌上莫斯科

20年前,华人华企伴随着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诞生走进了这片新奇美丽、动荡不安而又充满发展机遇的热土。20年来,俄罗斯经历了改革时期的动荡,如今进入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在快速地发展着,中国人的国际地位与20年前相比显著提高。在俄罗斯的华人华企,其主流无论是从经营规模、经济实力、驾驭市场的能力以及国际贸易水平、经验和人员素质上也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桥梁,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他们在异国他乡求生存、求发展的辛勤劳动中,为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的往来做出了一定贡献。

目前,在俄罗斯的华人华企发展状况如何?他们所从事的经贸活动是否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他们与当地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为什么在中国日益强大、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和关系越来越好的2009年,大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却突然惨遭封杀?本文拟就俄罗斯华人华企的现况及其与当地经济的关系、矛盾和冲突作简要介绍。

一 华人华企在俄罗斯的现状

近年来,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增长迅速,贸易融资不断扩大。双方贸易发展如此迅速是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在俄华人华企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在俄罗斯工作的华人华企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总体上是向着务实、成熟、自信和实力的方向迈进。

目前,在俄华人华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国有大公司或者大企业的外派人员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改革初期,中国各级国有企业派出了很多素质参差不齐的人到俄罗斯寻找商机,但多数败北而归。而现在,与俄罗斯有业务往来的中方大公司则围绕着中俄两国之间合作项目的需要派遣常驻人员。在俄罗斯大约有几十家国有大公司或大企业的代表处和分公司,其规模由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不等。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文化素质较高,熟悉自己的业务,对俄罗斯的了解也很深入,工作经验丰富,能胜任工作。他们从事的是中俄两国的主流贸易。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他们从事着与俄罗斯公司的沟通联络工作,协助总公司成功地完成了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谈判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近 年来,中俄在能源相互投资、组建合资企业、共同勘探开发、油气管线建设和下游加工销售等环节取得多项突破,这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相关公司在俄代表处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银行莫斯科分行已在俄罗斯成功运营了十几年。不久前,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分行也开始对外营业。还有国资委注资的中国欧洲投资中心,多年前在莫斯科市投资,成功地建造了友谊商城。最近,该中心又投资3亿多美元在莫斯科大环外侧建造了15栋大楼,为到俄的中国企业提供经营办公场所。此外,“中国船舶”、中国通用集团股份公司、北方工业公司、各大航空公司和“中建集团”的驻俄代表处或者分公司也都在进行着两国间互利互惠的正常贸易。在这个过程中,上述公司或企业的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驾驭国际贸易的能力更加成熟。

(二)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处或分公司

随着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他们已经有能力走出国门,开发国外市场。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深圳华为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他们分别为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很早便看好 俄罗斯市场的巨大潜力。

“华为”从1996年开始拓展俄罗斯市场。那时俄罗斯宏观经济状况很不好,卢布贬值,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没有流动资金,市场很难发展。一些大的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因为看不到短期收益而退出俄罗斯市场,但“华为”却坚持下来。2000年普京上台后,从各方面整顿经济,俄罗斯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华为”抓住了俄罗斯电信市场开始的新一轮采购机遇。经过8年的蛰伏,“华为”的技术产品最终成为俄罗斯市场的主导电信品牌。2003年,“华为”在俄罗斯及周边独联体市场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该公司实行员工本土化的策略,吸引当 地优秀人才,俄罗斯分公司90%的员工来自当地。而“中兴”则是2002年开始在俄罗斯建立代表处。目前,其在俄罗斯的代表处下辖圣彼得堡、下新城新西伯利亚等7个办事处,共有员工200人。上述两家公司大力吸收本地员工介入公司的业务,这样既节省成本,又有利于开拓市场。自2003年3月与俄罗斯签订10万美元移动交换中心订单开始,“中兴”的产品现已覆盖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成为独联体国家电信业界不可忽视的新兴势力。“华为”和“中兴”进入俄罗斯市场,一是靠自主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性价比的 优势,二是实行本地化策略,融入当地文化及风土人情。两者结合,使他们顺利地打开了俄罗斯电信市场。

(三)大中型企业派遣的销售人员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许多生产企业迅速成长。不仅在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家具和家电领域,而且在电子、汽车配件、汽车制造、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品成本低、价格低,虽然在质量、商务运作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产品总体的性价比颇有竞争优势。因此,近年来,很多俄罗斯商人由原 来崇尚欧美产品而转向采购中国制造产品。经销商再也不会努力掩饰所售商品为中国制造的标志。俄罗斯消费者不再认为中国制造产品就是假冒伪劣。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好俄罗斯市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价格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中国各大中型企业都纷纷避开中间商直接派工作人员到俄罗斯积极拓展市场。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有2 000多家企业先后到俄罗斯参加各种展会。目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做出品牌效应,取得销售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例如,波司登羽绒服、安踏旅游鞋、步步高家电、川油广汉宏华石油机械、福田轻卡、陕西重汽、 奇瑞轿车、长城吉普、山推工程机械、山东临工、潍柴动力以及威海三角轮胎等品牌和企业。这些成功的企业多数在俄罗斯有自己的代表处或者分公司。他们与当地客户密切合作,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市场。

(四)个体华人华企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俄个体华人华企的存在和发展一波三折。他们中80%是在俄罗斯各个城市的自由市场上做生意,或者打工。俄罗斯政策宽松时,生意好做了,人数就会多起来;俄强力部门和警察对市场进行一次突袭、查封,或者遭遇经济危机,人数就会少很多。从1991年起,除留学生和公派人员外,到 俄罗斯的大多数中国人主要目的是做生意,或者打工挣钱。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正处于改革时期,虽然商机多,生意好做,但是社会动荡,黑社会猖獗,物质生活匮乏。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只想抓住机会多挣点钱回国,或者去其他发达国家定居。而想加入俄罗斯国籍,留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微乎其微。根据2002年俄罗斯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俄罗斯公民中总共只有4 000人源于中国国籍[1],其中包括苏联时期加入俄国籍的中国人。而今后加入俄罗斯国籍的华人会更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02年以后俄政府颁布了新的民法,更加严格 了外国人加入其国籍的限制[2];二是中国近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华人不愿长期留在俄罗斯。除非因为婚姻的关系,否则,华人加入俄罗斯国籍的情况比较少。由此可以推断,目前在俄的华人持俄罗斯护照的不多。俄罗斯也几乎不给中国人发绿卡(或者叫长期居住证),绝大多数在俄中国人都是持所在公司或代表处的工作签证,一年一延签。其中在市场上打工的华人是通过专门做身份证件的公司买的工作签证,也有一些买不起这种签证的人,只好在俄非法居留打工,因为在俄罗斯打工会比在国内打工挣的钱多5~6倍。这些在大市场上工作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有可能随时撤离俄罗斯回国,其去留完全取决于俄罗斯移民政策的变化和他们在俄工作或者生意的好坏。因此,在俄个体华人的确切数目很难统计。笔者根据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或政府官员公布的数字做一个大概的估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汉学家拉林在2008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02年全俄罗斯有3。 5万常住中国移民; 2004年,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C。普立霍奇柯说,在俄罗斯常住的中国人约为15万~20万;俄罗斯联邦移民局2006年公布的中国在册登记人数是20。 183 5万,其中20%是劳工[3]; 2007年获得一年以上工作许可证的中国人为42。 72万左右[4]; 2008年年底,俄联邦移民局更严格执行对中国人发放工作许可证的条例,设置新的限制,使得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在俄打工或者做生意的念头。再加上2009年俄政府清理中国人集聚最多的露天贸易市场,不少中国人选择离开。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中国人也称其为“一只蚂蚁”大市场)关闭后,在市场上工作的中国人减少70%。这样推算下来,目前全俄罗斯持有一年以上工作签证的中国人最多不超过15万。

(五)留学生

由于俄罗斯大学的学费相对欧美国家要便宜一些,因此,近年来,赴俄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留学生比公派的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俄共有1。 2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600多人。俄罗斯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并且努力吸引更多的自费留学生,俄各高校都以此作为创收产业。很多中国自费留学生毕业后会在中国设在俄罗斯的企业寻找工作机会,也有些人在与中国合作的俄罗斯企业就职。

(六)在俄华人的分类调查统计

2007年下半年,俄罗斯学者在莫斯科和远东地区对900名中国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900人中有700人是经商或者从事与经商有关的行业。35岁以下的占35%, 35~45岁的占28%, 45 ~60岁的占12%。男性占60%,女性占40%。69%的人已婚。21%受过高等教育, 52%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 25%为初中文化水平, 2%为小学文化水平或没有上过学,他们多数不懂俄语。当问到来俄罗斯的目的时, 45%的人回答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意机会, 8%是被派出工作, 40%在国内没有工作,出来寻找生存机会, 5%上学, 2%为其他目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在莫斯科的华人要比在远东地区的稳定。莫斯科华人居住超过3年的人数占53%,而在远东地区则占43%[5]。根据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到俄罗斯的华人主要是想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多为经商、打工挣钱的年轻人。这些人中或者有父母、亲戚在国内开工厂的背景,或者从国内工厂进货在俄罗斯市场上批发销售。既没文化又没资本的人多为农民工,他们在市场上从事扛包、种菜或者磨豆腐等体力劳动。

二 华人华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机遇和危机

根据笔者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可以把近年来在俄罗斯的个体华人华企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类型。第一类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俄罗斯,发展到今天成为老资格的华人华企。他们在俄罗斯奋斗了一二十年,多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实力、客户群体和商业经验。其中一部分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懂俄语,了解俄罗斯的国情和法律,可以直接同俄雇员、客户和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他们多数在国内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在俄罗斯接客户的订单,或者有办公室、仓库进行仓储批发销售中国的轻工产品、建筑材料或小型设备等。第二类是在俄采购化工原料、木材和有色金属等,从事进口贸易。第三类是开办服务性公司,如在当地开中餐馆、组织国际运输清关一体化服务、签证服务、旅游服务、票务服务和办报纸、做广告等。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优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俄罗斯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遵纪守法,因此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生意也相对稳定。

在老资格的华人华企中还有一部分人很有资金实力,生意规模很大,但是文化水平不高,不会说俄语。由于语言障碍,也由于惯性和市场客户群的缘故,他们一直延续着十几年前的贸易方式,即在大市场上批发销售服装、鞋帽和日用百货等商品。他们的日销售量很大,资金周转也很快,但是风险也很大。因为在市场上卖货都是现金交易,收到的现金需要通过地下钱庄汇往国内,货物来源又主要靠“灰色清关”,甚至“黑色清关”运输公司一条龙运到市场或仓库。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经不住俄罗斯任何一个强力部门的检查。

俄罗斯各城市的大市场对于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和生意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个近20年发展起来的、以销售中低档货为主的庞大商业网络。它由俄罗斯人、中亚人、高加索人、中国人、阿富汗人、越南人以及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的人组成,以卖中国、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货物为主,人气旺、门槛低、经营方式简单,不需要懂外语,不需要太高文化,只要租个摊位就可以做生意。它的容纳性极强:有较大资本的经营者可以直接从国内组货,赚取高一些的利润,如中国南方的许多工厂在这种大市场设有自己的仓储批发点;资金不充足或者没有资本的个体商贩可以赊货“拼缝”;没有文化又不会做生意的可以扛包,当搬运工。围绕着市场日常运营的需要,形成了许多为中国人服务的公司,如运输公司、食品店、菜市场、中餐馆、理发馆、快递公司、办身份证件和卖机票的服务公司等。可以说,大市场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其内部运转机制完整健全,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人在这里跟在国内生活没有多少区别。

但是大市场从它诞生以来,风险就很高: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治安不好,时时会发生抢劫事件;黑社会猖獗,对生意人强行收保护费。因为经营没有法律保障,警察经常查抄、没收商贩所得现金,或者以没有营业执照及违法经营等为理由大批查封、拉走货物。自2000年以来,俄社会秩序虽有一定好转,但市场经营的合法性依然悬而未决,强力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大市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查抄、罚没,每次总体损失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几千万美元。据说,最后一次关闭莫斯科大市场,华商总体损失约为20亿美元。但是每次被罚、被洗劫后,市场依旧非法运转,货物依旧来自“灰色清关”,所有市场经营的痼疾依然得不到任何改变。有人说,整个俄罗斯的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灰色的,怎么能单单要求大市场上的中国人“白色经营”!

其实,近10年来,俄罗斯政府不断加强整顿经济秩序的力度,规范企业经营,严格税收。而大市场上的经营方式却基本没有改变,集中的违法现象依然很多,强力部门任何时候都可以查出许多问题,这是人人皆知的。2009年6月29日,莫斯科彻底关闭大市场的理由是市场不符合卫生标准。但是挡不住的诱惑是,在这里可以为中国的中低档商品找到很好的销路,莫斯科的大市场是全俄罗斯乃至独联体国家商品批发集散地,吞吐货量非常大。各地的自由市场是低收入人群的购物超市,这里产品的性价比很高,有些货物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因此,自由市场的购销人气很旺。只要有资本、有胆量、有头脑,不需会讲当地语言照样可以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十几年来,不断有为了求生存、谋发展的华人华企走进大市场。以莫斯科大市场为例, 2008年9月前这里有7万多中国人。

这部分中国人中有不少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发展成为很大的个体老板。在莫斯科大市场关闭后,其中一部分人改行做其他的生意,另一部分人转入比较正规的公司从事仓储经营,还有一部分人去到莫斯科市南边的柳布林诺和萨塔窝市场继续按着原来的方式经营。这两个市场规模比原来小了许多,剩下的中国人则更是少了许多,“拼缝”和扛包的人基本上回国了。

三 华人华企与俄罗斯当地经济的冲突

20年来,华人华企在俄罗斯从事的中俄贸易总的来说是互利互惠的。20世纪90年代,激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俄政府职能削弱,经济运转几近瘫痪,生活物资奇缺。在老百姓手中无钱的情况下,中俄两国“倒爷”从中国带来了便宜的、老百姓买得起的生活急需品。2000年以后,俄罗斯社会逐渐稳定,在巩固发展阶段,中俄两国发挥互补优势,贸易额不断增加。2010年上半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外资来源国。这是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两国人民利益的选择。

然而,在中俄贸易发展进程中,华人华企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在所难免。俄政府根据本民族的利益不断调整对外来人的政策也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华人华企应该理性认识与当地人的矛盾以及俄政府限制移民的政策,尽量做到以自己的发展带动当地的发展,入乡随俗,遵纪守法。

(一)与俄国家方针政策的冲突

首先, 2000年后,俄罗斯政府开始整顿社会秩序(包括商业秩序),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治理影响国家发展的贪污腐败,调整各项方针政策。政府明确表示欢迎国外大的投资商到俄投资建设,参与企业现代化改造,欢迎高科技企业到俄罗斯兴办工厂。特别是2008年梅徳韦杰夫担任总统以来,俄罗斯把目光锁定在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大政方针上。可以说,俄罗斯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对中国的廉价产品增强了贸易壁垒:提高了许多商品的进口关税,对原材料出口也增加了出口关税和限制,使得中俄之间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其次,俄罗斯政府担心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比俄本国人还多。2002年前后,俄罗斯报刊上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文章、报道非常多。也许是这些舆论起了作用,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不断调整移民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小商人、 普通打工者和劳工进入俄罗斯的门槛并增加了这些人在俄罗斯工作、生活的限制。俄减少了移民劳工配额,使得原来在俄罗斯靠小生意或出卖体力赚钱的华人失去了在俄正常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在整顿国内秩序,打击贪污腐败、洗钱走私、“灰色清关”和偷税漏税等的行动中,俄政府摧毁了绝大多数华人华企十几年来赖以生存的大市场,使得全俄罗斯,特别是莫斯科和远东地区的华商损失惨重。2008年以来,远东地区的很多华商不得不廉价甩卖库存商品回国,而莫斯科大市场的华商则是货物被封,大多数血本无归,去留两难。

(二)与莫斯科市场文明化、规范化进程的冲突和维护城市秩序、改变城市面貌的冲突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改革之初,莫斯科与俄罗斯其他地区相比,购买力最强,外国人,包括中国人聚集得最多,自由市场贸易发展得也最快。从蔬菜、水果、食品到服装百货一应俱全,最后发展成全俄乃至独联体的进口货物批发销售集散地。当时,由于没有现成的商业网络和交易场所,资金有限,先是以各个地铁口的空地作为交易场所,小则卖一双袜子、一件衣服,大则摆一个摊位,卖一堆东西。逐渐发展形成了地铁出口市场销售网络。现在,莫斯科市几十个地铁出入口都有规模不小的露天综合自由市场。俄罗斯三个最著名的综合体育场馆——卢日尼基体育馆、迪那摩体育馆和国家体育大学的校园(即著名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都曾是堆满铁皮集装箱、人山人海的露天大市场。

随着俄罗斯商人的成长,现在的莫斯科已经有很多覆盖全俄的批发销售公司。他们直接从国外进口商品,或者在国内采购。莫斯科市内的商店都逐渐装饰一新,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莫斯科各大区和大环周边由西方大超市连锁集团公司和俄罗斯新兴财团建起了许多庞大的超市。例如,土耳其的“拉姆斯托尔”、法国的“欧尚”、德国的“麦德隆”、瑞典的“宜家”以及俄罗斯的“你的家”和“戈比”等。这些超市的经营原则都是薄利多销,满足有车族或者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实际上,莫斯科市高水平的销售网已经取代了原始的露天贸易市场。近10年来,莫斯科陆续关闭、取缔了100多个露天市场。莫斯科市前市长卢日科夫在2010年上半年一次会议上说,到2010年年末,莫斯科还将关闭60家露天市场。近3年,由俄罗斯一家财团投资,在莫斯科很多地铁口附近都建起了外观漂亮的现代化商厦。其中有不少都已经交付使用。还有几座大厦处在工程收尾阶段,预计再有半年就可以开业。这样,在不久的将来,莫斯科市即可完成露天自由市场的全面升级改造。在这种形势下,占用离市中心很近的体育大学校园多年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即多数莫斯科华商赖以生存的经营场所怎么会安然无恙地存在并发展下去呢? 2009年6月29日,莫斯科市政府以大市场土地使用不合法、市场卫生不合格和打击货物走私等三个理由突然对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的货物进行清理、检查和“销毁”。这个大市场以一种华商被扫地出门的方式永远关闭了。

(三)与贪官污吏的冲突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国家财富分配不公,公务人员工资极低,社会失去了道德准绳。海关、警察局和法院等强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便利,敛钱养家,发财致富,是司空见惯的事。在这种背景下,中俄两国的个体商人通过包机包税做着简单便捷的跨国小生意,当时号称“国际倒爷”。包机包税这种形式对于当时没有多少资本、生意起点很低的中俄两国“倒爷”来说非常便捷。他们认为自己所卖的货物合理合法,因为运费里已经包含了关税。但实际上,这是清关公司与海关工作人员合谋钻了当时海关法的漏洞,用各种方法降低货物应缴关税。当时的这种做法可以说皆大欢喜: 一方面,商人可以少缴纳关税,运货成本低,货卖得便宜,买家自然也高兴;另一方面,清关公司和海关工作人员从中轻易地挣钱。而给托运者的货物却没有任何完税证明或报关单复印件,现在俄罗斯把这种运货收货方式叫做走私,而在20世纪90年代,俄政府对这种“灰色清关”的方式则采取默认的态度。90年代最后几年,俄警察查封、没收中国商人大宗货物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卖货没有营业执照,而不是货物走私,或者“灰色清关”。这可能考虑到为当时的老百姓渡过难关而网开一面,但也可能是腐败官僚给自己留下的生财之道。2000年以来,俄罗斯开始惩治腐败,整顿市场秩序。包机包税的空运形式被取缔,但是各口岸“灰色清关”的痼疾始终没有根除。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对来自中国口岸的货物,对来自其他国家的货物也是如此,只是程度轻重和技术处理不同而已。

2000年后,俄强力部门每过一段时间就查封、罚没一部分华商的货物,理由已经不再是无照经营,而是货物没有报关单,属于走私。这些货物被罚没后所拍卖的钱财多数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每次罚没,华商都觉得冤枉,但货物没有文件,不合法。华商也可以自己注册公司,但是难度很大。首先,清关难度非常 大;其次,清完关后的货物卖不出去,因为别人都是“灰色清关”,进货成本低,正规清关的货物无法与之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因此,大市场上的华商做出随波逐流的选择实属无奈。而在“灰色清关”这张大网中,华商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性最大和稳定性最差的一环。因为每次清剿“灰色清关”时,罚没的是华商已经交完运费和“灰色清关”服务费后存放在仓库里的货物。例如, 2008年9月11日,俄罗斯最高检察院调查委员会查封“ACT”市场华商6 000个集装箱的货物。2009年6月29日关闭大市场时,华商因为拿不出海关报关单,全 部货物被没收。中国驻俄罗斯使领馆、经商参处也经常出面交涉,想维护华商的利益,但是理不壮、气不直,很难争取到应有的公平。如果俄罗斯政府没有贪官污吏别有用心,而是本着客观、历史的态度治理社会,整顿秩序,关闭大市场,就不会造成这种大市场屡遭封杀的状况。

俄罗斯政府已多次表示要严格治理“灰色清关”,惩治腐败行为。由于在莫斯科的华商经常受到腐败官僚、“灰色清关”罚没之苦,因此,中国政府多次与俄方交涉协商。2004年,中俄两国政府成立了中俄政府规范贸易秩序工作分委会,开展规范双方的贸易秩序工作。目前,俄罗斯政府继续加大打击腐败的工作力度,其中包括惩治海关系统的腐败犯罪。但是十几年形成的腐败温床很难一下子铲除。2009年6月1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在政府工作会议上质问:“为什么前两年我当总统时几乎把海关的领导层都换了,现在走私的各种渠道依然畅通、依然照常运行?”我们应该相信俄罗斯政府总有一天会将环境治理好,只是需要时间。在俄罗斯的华人华企应该转变观念,摆正心态,合法经营。

(四)与当地企业和商人在市场利益上的冲突

十几年前,中国人走进俄罗斯市场初期,当地几乎没有竞争者,基本上都是找中国人批 发采购货物,然后到自由市场或者外地分销的当地人。因为那时俄罗斯刚刚告别社会主义制度,百姓中很少有人会做生意,也极少有成规模的私人贸易公司。面对新的生活,俄罗斯人从国内市场上的小商小贩,或者从国际市场上的“倒爷”做起。当时,有不少俄罗斯人到北京的雅宝路、黑龙江省的绥芬河等地直接进货,然后在本国各商店或自由市场上销售。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中俄的经济在发展,两国的商人也在成长。现在,俄罗斯到处都是规模大、资金足、人员素质和贸易水平高的贸易公司。随着交通工具的便利及互联网的发达,商业信息越来越透明,文化交流的层 面逐步拓宽;国际部业务员都具备很高的英语水平,借助电子翻译器,语言障碍已变得微不足道,任何公司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网络在短时间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工厂和产品信息。而中国国内的工厂也主动深入俄罗斯市场,到俄罗斯参加行业展会,努力挖掘潜在的客户。这样,俄罗斯稍有规模的贸易公司很容易避开任何中间环节,直接到中国厂家订货、采购。很多公司还在中国工厂贴牌生产,在俄登记注册自己的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俄罗斯人文化品位和设计水平很高,在服装鞋帽等轻纺产品上,俄罗斯贸易公司已经非常成熟。俄罗斯不少大公司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对中国市场也非常熟悉。因此,现在俄罗斯商场里销售的很多货物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是品牌属于俄罗斯公司,符合俄市场的需求。不少俄罗斯公司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了垄断销售网络。而与他们相比,在俄罗斯经营同样产品的华商却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在俄罗斯人眼中,华人华企在俄罗斯的公司是其生意上的竞争对手,与他们争市场份额。前不久,俄罗斯电视台“对话”节目中有一场关于中国人和中国货在俄罗斯的争论,当争论到在俄罗斯有很多中国人在市场上卖便宜的中国货时,最后结论是:俄罗斯需要便宜的中国货,但是不需要卖货的中国人。这反映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情绪。

俄罗斯有很多生产企业对中国同行的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也有抵触,因为这对他们的产品构成了威胁。他们经常向政府要求提高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以限制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进入俄罗斯,冲击自己的市场。例如, 2009年俄政府应相关企业的要求,提高了进口汽车的关税,并将卡车轮胎的进口关税由5%提高到15%。2007年5月14日,俄罗斯国立莫斯科鲍曼科技大学一位叫菲利波夫的老教授在一次会议上发言说,“政府如果不采取限制措 施,来自中国的通讯技术和设备将像服装那样,很快会占领俄罗斯的通讯市场。”这些事例都说明,华人华企和中国制造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不仅会面临着市场和品牌的巨大竞争压力,而且还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社会和政府层面的政策压力。

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2010年3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说,我们欢迎外国人到俄罗斯投资办企业,但是反对投机商人。很明显,俄罗斯政府现在有抑制纯贸易公司在俄运营的倾向,他们欢迎外资投资建企业、搞生产,或者对俄罗斯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希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在俄罗斯的华人华企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与西方企业争市场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财团、大集团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大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功地占领了俄罗斯市场。他们对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俄罗斯市场自然不会拍手称好,有许多过度诋毁中国制造、极度渲染中国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文章明显出自这些集团利益者之手。但是,市场规则是以利润和利益为主导的。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及其产品的质量提升很快。目前,俄罗斯人已认识到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性价比不 错。以前,由于缺少资金或是渠道不通、信息不畅,他们往往通过欧美大公司转口采购。现在,俄罗斯人尽量避开中间环节直接到中国采购。另外,随着中国本土的通讯、电子、电器和机械制造等高技术企业主动进入俄罗斯市场,意味着它们与原来已经垄断了俄罗斯市场的国际巨头形成竞争。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少欧美跨国公司不得不让出更多的空间给中国制造商。然而,自2010年起,中国产品涨价,人民币不断升值,很多商品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在降低,而从资金实力、市场运作水平、人员的商务经验和素质、产品的 质量及信誉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中国企业都与西方大公司差距很大。因此,中国企业要有危机感,继续保持价格优势,而且要有自己独到的技术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树立良好的信誉,加强本土化的组织策略,包括利用本土的资金、吸收优秀的科研人才,寻找更多的支点,及时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迅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世界老牌跨国公司堵在国际市场门外。

(六)社会文化心态的冲突

近50多年来,中俄两国人民在社会背景和文化心态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历史和社会文化上又有更多的不同之处,这就造成在俄 华人华企与当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文化素质的人们之间产生社会文化心态的冲突。

中俄两国是近邻,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源远流长。俄罗斯文化虽然源于欧洲,但是受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影响也很大。20世纪的中国也曾在各个方面受苏联的影响,几代中国人都是读着苏俄文学作品成长起来的,不少中国人有着浓重的俄罗斯情结。

但是,中国和俄罗斯毕竟具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族,两国人民受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熏陶,彼此间的差异很多。俄罗斯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很高,他们虽然 对中国这个昔日的社会主义“小兄弟”的态度居高临下,但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俄罗斯人往日的优越感逐渐消失。然而,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心态仍然是很复杂的。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到俄罗斯打工、做生意的多是文化层次、文明修养相对低的华人。因此,他们把在俄罗斯打工和市场上卖货的中国人划归于越南、阿富汗、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等比较贫穷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对中国人不太尊重。不少排外情绪比较重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后,是中国、越南、阿富汗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抢占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垄断了自由市场的 贸易,并享受着他们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总体上说,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是友善的。但是有很多在俄华人不遵纪守法(据统计中国公民非法居留在俄罗斯的数量占俄非法移民总数的20% )。另外,俄罗斯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法律时,对外国人入境和在其境内工作居住的管理条例考虑更多的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延续了苏联时期的很多做法,条例纷繁复杂,官僚作风严重。而俄罗斯移民局、警察局和边防局等强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持中国护照的华人又特别注意严格检查。莫斯科机场的边防工作人员常常需要半个小时才能放一个中国人入境。中国人下了飞机在过边防窗口前排三个小时的队是常有的事。移民局和警察局对中国公民办理注册登记、工作许可证则更是严上加严。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12月20日有一则消息:“俄罗斯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卡米勒·伊斯哈科夫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主持的俄罗斯安全会议结束后对记者称,中国来到俄罗斯的非法移民仍然是最尖锐和现实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审议了保障远东地区国家安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华人华企在俄罗斯留学、工作、打工和做生意已经颇具规模,也颇有成效。这是当前中俄两国关系友好的象征,也是中俄两国人民作为邻居,经济上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社会发展的相互需求。华人华企在俄罗斯,既有发展自己、惠及当地人的一面,又有由于各种原因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的一面。这些冲突有来自华人自己的原因,也有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原因。因此,两国人民应该学会自律,自我改造提升,与对方交往时换位思考,求大同,存小异,把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发展的大方向上。

我们相信,中俄两国政府一定会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政府应该监督走出国门公民身份的合法性,打击靠办假签证骗钱的公司,组织好俄罗斯市场上所需要的劳工,加强国民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宣传,让俄罗斯政府和人民消除对中国不必要的误解。俄罗斯政府和人民也会逐渐根治腐败,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不断改善移民政策,为外资和外企的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更相信,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会理性、明智地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使两国在经济领域里多方面的合作健康、稳定地发展,获得在全球经济进程中的共赢。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