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洪水过后,加拿大遭灾受损的房子被政府买走了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不管是北美地区还是欧洲、亚洲,全世界每一片大陆始终免不了一些天灾人祸。
  像中国很多沿海省份,时不时会遭遇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水等灾害一样。美国长期被飓风带来的灾难困扰,加拿大一些地区也会遭遇季节性洪水。遇到灾难的时候,他们进行的很多救援工作与我们这边一样。
  有灾难肯定就会有损失,特别是像洪水、地震等灾难过后,很多人的所有财产可能都瞬间消失了。这种情况下加拿大和美国的人们生活该怎么继续呢?
  应急反应体系各国相似
  遇到天灾,最重要的就是救援程序的应急响应。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加拿大、美国还是我们中国,其实都差不多。
  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完整一套应急管理体系。加拿大和美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防灾减灾救援体系的建设。中国后来设立防灾减灾体系的时候,参考了不少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所以目前整体感觉上,大家的模式和应对流程差不多。
  美国的应急体系是三级结构,也就是国家——州政府——市政府的管理体系。遇到洪水等天灾的时候通常按照属地原则和分级响应原则进行救援。这是个什么意思呢?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美国一个城市遭遇了洪水,这个时候市政府先开始救援并判断灾情,市政府估计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就向州政府求救,州政府出面来一起救灾并判断灾情,等州政府都觉得自己搞不定的时候便上报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再根据实际情况介入救援工作。加拿大这边则是两级体系联邦——省政府,比美国少了一级,但救灾原则差不多,省政府搞不定的时候上报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再介入救援工作。
  中国这边也是地方先开始抢险救援,等到灾情达到一定程度,响应等级上升,最终国家层面介入抗灾救援工作。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兼顾了反应速度和投入资源成本,但实际操作中互相配合就成了很大问题。最近这几年,美国救灾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各个层级的互相“扯皮”。
  去年哈维飓风袭击休斯顿,导致洪灾
  去年“哈维”飓风袭击美国休斯顿,飓风登陆之前,美国就有比较准确的气象预警,所以当地州政府和市政府事先都准备好了应对预案。可飓风来临,洪水满贯城市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休斯顿市长通过媒体通知市民,待在家里。州长通过媒体通知市民赶紧从自己家里撤离到政府的避难所里面去。市民到底是离开自家房子还是不离开呢?最后,美国媒体一致把休斯敦市长、德州州长、美国总统集体认定为救灾不力的责任人,一顿痛骂。
  所以救灾的时候,加拿大和美国这边与中国看不出来什么太大分别。本质上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部队、志愿者一起上阵。但灾难过后的北美,就有点不一样了。
  遭灾的房子可以卖给政府
  面对巨大灾难,很多普通人基本是无力应对的,房子、财产甚至日用品可能统统都没了。后续工作最关键的便是如何让受灾的人快速恢复到受灾前的状态。美国和加拿大在这方面一直都是花费了不少财力的。
  2013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发生大水灾,很多人居民房子泡水,财产受损。水灾之后,卡城市政府推出了洪泛区住宅回购项目。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发现一些居民居住的区域实际上是洪水风险高发区域。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就可以选择灾后直接把泡了水的房子卖给政府。政府出钱把房子买来干啥呢?答案是直接拆掉。这样的话,下一次洪水来临的时候,受灾的人自然会少一些。没有住在洪泛区但一样被水灾淹了的居民怎么办呢?政府也直接补偿基本维修费用,包括隔断墙、地板、家具和电器这些必须项目的开销。
  2017年,魁北克洪灾
  但这种方式并不是法定方式,只是北美各级政府根据每一次灾害情况来决定的事后救援方式之一。
  现实中加拿大也有灾民不满的时候。2017年,加拿大的魁省发生了洪水,政府救援还比较给力,迅速转移安置了受灾居民。可过了将近一年时间,这些受灾的家庭还是住在政府安排的酒店里面,不知道房子怎么处理。虽然酒店的费用全部都是政府买单,可居民们有很大怨言——为什么我们赔偿申请那么久还没审批下来?因为很多人只有知道政府具体赔偿多少钱,才能决定自己房子是维修还是推到重新再盖。
  加国各个省政府和联邦政府都设有灾后援助的基金。像安省便有“灾难恢复援助计划”,一般遭遇天灾之后,安省居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最高不超过25万加币的灾难恢复援助资金。这些钱可以用维修重建房子、更换电器、更换家具等。
  不过目前,加拿大和美国灾后援助的方式也在变化。两国政府都越来越倾向于尽量少用政府财政直接援助的方式来帮助大家,而采用保险基金的方式将灾后援助规范化。美国国会从1968年就批准开始运作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这个方案就是国家运作的统一洪水保险。截至2017年8月,该计划为已经为约500万套美国住房提供了保险。这些房子被水淹了,保险会直接赔钱给个人,而不是国家财政直接出钱。
  所以,灾难过后,全靠自己生产自救,在很多国家并不是正常现象。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