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加拿大-沙特外交危机
来源:陶短房
因为加拿大联邦外交部的一则例行抗议,加拿大和沙特间突发了一场注定让双方陷入尴尬的激烈外交危机
加拿大的抗议和沙特的愤怒
7月30日,沙特司法当局逮捕了3位沙特著名女权人士:争取妇女选举与被选举权活跃人士、前市政选举候选人纳西玛。萨达赫(Nassimaal-Sadah)、沙特“公民与政治权利协会”创始人之一阿玛尔。哈尔比(Amalal-Harbi),和2012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女性勇气奖”获得者萨马尔。巴达维(Samar Badawi)。
8月2日,加拿大联邦外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在社交媒体上谴责了沙特对“包括萨马尔。巴达维在内民间社会和妇女权利活动家的逮捕”,翌日联邦全球事务部(即外交部)官方账号也发表了基调相同、敦促沙特当局“立即释放她们及所有其他采取和平方式发表诉求人权活动家”。
加拿大联邦政府之所以发表这则声明,主要是因为3人中的萨马尔。巴达维是另一位被逮捕沙特民权活动人士瓦利德。阿布凯尔(Waleed Abulkhair)的妹妹,而后者的妻子海达尔(Ensaf Haidar)和3个孩子定居在加拿大魁北克,今年7月刚刚入籍成为加拿大公民,而“为海外公民代言”是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的惯例——更何况海达尔刚刚公开表达了对自己丈夫兄妹境遇的担心。
恐怕加拿大联邦外交部和大多数加拿大人绝不会想到,这个例行的、轻描淡写的声明迎来了沙特政府雷霆万钧的反击。
8月6日,沙特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加拿大前述表态是“国家间关系中不幸、应受谴责和不可接受的”,认为加拿大的要求是“不正确主张”,态度“令人惊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做法更加“令人惊讶”:沙特宣布自即日起驱逐加拿大驻沙特大使并召回本国驻加拿大大使,要求全部沙特在加拿大留学生不论公费与否,新年前必须全部回国,否则将停发一切奖学金和补贴,自即日起冻结与加拿大所有新的贸易和投资交易行为,停飞两国间航班,并“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这几乎是国与国间除断交外最严厉的外交报复行为——即便英俄间爆发“前双料间谍中毒门”,双方也仅互相驱逐了若干外交官,而并未召回大使。
“不许对我说三道四否则要你好看”
阿布凯尔是一名经常在网上批评沙特人权状况的博主,沙特人权监察(MHRSA)组织的负责人。因为不对沙特王室胃口,他被多次逮捕,并于2014年7月6日在最后一次被捕后不到3个月被以“恐怖主义”罪名判处徒刑15年(需实际执行10年)、罚款20万里亚尔(约合26.67万美元)和1000下鞭刑。当时沙特当局宣称“出于人道主义考虑”,鞭刑将分20次执行——但正如当时许多愤怒的国际人士所指出的,如果真鞭打1000下“足以把阿布凯尔活活打死几十次而有余”。或许是自己也觉得“不好看”,阿布凯尔在首次被打了50鞭后,迄今尚未被鞭打第二次。
阿布凯尔的妹妹、此次事件的主角之一巴达维自幼被生父虐待长达15年,2008年逃入吉达一座妇女庇护所,随即和身为巴达维“法定监护人”的父亲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诉讼。尽管她父亲对他虐待证据确凿,且其亲属子女纷纷指认他“吸毒、经常打骂侮辱子女、交际不端、靡费家中财物、不负担养家义务”,但由于沙特实施所谓“妇女监护法”,任何女性在社会上的任何重大行为,包括出国旅行、结婚、上学、就业,都需经过“法定监护人”的同意,尽管2008年时巴达维已27岁,但仍然处于生父“法定监护”下,历经周折才总算胜诉——却只不过改由另一名叔父继续“监护”而已。
此后巴达维积极投身女权运动,包括取消“妇女监护制度”、允许妇女开车、推动妇女获得平等选举和被选举权等,因此获得一系列国际荣誉,却也深为沙特王室所忌。2014年12月她被禁止出国旅行,而此次被捕已是她第三次被捕。
她和萨达赫的被捕是“人权观察”(HRW)组织所宣布的,尚未得到更多渠道证实。
事情还在继续发酵:8月6日,沙特领导的“海合会”秘书长、巴林人扎雅尼(Abdullatif bin Rashid Al-Zayani)代表海合会谴责加拿大“粗暴干涉沙特内政”,表示“坚决支持沙特”,阿联酋和巴林两个沙特在海合会“小兄弟”的外交部长也在同日发表了类似宣言,表示对沙特的支持。
沙特方面不仅继续高调抨击加拿大,还进一步宣布“两国间航班停飞”。
对此国际间许多组织和个人纷纷表示谴责。
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莫马妮(Bessma Momani)和该校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生院学者朱诺(Thomas Juneau,)指出,沙特因其糟糕的人权、尤其女权纪录,在国际间声名狼藉,为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所以寻隙对加拿大大动干戈,目的是杀鸡儆猴——“不许对我说三道四否则要你好看”。而之所以选择沙特,而不是在批评沙特类似作为上走得更远的英国和德国,则是“柿子专捡软的捏”:德国是沙特在欧洲最主要贸易伙伴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Mohammedbin Salman )“愿景2030”吸引外资计划的重点目标之一,而英国不仅同样是“愿景2030”所要钓的大鱼,更是许多沙特王公贵族钟爱的“销金窟”,与之相比,加拿大就“好欺负”得多了。
而英国著名穆斯林权益保护人士撒哈尔。法伊菲(Sahar Al-Faifi)则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出于自己利益和“口味”的考量,将沙特选择为自己任期内中东“铁三角”(美国-以色列-沙特)的一角,对其百般支持庇护,并对沙特在人权、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斑斑劣迹视若无睹,在其庇护下国际间许多人也对萨勒曼王储借“反恐”、“反腐”在国内外打击异己,不断强化自身权力的行为无动于衷,却津津乐道于诸如“恢复沙特电影院”、“今年6月允许妇女开车”等“花边”。事实上沙特仍然是一个从法律上认定男女不平等、宪法和选举体制聊胜于无的国家,王权、教权在萨勒曼王储2015年上台后并非被削弱而是被加强,所谓“开明、开放”,不过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姿态和公关手段罢了——非但像巴达维这样真正的女权活动家被捕,著名神学家萨尔曼。奥达赫(SalmanAl-Odah)仅因未公开声明支持(也未公开声明反对)沙特孤立邻国卡塔尔就被捕,甚至比沙特王室更保守的萨拉菲派神学家撒法尔。哈瓦里(Safaral-Hawali)在王储今年早些时候访美时多嘴问了声“这样做有何意义”也吃了官司。
但加拿大联邦政府的“仗义执言”也不过是“风车骑士”的“虚姿态”:此前面对沙特种种争议性行为,如在也门对平民的大打出手,在中东各地对极端原教旨势力微妙关系的蛛丝马迹,加拿大都保持沉默,加拿大对沙特间出口的最大宗产品是坦克装甲车辆,许多批评者都指出这些军火常常被用来对付本国和外国平民,但加拿大联邦政府却我行我素——据此有理由相信,倘非巴达维和加拿大“沾亲带故”,或倘若加拿大联邦外交部预料到沙特会如此激烈“杀鸡儆猴”,还会不会有这此捅了马蜂窝的“风车骑士”行为。
硬着头皮走下去
然而事已至此,加拿大联邦政府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否则非但各方人权团体的压力吃不消,明年就要举行联邦立法选举,执政党也不敢冒这个险。
北美当地时间8月5日,外交部长发言人巴利尔(Marie-Pier Baril)重申“加拿大始终坚持捍卫人权、妇女权益和言论自由”,但“我们正寻求更清晰地弄清沙特近期声明的含义”;翌日,针对沙特召回留学生的做法,方慧兰外长在温哥华表示“这是一种耻辱,意难忘沙特学生非常喜欢在加拿大学习”。
很显然,加拿大联邦政府无意提高对沙特的批评调门,但覆水难收,他们也无法从现有声明立场后退;同样,步步紧逼的沙特也认准了加拿大“软弱可欺”,不会轻易罢休。
沙特是加拿大在海湾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最新(2016年度)确认的双边年贸易额仅39亿加元,加拿大对沙特出口最大宗商品是军火,而沙特对加出口最大宗商品则是原油,10%的加拿大原油来源于沙特,因为尽管加拿大是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本国石油成本高,进口沙特轻质油比国产油砂油价廉物美得多。总体上看,冻结双边贸易对双方都不伤筋动骨。
不过萨勒曼王储推动的“愿景2030”吸引外资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加拿大,此举不但会让这一目标受到重挫,也势必会影响其它目标国投资者和资本的信心,这对“愿景2030”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而在留学生问题上情况稍严重一些:加拿大联邦外交部资料显示,2015年沙特为加拿大第六大长期留学生来源地,共有11650人,平均年消费35100加元;沙特在加短期留学生总数5622人,平均每周花费900加元。民间统计则称沙特是加拿大第四大留学生来源国。渥太华大学阿拉伯文学教授卡迈勒。迪布(Kamal Dib)称,沙特学生每年为加拿大经济贡献约4亿加元,这“不算少,但也并不是太显眼”——作为世界著名留学经济大国,加拿大经济每年从留学产业中获利150亿加元。
至于“暂停航班”,目前影响所及只有一条: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8月6日宣布,自8月13日起停飞往返利雅得-多伦多间的航班。
图1、2015年1月13日参加蒙特利尔集会的海达尔(被捕的巴达维嫂子),手中画像为其丈夫、巴达维的哥哥阿布凯尔(加通社);
图2、沙特王储萨勒曼(英);
图3、人去楼空的沙特驻加拿大大使馆周末之夜(加通社)
图4、2012年领取美国国务院“国际女性勇气奖”时的萨马尔。巴达维,另两位大家大概都认识吧(路透社)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