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际

英媒:为何奥运会取消对业余运动员的要求?

环球网

关注

原标题:英媒:为何奥运会取消对业余运动员的要求?

英国《经济学人》7月20日文章,原题:为何奥运会取消对业余运动员的要求?  当顾拜旦打算振兴古希腊奥运会时,他设想的只是一种纯粹的业余活动。这位法国人深受英国人对体育的态度,或者至少是英国上流社会态度的影响。

英国人从古典的角度来看待运动员的追求,强调高尚的业余主义,即以公平竞争、坚忍克己和纯粹为自我完善等价值观为基础。顾拜旦认为,这种自小便被灌输到英国统治阶级的态度,是大英帝国赖以建立的支柱。他希望奥运会能传播他的业余主义想法。

早期现代奥运会反映了这一点。规则中说,参赛者必须从来没有为钱而比赛,也永远不会这么做。吉姆·索普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运动员之一,他因为被人发现曾在大学期间打半职业棒球时获得过微薄的报酬,而被剥夺了在1912年奥运会上获得的十项全能和五项全能金牌。

然而,正如《奥林匹克业余主义的兴衰》中所描述的那样,奥委会从一开始就被指责虚伪。早期的几届奥运会,比如1900年巴黎奥运会,是与世界博览会挂钩的,可谓是资本主义而非古典主义的神龛。在一些较为贵族化的运动项目中,包括赛车、马术和摩托艇比赛的获胜者,实际上获得了金钱或艺术品奖励。此外,奥运会旨在对所有人开放,并以能力作为判定标准。但业余主义意味着奥运会只对那些财务独立的人开放。

当奥林匹克运动开始走向全球时,则由各国奥委会和单项运动联合会来定义“业余主义”。随着各国政府开始将在奥运会上获得的成功视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应对相关规则变得捉襟见肘。在早期一个事例中,被誉为“飞翔的芬兰人”的1920年奥运会长跑和中长跑获奖运动员们,在工厂里获得轻松的工作,并被允许使劲儿请假训练。其他运动员则因接受采访或撰写报纸专栏而获得奖励。这些“冒牌业余选手”可能没有拿过比赛的报酬,但他们仍以体育运动为生。

到上世纪60年代,能够进行彩色现场直播的电视公司斥巨资转播奥运会。运动员也想通过奥运会分杯羹,这无可厚非。阿迪达斯和彪马等运动服装品牌开始付钱给运动员,让他们穿上自己的产品。

因此,在无视事实上的专业主义长达数十年之后,国际奥委会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放弃正式的业余主义要求,让每项运动的管理机构决定谁可以参赛。他们认为,职业化有助于吸引全球最大牌的明星,从而改善奥运会的商业前景。(一些体育项目将放松规定视为一种威胁。例如,足球管理机构担心众星云集的奥运会可能会使世界杯黯然失色,因此只允许23岁以下的球员参加奥运会足球赛。)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标志着奥运会业余时代的结束,当时包括乔丹和约翰逊在内的美国超级巨星组成的“梦之队”赢得全世界喜爱,并不可阻挡地获得金牌。

今天,运动员仍没有直接从奥运会组织者那获得报酬。但即使这最后的业余主义痕迹也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很多国家会对奥运会上的成绩进行奖励。几十年来,国际奥委会一直被业余主义束缚着手脚,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时,公众几乎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王逸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