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这场致命洪灾怎么回事?地理视角解析
新华社突消息: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卫生部的应急部门13日说,飓风“丹尼尔”在利比亚东部地区已造成超过5500人遇难,另有约1万人失踪。
1。飓风强度大
飓风“丹尼尔”形成于希腊,上周造成希腊、土耳其、保加利亚三国多人遇难。9月10日,“丹尼尔”开始袭击利比亚东部地区,11日该飓风侵袭埃及西部地区。
当地时间9月10日,飓风“丹尼尔”的强度达到鼎盛,强风时速达70公里至80公里,导致通信中断、树木倾倒。
据报道,9月5日至6日,“丹尼尔”给希腊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扎戈拉村(Zagora)的一个测量站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750毫米,相当于其18个月的降雨量。在希腊中部的农业重地塞萨利(Thessaly),许多测量站测得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400至600毫米,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利比亚的气象观测稀少,准确的降雨数据不得而知,仅贝拉附近有一个414毫米的数据。但从卫星反演等数据可以推测,利比亚东北部,尤其是德尔纳河出现了100-600毫米的降雨。
地中海飓风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介绍,地中海的海温很难达到28℃以上,一般要比热带洋面的温度低许多,同时地中海本身比较狭长,中间有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等“阻碍”,可供热带气旋发育的范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而言,能够在地中海发育完全的热带气旋是比较罕见的。
据统计,每隔一两年,地中海都会冒出“类热带气旋”。据中国气象报分析,这种风暴系统通常比较孱弱,不会对陆地造成太大的影响,偶尔也有部分风暴会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暴雨、大风和风暴潮。但是,此次飓风“丹尼尔”深入了非洲大陆,并给非洲北部的利比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2。对强降雨抗灾能力差
利比亚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的干热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
内陆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冬季平均气温为15℃,夏季平均气温为35℃;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利比亚对强降雨抵御力较弱,如果遇到强降雨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此次飓风“丹尼尔”竟然罕见地深入非洲大陆,在利比亚东北部形成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和山洪,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
3。政治混乱,救灾不力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个被战争撕裂的北非国家对飓风“丹尼尔”准备不足,尽管石油资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来的政治动荡,包括大坝和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维护十分糟糕。
据悉,利比亚自2011年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国家四分五裂。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民族团结政府与支持该政府的武装力量控制了利比亚西部大部分地区,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则与“国民军”结盟,主要控制东部和中部地区。
法新社认为,利比亚国内政治混乱、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给救援工作带来掣肘和影响,使得营救工作缓慢且无法顺利进行。
4。基建残破,大坝冲垮
此次洪灾中,有10万居民的沿海城市德尔纳首当其冲,该市上游两座大坝在飓风造成的巨大水压下被冲垮,约25%的地区被摧毁。
利比亚是个拥有超过600万人口的地中海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冲突,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德尔纳市的大部分现代基建都建于卡扎菲时代,被冲毁的其中一座大坝建于上世纪70年代。据悉,垮塌的两座大坝从2002年开始就再未进行过维护,其中一座大坝仅有70米高。
利比亚的概况
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是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的一个国家。该国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及突尼斯接壤,陆地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千米,首都的黎波里(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北部、地中海南岸的绿洲沿海地区,是利比亚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
注意,利比里亚(Liberia)与利比亚都是非洲国家,其中外名相似度较高,但二者相距甚远,没有直接的关系。利比里亚位于西非的大西洋沿岸,与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国相邻,首都蒙罗维亚。利比亚的国名源于希腊语,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而利比里亚则多为黑人,国名意为“自由之地”。
利比亚的自然
利比亚全境95%以上地区为荒漠,大部分地区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北部沿海一带有狭窄平原。该国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湖,井泉(地下水)分布较广(主要水源)。利比亚北部沿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内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均温为25℃,年降水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
注意,非洲北部的撒哈拉(阿拉伯语意为“大荒漠”)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北非阿特拉斯山脉与苏丹草原以及大西洋与红海沿岸之间),面积约932万平方千米(一说约966万平方千米)。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年降水量大部不足50毫米),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利比亚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后成为罗马领地。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东罗马)人,当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攻占、控制了沿海地区,并逐渐控制了全境。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奥斯曼土耳其)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二战中),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比亚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称利比亚联合王国(联邦制)。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年3月,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利国内反对派在法、英、美等(北约)联军空袭协助下,发动了国内战争,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3年5月,使用利比亚国为国名(目前,利比亚两大势力割据对峙,战乱不断)。
利比亚的社经
利比亚的总人口为698万,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一类欧罗巴人种。“柏柏尔”的称呼,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意为“野蛮人”)。利的国语为阿拉伯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2021年,利比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41.3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6323美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利比亚依靠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半,绝大部分出口收入来自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曾一度富甲非洲,但因遭受国际制裁,经济下滑。特别是利比亚战争以来,局势动荡使利比亚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除了采油业,利比亚的天然气液化和石油化工企业规模较大,还有钢铁、电力、纺织、食品等部门。利比亚的农牧业非常落后(食品自给能力不足,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橘、(油)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利境内无铁路,交通运输主要依赖公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