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际

中印专家谈龙象之争:洞朗事件破坏20多年良好势头

环球网

关注

原标题:龙象之争,谁的认识错位了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翟亚菲 郭媛丹]《环球时报》2018年年会第四个议题《“龙象之争”,从概念走向现实?》邀请了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共8位嘉宾就中国与印度的关系畅所欲言。在与会印度学者看来,“‘龙象之争’是西方国家提的,不是我们要走的路”“中国‘小看’印度,而印度没有‘大看’中国,这是问题的根源”,而在中国学者看来,今年的洞朗事件让中国进一步完善西部战略布局,印度没有必要“倾向性地认为挑战中国、遏制中国在亚洲成为战略必要”。巴基斯坦学者则认为,巴、印、中三个人口大国完全有实力共同发展。下为部分发言摘录。

印度工商会联合会执行董事阿都尔:中印是世界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两国都有13亿人口,合起来占世界的40%,中印两国交往的历史情谊非常好,而现在的“龙象之争”既是概念也是现实。但“龙象之争”的概念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不是印度和中国要走的路。我希望中印关系深化。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步伐走在印度前面,但印度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印度将来20年的经济发展会很快,对中国来说也是机会。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中印之争已是一个现实。印方倾向性地认为挑战中国、遏制中国在亚洲成为战略必要,因此近年来印度外交基本围绕这一逻辑展开。龙象之争本来是好事,真正的龙象之争意味着中国和印度都走入世界政治中心,都站到中央舞台。但现在印方开始向中方发出挑战,配合某些国家对中国进行遏制,这对中国和印度都不利。

另外,印度的心态值得关注。我曾与一个在印度工作过的美国学者交流,他说美国人最大的困惑是印度永远要求以一个平等的世界大国地位与美国相处,这种心态不是基于实力,而是基于自认为已具有某种地位和实力,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华语智库理事长、军事战略问题专家、少将彭光谦:印度与中国之间没有什么好争的,各人把自己家里事办好就行,之所以最后争起来,原因不在中国。中国没有考虑把印度作为竞争对手,我们要做的事太多了,是他们有点自作多情。洞朗事件对中国最大的促进是进一步完善了西部的战略布局。本来我们有点“小缺口”,印度这样一搞让我们还得做点准备,因此要“感谢”印度。我认同印方专家的一些观点,如中印在历史上有传统友谊,正因如此更要特别珍惜中印友好关系,不希望看到中印两家鹬蚌相争,结果让渔翁得利。现在最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追究谁,重要的是两家联合共建、共存、共谋发展。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赵小卓:看怎么定义“龙象之争”,如果是“发展竞争、和平竞争、经济竞争、战略竞争”,我认为早已是事实。但如果定义“争”是对抗、冲突、战争,让概念走向现实,那么,洞朗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边界管控是比较好的,但洞朗事件破坏了过去20多年的良好势头。印度如果不吸取洞朗事件教训,下次再干一次,就会破坏中印友谊。印度不懂互联互通,心目中把西藏当成中印两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区,对中印边境地区的任何开发都相当敏感,高度抵触,采取极端措施,这是问题的根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所所长胡仕胜:洞朗事件发生在两国崛起的过程中,对中印未来地缘互动关系可能产生严重冲击。过去中印联手推动世界多极化,随着印度与中国分歧增加,印度更强调推动亚洲多极化,防止中国在亚洲“称霸”。“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的发展倡议,但印度却视其为中国地缘政治扩张的倡议,是对印度地缘空间的严重挤压。这使得印度在安全上对华防范的需求超过了同中国合作谋发展的需求。印度没有能力独自抗衡,只有去拉美国和日本、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因此,总体看中印可能不会必然走向冲突,但这种态势以及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这种认识落差令人担忧。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我认为印度和中国之间没有纯粹的竞争,而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为什么不能是龙象共舞?我认为印度和中国有共舞的机会。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小看”印度,而印度没有“大看”中国,这是问题的根源。改变观念很重要。随着中国崛起,它与南亚、东南亚、非洲、东亚经贸关系密切,印度在本地区的战略空间肯定会缩小。印度为什么走近美国或其他国家,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中国需要与印度携手,但现在还不够,仍缺少对话机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