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际

特蕾莎·梅今晚抵沪中英会取得哪些“黄金成果”?

新闻晨报

关注

    晨报记者 顾文俊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昨天到访中国,按照行程安排,今晚她将离开北京抵达上海。卡梅伦任内开启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受内外因素影响经历了些许波折,梅的到访能否续写黄金篇章?而“黄金”容易让人联想到金融,伦敦与上海这两大金融重镇将在未来交汇、缔结出什么样的合作果实?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 陈 新中英贸易迈入“黄金时代”?

新闻晨报:英国是中国对欧投资最大目的地,中国只是英国第八大出口市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不对称?在英国的贸易盘子里头,中国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陈新:可以说不对称,但也得看到造成这种不对称的原因是双方的产业结构问题。英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盟,它与德国、法国、荷兰等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往来非常密切,相互的产业融合度比较高,互为产业链的组成部分; 再加上欧共体内部无边界的统一市场,消除了内部的贸易壁垒,有助于贸易发展;除欧盟之外,美国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市场所在,这其中不仅有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因为欧美本身产业链的融合。而中英之间更多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还没到产业链融合的程度。
新闻晨报:2016年两国贸易额845亿美元,2017年790亿美元,其中,英国对华贸易逆差明显,达到贸易额近半。如何解读这些数据?
陈新:中英“黄金时代”并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经贸维度,除此之外还有双边政治互动、全球领域合作等等,而贸易也只是经贸合作中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投资、金融等等。中英贸易有时会出现起伏,不宜对短期波动作过度解读。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中英贸易仍存在进一步被挖掘的可能性。贸易逆差并不仅仅出现在中英之间,中欧整体贸易都存在这个问题。英国缺少出口强势产业,造成中国对英出口相对更多。举一例子,同样是汽车工业,德国对华出口整车零部件,中国再行生产和销售,而中英之间实际上是中国向英国出口零部件,英国进行组装和销售,如此又会加大中英贸易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反而有助于英国的就业。

英国本质上是否反全球化?

新闻晨报:脱欧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重塑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尴尬关系?除此之外,它在全球化舞台上、在多边合作框架内是否态度积极?
陈新:英国在战后一直怀有矛盾的心态。战后欧洲在经济一体化上走的是两条路径,一条是德法主导的欧共体,此后发展成欧盟,即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体现进一步的政治诉求,另一条路径是由英国主导的七国自由贸易联盟,但这个联盟既非关税同盟,也无政治诉求,单纯追求自由贸易。随着一体化的发展,英国忽然发现,如果不加入欧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就有可能会被排除在欧洲之外,所以,它又决定加入欧盟,这个加入的过程也经历了公投在内的诸多波折。最近几年,欧洲的发展陷入瓶颈期,英国一方面认为获得大于付出,另一方面认为,与欧盟解绑后去拥抱一个全球的市场会获益更多,所谓的全球英国战略(Global   Britain)就是它眼中的全球思路。
新闻晨报:中英签署双边自贸协定的条件还差哪些?
陈新:主要问题是英国还没有正式脱欧,在它还没有正式脱离之前,英国仍是欧盟的成员,欧盟所有的成员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关税区,这个关税区的成员不具备资质同第三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如果同第三方签协定,应当由布鲁塞尔来签。所以,英国现在不仅不能和中国签自贸协定,它和美国、日本也没办法签类似协定。如果它最后脱离了欧盟却保留在欧盟共同关税区内,那么,即便脱欧,它也不能与第三方签署自贸协定。

梅在沪有何“黄金成果”?

新闻晨报:访华代表团主要成员是英国商界代表,梅首相抵沪重头戏是中英商务论坛,能否据此认为此次访华真正落实到最多项目合作的地点是在上海?可以预期会在哪些具体项目上有所成果?
陈新:从形式上来看,应该是把经贸方面的议题更多放在上海。从阵容上来看,虽然豪华,但以往英国首相访华所率的代表团基本上也是这些成员。至于能不能谈出成果,就得看各方能不能找到共同利益,在最后时刻能不能敲定协议。在上海的重点主要还是金融上的合作。上海要建金融中心,如能进一步与伦敦合作,对上海今后的发展必定是一个加分项。最新的尝试就是正在探索中的“沪伦通”,相关的可行性方案据说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看双方有无政治意愿。
新闻晨报:伦敦与上海的股市对接是怎么一回事?“沪伦通”会带来什么效应?
陈新:基于体量之大,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是一个复杂的进程。突如其来的休克式开放或并轨显然不现实,无论是从股民的思想准备,还是从中国股市的操作方式来看,都不具备这种条件。但是,为了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同时为了同国际资本市场对接,也需要做一些探索,此前,我们有了“深港通”、“沪港通”,现在,如果能和外国城市的资本市场对接,将会更有助于国内资本市场与监管能力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