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星舰第五次试射重大突破,我国会跟进吗?

新浪AI

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 (ID:guanchacaijing),作者:高天伟,原文标题:《星舰第五次试飞实现重大突破,但我国类似火箭可能得等一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3日晚,美国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实施了星舰超重型火箭的第五次试飞。

本次试飞,SpaceX实现了人类航天史上又一个重大突破:火箭一子级完成任务后,调头返回发射场,成功着陆于运行方式类似筷子夹持、与发射架一体化设计的“机甲酷斯拉”回收装置上。这是传统的火箭自带支腿设计之外,人类尝试成功的又一种火箭着陆方式,并且首次应用即成功接收数百吨重的超重型箭体。

外国网友制作的星舰一级回收细节模拟画画,注意箭头所指的挂点。事实上,火箭并不是被回收装置夹紧固定,而是利用箭体上部挂点挂在“筷子”上。对于几百吨重的大家伙,“夹住”只会导致箭体被压瘪。

试飞其它环节也都顺利完成,特别是火箭二级(同时也是飞船)按计划重返大气层,以较完整和稳定的姿态在印度洋预定海区溅落,比起第四次试飞“被大气烧得破败不堪但侥幸飞完全程”的状态,更加接近成熟。

总体说来,星舰第五次试飞完成了预定科目,达到了预期目的。火箭继续向着实用推进。

星舰研发狂飙突进,但依旧任重道远

今年6月星舰第4次试飞时,笔者曾经指出(文章链接),星舰是美国载人登月以及SpaceX持续推进星链部署必不可少的载具,这两件事一个关乎国家最高形象、一个关乎企业生死存亡,因此SpaceX必须拼尽全力迭代完善星舰。

果然,短短4个月之后,这枚起飞重量将近5000吨的巨型火箭即神速完成归零。归零可以理解为查明故障原因–制定解决方案–获准再次飞行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即使常见的中小型火箭也需要归零半年以上。另值得一提的是,发射监管机构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在批准本次发射的同时,也一并发放了第6次试飞的许可。可见不仅SpaceX对项目玩命自驱,就连国家也坐不住催催催。

各方压力之下,星舰进步不可谓不神速,但这一系统极度复杂,距离实用还有较远距离。以载人登月任务为例,在星舰实用化之前,需要验证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进步明显”和“挑战巨大”两个看似矛盾的标签,同时贴在了星舰项目上。这自然引发了下一个话题:

轰轰烈烈的星舰,我国跟不跟?

我国“跟”星舰的证据,就是长征九号火箭。这款火箭概念披露已有约10年时间,方案几经迭代,最新已经“收敛”至类似星舰的9米直径箭体、几十台发动机并联设计;此外,坊间也有配套的大直径箭体制造、单台200吨左右推力发动机等部组件研发信息流出。但截至目前,这款火箭尚无正式立项的公开消息。

为什么我国对“跟”星舰,看起来不是那么着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要分析中国航天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航天从初期的“连首发卫星都比日本晚了几个月”,已经发展到今天无论技术还是市场都稳居世界第二(而且是唯一的第二)。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我们理应关注世界前沿动向,不断挑战自我,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服务人类福祉而接续攀登。

另一方面,我国在技术和资源积累上,还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以运力20吨以上大型火箭为例,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即成熟运用,而我国直到2016年才解决有无;在航天经费上,外媒测算我国的投入大约相当于美国50%,且这还是近几年才实现的高水平。回溯十几年前乃至更早,我国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两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但又须量力而行。对于事关重大的项目,应以有明确且有价值的需求牵引立项,以投入产出比管理执行,并按时保质保量交付。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而如前文所述,星舰的发展路线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尚未完成技术和商业闭环。我国如果贸然跟随,一旦半途出现不可克服的障碍,将造成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浪费,甚至影响本可以通过稳妥路线完成的重要任务。

因此这就不难理解我国“不着急”的做法:有条件情况下启动部分预研,但对于整体系统,暂时可以多观察、多思考、多论证,不急于上马。

而对于SpaceX已经验证得非常充分的其它技术,例如以猎鹰9号为代表的中型可回收火箭,以及星链为代表的大型低轨星座,则只争朝夕、抓紧研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航天是系统工程,技术只是一方面,资源、时间、市场也是决定命运的因素。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寻求最优解,方能稳妥成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 (ID:guanchacaijing),作者:高天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