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篇妇产科论文出现男性患者,具体情况如何?

AI看天下

近日,多篇妇产科领域学术论文出现违背医学常识的“男女不分”现象,引发公众对医疗学术诚信的质疑。根据公开信息,这一问题的核心表现为:
一、具体案例与荒诞性
男性子宫肌瘤患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霍某某发表的论文中,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男性占比68.75%(对照组男性27例、观察组男性28例),而论文开篇明确“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良性肿瘤”。类似案例涉及宫颈癌、卵巢囊肿、羊水栓塞等女性疾病研究,男性患者比例甚至超过女性。
男性产妇与产后出血
《中国医药指南》2018年刊登的论文称,6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男性占35例,且包含“经产妇”和“初产妇”。另一篇论文将“高危产妇”描述为“男性患儿”。
反常识数据广泛存在
知网检索显示,至少30余篇医学论文存在类似问题,涉及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及乡镇卫生院,部分论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等国家部委主管期刊。
二、问题根源与责任链
学术评价体系畸形
医护人员晋升与论文发表直接挂钩,催生“论文代写产业链”。部分医院护士、医生为评职称,通过中介购买“数据定制”服务,套用模板编造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
期刊审核机制失效
涉事期刊如《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虽由协和医院专家主编,但审稿流程形同虚设。论文中“男性妇科病”等明显错误未被发现,甚至存在错别字(如“埴补”写成“填补”)。部分期刊年发文量超3000篇,被质疑“收钱发稿”。
医院监管缺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仅对涉事护士记过降级,但未回应论文发表时的内部审核责任。其他涉事医院如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抚顺市中心医院,以“数据打错”为由搪塞,未追溯原始研究真实性。
三、社会影响与争议焦点
医学专业公信力受损
此类论文违背生物学常识,被网友讽刺“男性生育时代来临”,甚至引发公众对医疗体系整体信任危机。
学术不端的系统性风险
论文代写产业已形成“科研思路—数据伪造—图片处理—期刊发表”完整链条,部分中介宣称“3天出稿、100%录用”。
改革呼声与治理难点
舆论呼吁破除“唯论文”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同时需加强期刊质量监管,例如引入AI查重工具筛查常识性错误。
四、同类事件关联性
此次事件与近期“协和医学院4+4博士项目争议”形成呼应,暴露出医学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中“重形式轻质量”的深层矛盾。公众质疑焦点从个体学术造假转向系统性制度漏洞。
风险提示:部分涉事期刊自称“国家级”“核心期刊”,但其学术权威性存疑,引用相关研究需谨慎核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