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市长之死:性骚扰疑云未散 出殡当日再起波澜
原标题:韩国首尔市长之死:性骚扰疑云未散 出殡当日再起波澜
当地时间13日上午,已故首尔市长朴元淳遗体告别仪式在首尔市政厅举行。
13日早晨7点,朴元淳灵车抵达首尔广场附近,不少民众冒雨前来送别。朴元淳葬礼委员会介绍,在遗体告别仪式后,将在首尔追悼公园火化遗体,骨灰将安葬在他的家乡庆尚南道。
朴元淳市长死亡的消息震惊韩国,不仅仅因为他被认为是下届总统热门候选人,还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倡导女性权益,却被秘书指控“性骚扰”。
朴元淳出殡当天,秘书再次发声,表示“事件不能以死亡来平息”。
为期五天的市长葬礼
9日,朴元淳被曝失踪,警方在朴元淳的官邸发现了其留下的遗书。10日凌晨,韩国警方在首尔北部一座山上发现他的遗体。警方称,没有他杀痕迹。
10日,首尔市政府公开朴元淳的遗书。在遗书中,朴元淳写道,向所有人致歉,向曾陪伴同行的所有人致谢,对自己给家人只带去痛苦深感愧疚,希望能将他的尸骨火化并将骨灰撒在父母墓地。
自10日起,首尔市为朴元淳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市长葬礼。
11日,首尔市在市政府南侧的首尔广场上为普通民众设立了悼念朴元淳的焚香所。截止当地时间12日下午5点,已经有超过1.6万人前往灵堂吊唁,向为首尔市民服务了9年的市长献上最后的敬意。
朴元淳去世后,韩国总统文在寅向灵堂敬献了花圈。青瓦台秘书室长卢英敏表示,文在寅对朴元淳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震惊。
朴元淳与文在寅的履历有许多重合之处:两人都出身贫寒、大学期间都因为参与游行被捕并被开除学籍、都是1980年通过了司法考试、1982年从司法研修院毕业,在踏入政坛前,两人都是知名的人权律师。韩联社公布了一张二人毕业时的合影。不禁让人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死亡背后的丑闻
时间倒回至8日晚,朴元淳死亡的前一天。
8日晚,警方收到一份有关朴元淳性骚扰的举报,一名首尔市政府前职员指控朴利用职权对自己进行性骚扰。
8日晚到9日凌晨,该女子一直在警察厅做笔录。考虑到事情严重性,警方于8日将此事报告给警察厅长等警方高层,但并未传唤朴元淳。
9日上午10点左右,朴元淳打电话给市政厅请病假。监控显示,朴元淳独自一人离开市长官邸,随后抵达卧龙公园。
9日下午3点,朴元淳手机信号消失。
9日下午5点,朴元淳女儿报警称父亲失联。接到报警后,数百名警察和医护人员在朴元淳手机信号最后出现的区域连夜进行搜救。
10日凌晨,朴元淳遗体在首尔市城北区卧龙公园附近被发现。警方称没有他杀嫌疑,遗体将不进行尸检,直接交给家属。
据韩媒报道,向警方报案的女子曾经是朴元淳的秘书,自述从2017年就被朴元淳性骚扰,并向警方提交了大量证据,如聊天对话等,她还透露存在着更多受害者。
朴元淳曾经是韩国民众心中的“女权卫士”,他从政后不遗余力地推动男女平等、支持韩国“慰安妇”维权、号召社会关注女性权益。
朴元淳的死亡是否与性丑闻有关?目前还不得而知。韩国《国民日报》援引一名政界人士的话称,朴元淳知道自己被起诉后,曾对朋友说“太冤了,感到莫大的背叛”,疑似因被指控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
性骚扰疑云未散
10日,韩国警方表示,由于朴元淳已身亡,有关对其涉嫌性骚扰案件的调查将被叫停。此案将被移交检方,并建议检方以无公诉权结案。
据韩媒报道,在13日,也就是朴元淳出殡当天,以性骚扰嫌疑起诉朴元淳的前秘书发声,她的律师表示“事件不能以死亡来平息”。
此外,韩联社消息称,截至当地时间12日下午8点,超过54.5万名韩国民众在青瓦台请愿,反对在性骚扰疑云未散的情况下为朴元淳举行市长葬礼,认为安静地举办家族葬礼才是正确的做法。
从寒门子弟到位极人臣
出事前,朴元淳口碑和政绩都十分亮眼。
他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一个贫寒家庭中,1975年考入首尔大学社会学系,在校期间因为参与反对朴正熙统治的游行而被开除学籍。随后,他又考入檀国大学攻读史学专业。
1980年,朴元淳顺利通过第22届韩国司法考试。1982年,他担任大邱地方检察厅检察官,次年转任人权律师,曾在数十起案件中担任辩护人。
2011年,朴元淳参与了首尔市长的竞选,如同一匹黑马,以53%得票率的大比数击败了热门候选人。
2014年,朴元淳再次以56%的得票率的战绩获得连任。
2018年,他击败前京畿道知事金文洙和前国会议员安哲秀,成功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蝉联3届的首尔市长。
外媒:韩国执政党形象受沉重打击
朴元淳凭借着突出的个人能力和极高的声望,被视为下届韩国总统的热门人选。据多家外媒报道,朴元淳的死亡给执政党带来不小打击。作为执政党参与下届总统竞选的有力人选,他的死亡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竞选格局。
韩国《中央日报》指出,继前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前釜山市长吴巨敦之后,朴元淳是第3位在文在寅政府任期内爆出性丑闻的地方政府高官。
《俄罗斯报》网站认为,如果朴元淳的性骚扰传闻被证明属实,将令赢得今年4月15日国会选举的执政阵营和总统文在寅的形象受到沉重打击。
(综合参考消息、纽约时报、环球网、大公网、韩联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