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电视专题片研讨会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网
4月12日,《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电视专题片研讨会在上海教育电视台举行。来自北京、上海两地的业界和学界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学生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行走课堂”走新更走心的典型经验以及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提升的创新思维。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系列电视专题片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携手各单位联合打造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于2025年3月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央视频等媒体隆重播出。
该专题片第一季节目由《忆长征》《观天下》《致少年》《回延安》《颂黄河》五个篇章构成,选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的《七律·长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黄河颂》四篇课文,通过深度的思政浸润、丰富的育人载体、多元的教学策略、创新的课堂模式,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路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办公室主任杨振峰在讲话中指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题目本身已经蕴含了很多意义。教育不仅仅只发生在校园里面,而是发生在家庭、社会的各个场景,是全体信息集中、集成以后对孩子的影响。节目积极思考,选择经典诗文,保证立德树人方向不偏斜,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节目创新探索,强调“行走的课堂”,让学生走进现场感受诗文发生的意境、环境和状态,突出具身性、强调体验性,也让孩子们乐于收听收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完全超越了会议本身,它是当今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件新鲜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上海教育电视台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教育媒体的自信自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媒体、学校通力合作、强强联合,创作出高品质的优秀节目。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节目总策划姚喜双通过网络分享了节目创作的初衷和亮点,他阐释了节目在突出思政性、赋予时代性、注重贴近性、保障经典性、凸显融入性、强化互动性、展现音声性和把握系统性等方面的思考和创新,并指出节目组脚踏实地深耕内容、精益求精匠心创作,力求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呼应。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余冠仕表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是一堂富有感染力的美育课、是一堂贴近学生的实践课,更是一堂润物无声的思政课。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表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自开播以来,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充分诠释了“中国精神”的两大内涵,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倾情展现,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在节目播出一周后应时举办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探讨和规划。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资深媒体人王志从“经典诗文的当代传播逻辑”“媒体叙事的教育价值”“跨媒介融合的创新路径”三个维度,分享了他的感受和思考。他表示,经典诗文的足迹,既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原乡,更是当代人通过媒体重新发现文化根脉的旅程。教育媒体的使命,就是让经典从课本里的铅字变为思想情感乃至生活中的共鸣,让每一位受众都在诗文的足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文汇报社副总编辑王勇认为,电视专题片大气磅礴、波澜壮阔,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思政大课。他指出,节目突破学科界限,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生物、音乐等学科串联起来,创新了课程设计。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历史,走向自然,通过探究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责任感,助力学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民教育家于漪孙女、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音从教育传承的角度,回顾了于漪老师对节目的热切期盼,并展示了于漪老师亲笔为节目题写的寄语:经典诗文静态的文字通过实地行走,灵动起来,闪发感人的光彩。学生入目入耳入心,精神获得滋养,口诵神思,兴味盎然。黄音还分享了和于漪老师一集不落共同观看《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的感受,她表示,把课堂搬到诗文的发源地,使学生在行走中对生命产生真切的体悟,思想就是一路所见,文学就是一路所见,科学就是一路所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策划人冷凇认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褪去浮华滤镜,没有刻意的包装,是当前电视荧屏中的一股“清泉”。节目大胆碰撞传统与当代,既有对文化传承危机的审视,更积极探索,使经典作品在新时代迸发出创造性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时统宇表示,节目把红色经典放在突出的位置,凸显出教育电视节目的格局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大,情怀越来越大。节目组把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历史经典的主线,也让民族文化的经史子集有了当代教育的独特呈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俞虹指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通过开放的、创新性的策划,运用融合传播的多种手段,让平面的语文课本成为可触摸、可互动、可行走的具象行动。节目播出效果动情动心,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体系。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表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不仅是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更是一场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此次上海教育电视台和区校合作,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的范例,形成了示范引领效应。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琰认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把“行走+探寻”课堂的获益师生面进一步扩大,“人人行、人人寻”,让小众课堂成为惠及所有学生的大众课堂。
上海市高桥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沈正东表示,本次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和老师。学生从诗文经典中更加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老师们也更加理解:跨学科融合教学、沉浸式教学,可以实现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上海市丰镇中学副书记、语文特级教师王莹在研讨会现场回顾了参与拍摄《忆长征》的过程。她提到执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她深切感受到了行走课程所创造的日常课堂所无法实现的、高效的“时空折叠”效应。
作为学生代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王致襄同学分享了自己参与节目拍摄的亲身经历。她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他们不仅要“为往圣继绝学”,更要“为万世开太平”,以经典为舟,在文化的汪洋上“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诗文为翼,在精神内涵的高空中“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媒体交流互动环节,来自新华社、文汇报、解放日报、“学习强国”、“第一教育”等媒体的代表围绕节目的传播推广、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