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地道战”斗法升级 未来地下作战再成焦点
原标题:观察|巴以“地道战”斗法升级,未来地下作战再成焦点
地道战与反地道战在加沙这片热土上不断升级。
连日来,巴以在加沙地区激战正酣。据报道,在冲突中以色列着重打击哈马斯地下设施,导致哈马斯不少人员和装备的损失。
你挖我填,巴以地下“斗法”多年
提到地下作战,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无疑就是《地道战》。在影片中,中国游击队员利用地道和日军斗智斗勇。在二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参战军民也通过这种“深挖洞”战术与坐拥军力优势的美军进行战斗。
巴以冲突中地道与反地道之争也同样由来已久。哈马斯2007年夺取加沙控制权后,以方加紧封锁这一地区,严格限制人员和物资进出。以色列2009年大规模进攻加沙后,哈马斯等武装组织投入数千万美元挖掘大量地道,据称这些纵横交错的地道长10多公里,其中一些还用混凝土加固,以防空袭和塌方,并配有电力、通信设备和通风系统。这些地道有的用于向加沙地带输送武器及其他活动,有的则用来向以色列境内发动袭击,制造恐慌。而且地道中还隐藏着哈马斯的火箭弹制造场所、装备维修场所、火箭弹发射场所、指挥和控制中心等等。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同样利用复杂地形,修建了纵横交错的地下坑道网,最大深度接近40米,可储备大量武器及战斗人员,这种地下坑道网攻防兼备,既能在敌方空袭时保存有生力量,又可以对敌实施隐蔽攻击,让以军防不胜防。
以色列国防军长期以来一直试图摧毁敌方地道网络,但在一开始面对这种战术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手段,只能靠地面部队扫荡和重金悬赏有关地道的情报,效果很不理想。后来为了打击敌方地下设施,以色列特意从美国引进了重113千克的小直径炸弹以及2.267吨重的GBU-28重型钻地炸弹,前者可以穿透半米厚的岩石或者混凝土,后者可穿透30米厚的土地或者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同时,以色列自己也研发了MPR-500侵彻炸弹,这种炸弹重227千克,可以穿透一米多厚的混凝土或者4层200毫米厚的混凝土障碍(地板或掩体墙壁),当炸弹爆炸时会释放出26000个碎片,可以杀伤半径100米范围内的人员目标。
除了钻地弹等常规武器之外,以色列近年来还将地震武器投入到实用阶段。据报道称在2019年12月以军发起的“北盾行动”中,以军使用了一种能够检测地下异动的新型雷达,搜索目标地区的地下隧道,然后配合“地震发生器”对其进行破坏,它的原理是通过定向声波以及重力波来引发浅层地震,比起钻地弹的定向破坏,地震武器的攻击范围可达几十公里,效率更高。在“北盾行动”中,以军宣称发现并摧毁真主党武装挖入以色列北部的所有跨境隧道。
另外从2017年开始,以色列决定在加沙地带修建一道巨大的地下墙(又被称为“地下混凝土感知屏障”),以阻止哈马斯武装人员修建地道。这座混凝土墙耗资30亿谢克尔(6.4亿英镑),高约8米,沿以色列-加沙边境绵延65千米,配有用于探测地道挖掘的运动传感器。2020年10月,有报道称以军首次通过该“屏障”发现到一条联通加沙地区与以色列领土的秘密隧道。
在此次巴以冲突中,以军成功通过诱骗行动将对手埋入地下。在5月14日凌晨,以色列军队突然对媒体宣布,以色列地面部队正在向加沙地带发动进攻,同时超过9000名以色列预备役已经被动员起来。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以色列军队要大举进攻加沙地区,这时哈马斯开始重新调整部署,他们将本来分布隐藏在居民区的大批火箭弹和火箭炮全部收藏进地道当中,准备躲避以色列地面部队的打击。但就在哈马斯转入地下后,以色列突然出动160架战机,对加沙地区此前已经被定位的地道进行了40分钟高强度轰炸,近450枚钻地弹、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炸垮了加沙地区大批地道,至于以色列所称的大规模地面进攻也根本没有发生。据估计,在地道里隐藏的哈马斯士兵和装备损失惨重,而直观的表现就是在5月14日夜里加沙的哈马斯基本没有任何军事活动。在5月17日,以媒称,以色列当天再次对哈马斯地下隧道网络进行打击,以军动用了54架战斗机,它们在20分钟内向35个目标投下了110枚精确弹药。
地下对抗,大国今后关注的重点
此次以军对于哈马斯地道的打击确实有其亮眼之处,但由于面对的是哈马斯这样的“非对称”对手,所以从研究地下作战的角度出发,巴以双方的较量还是位于比较初级的层次。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国城市化的推进,地下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城市的地下设施如地下停车场、地铁等,在战时都具备人防功能。有分析指出,美国纽约市地铁长达255公里的地下段可掩蔽450万人,华盛顿市的地下车库战时可掩蔽该市50%以上人口。同时,诸如伊朗、朝鲜这样的国家为了应对霸权国家的空中打击,一直在国内大力进行地下化建设,其大量关键设施和精锐部队都将得到地下长城的保护。未来的地下空间更加广阔,更加坚固,设施也更加齐全,所以未来的地下作战远不是掏几个可供人员进出的地洞那么简单,而是可能会出现高科技部队在地下高强度对抗,因此近年来各方都开始认真研究地下作战问题。
分析认为,地下作战存在诸多难点。如战场空间受到地下空间的极大限制,对作战力量的大规模集结和机动、重型武器的部署和运用、战略物资的大规模储存和快速运输等都会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作战双方特别是进攻方的战场空间态势感知能力较差,各种通信手段受限,不同部队间协同困难。另外防御者可以借助地下空间进行隐藏、机动、休整、支援保障,能有效地阻滞强敌的进攻。在摩苏尔战役中,武装分子对摩苏尔城的老式建筑经过长时间改造,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坑道体系,美军支援的伊军不得不花费4个月进行战争准备,并投入13∶1的兵力,最后耗时9个月,几乎是计划用时的4倍,才彻底收复这座城市。
为了更好的应对地下作战,美军等已经有针对性的开始了准备。据美国陆军非对称作战研究小组介绍,此前夺取城市大型地下设施的任务通常由特种部队承担,如陆军的“三角洲”或“游骑兵”、海军的“海豹”突击队等。但鉴于全世界军用或可转为军用的地下设施规模日渐庞大,夺取和控制这些设施将从特种任务转为常规任务。在2017年,美国陆军投入5.72亿美元,加快推动其31个现役旅中的26个装备新的作战工具,并展开训练以便“在全球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内的地下设施中作战”。美陆军官员透露,地下作战训练所使用的模拟环境设施由集装箱改造而成,可以很好地模拟黑暗、狭窄、氧气含量低等特点,且花销不大。而陆军地下作战训练包括:如何在地下特殊空间进行有效导航、通信、清除主要障碍物以及对敌发起攻击等。由此不难看出的是,未来地下空间的军事较量将更加激烈。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兰顺正(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