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Model Y 降价,价格战又要来了?

微资讯

关注

最近,车圈发生了几条热点新闻,先是 Model Y 降价,限时提车可享尾款 1 万减免,还能叠加 5 年 0 息政策;随后,比亚迪等车企,又被曝出要求供应商降低成本,以应对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

本质上,两件事都透露了一个信息,价格战或许要再次打响。

因为不管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得益于出色的销量表现,两家每次调价,都能在市场刮起一阵腥风血雨,为了保持竞争力,其他品牌也只能跟降。

不过,这次比较刚的是极氪,副总裁林金文表示:特斯拉宣布 Moedel Y 调价,再次引发了大家对于年底车市价格的讨论,在此可以明确,极氪不会进行价格和权益调整。

底气还是源自销量,极氪周销量最近不断突破历史新高,尤其在新品投入市场后,销量稳步提升。

但降价已经提前发生了,包括极氪在内,比亚迪、吉利、零跑等主流品牌,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均推出了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效果目前正在逐渐释放,是否会有新的价格策略,还是要根据 12 月的销售速度来调整,

不着急的小伙伴们确实可以等一等,毕竟强如爆单的理想,刚刚也给出了全系限时 3 年 0 息的方案,购车门槛再次降低了。

话说回来,老狐觉得:本次 Model Y 降价,更多是自身原因,包括销量下滑和新老款即将更迭。

最近 2 个月,一堆新车上市,像乐道 L60、极氪 7X、智界 R7、智己 LS6、阿维塔 07 和岚图知音,都是奔着 Model Y 来的,也就是坊间的“六大门派围剿光明顶”。

在以往的细分市场,Model 3 和 Model Y 向来高枕无忧,尽管国产新能源竞品多入牛毛,但这两款车的销量始终断崖式领先。可从 Model 3 开始,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10 月销量中,同价位的小米 SU7 突破了 2 万辆,汉 EV 超 0.8 万辆,智界 S7 超 0.7 万辆,Model 3 为 0.4 万辆出头,已经被国产竞品甩在身后,这还是在新款已经完成上市的前提下。

对于 Model Y 这个更重要的销量支柱,特斯拉显然要更加紧张。

细分市场同样也出现了变化,10 月,Model Y 售出 3.6 万辆,与巅峰期 6 万辆的月销成绩相比,接近腰折,且份额在逐渐被瓜分。

极氪 7X 售出超 1.1 万辆,智己 LS6 破 0.6 万辆,小鹏 G6 接近 0.5 万辆,乐道 L60 的表现也差不多,几辆新车的销量加在一起,基本和 Model Y 势均力敌。

这么看,Model Y 降价也是情理之中的,想提升竞争力,价格永远是最灵验的手段。

老狐大致算了一下,现在购买 Model Y 首付 8 万左右,0 息月供 0.26 万元上下,门槛还是很低的。如此一来,比较尴尬的是乐道 L60,选择电池租赁的话,起售价为 14.99 万,电池月租金最低也要 600 元/月,想真正走量,可能还要加些特效和诚意。

大方向上,最近几个月的国内市场,国产新势力也正在给特斯拉加压,靠增程翻身的理想、鸿蒙智行和零跑,就不多说了,坚持纯电的蔚来、极氪和小鹏三家月销相加,和特斯拉也是势均力敌的。

除了主销车型更新速度慢、内饰过于简单、高阶智驾迟迟未能落地,也是导致 Model 3/Y 产品魅力下降的原因。

相比之下,国产车企确实在高速猛增,相比 2019 年的市占率 40% 以下,今年 10 月,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 70 %。

而且是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同比猛增 10% 的基础上,而同期的日系、韩系和美系同比下降均超过 20%,仅剩欧系基本维稳。

更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是,虽然销量在猛增,但国产车企的盈利能力,真的有些可怜。

今年上半年,包括比亚迪、吉利、蔚小理、广汽、上汽、北汽、长城在内的 18 家车企,利润之和约为 488 亿元,同期丰田的利润为 1253 亿元,大众为 785 亿元,通用为 421 亿元,基本相当于丰田的 1/3、大众的 1/2。

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的价格战有多惨烈。

还有不怕事大的,列出了车企对供应商的回款周期,特斯拉的速度比较快,国产车企普遍偏慢,这也代表了现金流的资金压力。

尤其是最近车企高管频频下场发声,我们也可以发现,没人愿意打价格战,但是为了活下去,销量数据至关重要,价格战也就成了不得不打的恶性循环。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短期确实可以获得实惠,但长此以往,内在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售后保障等隐性价值,确实是需要画问号的。

只不过,在刺眼的价格、配置和销量面前,内在的一些品质,如今的消费主力似乎已经不太看重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的车企太多了,需要进行淘汰赛来换血洗牌。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直言:中国有 100 多个乘用车品牌,而真正盈利的电动车品牌也就两三个,未来两到三年,中国市场或有 70% 的品牌面临关停或并转。

马斯克也曾预测:未来全球只有 10 家车企,会是特斯拉和 9 家中国车企。

老狐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几大市场中,美国倒闭的车企超过 1500 家,现存 4 家;日本和欧洲各不到 10 家,而国内有销量的品牌却超过 160 个,淘汰、洗牌和重组也是汽车市场及行业,发展到一定量级的自然规律。

从最近高管的发言,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些压迫感,包括:何小鹏、李斌、淦家阅都认为:淘汰赛已经开始,未来 2 年生死攸关,2025 年车企价格战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边是销量和消费者,另一边是产业链承压,价格战的优缺非常明显,时至今日再讨论要不要打价格战,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大家已经忘了没有价格战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要么卷死,要么饿死”,但汽车行业始终要保持利润,这样才能持续的技术投入、员工升职加薪、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是真正高质量的产业升级。

当然,也有车企高管表示:上述只是理想状态,起码要再淘汰出几家才行。今年年初是高合,您觉得 2025 年谁会先出局呢?

参考资料:

懂车帝

编辑:泽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