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暗夜与黎明》编剧:双雄叙事要比单线叙事更加丰富

新京报

关注

《暗夜与黎明》从1945年一场震惊沪上的爆炸案切入,中共地下党员路正阳(聂远饰)与旧警察林少白(陈哲远饰)初次交锋,各显身手。四年后,上海解放,路正阳成为上海市公安局反特战线上的一名骨干,面对严峻的反特斗争形势,路正阳大胆启用了有“上海百事通”之称的旧警察林少白。两人结为搭档,连续破获了保密局上海特别站老牌特务郑兰亭(王志文饰)一手策划的“金库大劫案”“伪造假币案”“潜伏电台案”等大案。在办案过程中,路正阳、林少白从摩擦不断到逐渐建立信任,直到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

陈哲远饰林少白。

该剧编剧翁良平此前曾经为《追风者》《问苍茫》等热门剧集操刀,日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谈及《暗夜与黎明》的创作初衷,翁良平表示,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他很希望能够创作一部作品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通过查阅资料他深切感受到,194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旧交替,旧世界被打破、新世界百废待兴。国家刚从“暗夜”中走过,迎来了“黎明”,党和政府要带领人民去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第一代人民公安对维护城市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有必要去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因此创作了《暗夜与黎明》这部作品,希望能借此展现第一代公安人身上的热血、忠诚、牺牲与奉献。”

题材:“旧警察”和“新公安”会碰撞出火花

新京报:在具体创作中,你有为《暗夜与黎明》做一些什么特别的准备工作吗?

翁良平:创作一部历史背景的作品,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详细翻阅了《上海公安志》《战上海》《上海解放(1949.5.27)/城市解放纪实丛书》《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等大量史料,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安局的组织架构、办案背景、反特斗争态势,为剧集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还要阅读《疑案探秘》《新中国剿匪反特大纪实》《国民党特务活动史》《建国初北京反间谍大案纪实》《啄木鸟》等大量书籍杂志刊登的一系列新中国特务案件,熟悉真实的办案流程、办案思路。然后是到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老弄堂、码头等地进行实地采风。在掌握吃透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提炼和创作。

新京报:反特谍战剧算是数量非常多的一个题材,从《潜伏》到如今,可以看出来谍战剧包含的元素越来越多元。在你看来,一部优秀的谍战剧需要具备一些什么元素吗?

翁良平:个人认为,可能主要是以下三方面。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相对真实、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谍战生态。《潜伏》选取了抗战胜利前,很真实地构建了国、共、日三方角力激烈的生态。《暗夜与黎明》则选取了上海刚解放,不同于一般谍战剧的“敌明我暗”,当时“敌暗我明”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次,类型化叙事,用高悬疑、强情节的方式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第三,要有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如《潜伏》中的精英特工余则成和土味小白翠平,令人耳目一新。《暗夜与黎明》则选取了“旧警察”和“新公安”这样一对特殊的工作搭档,一个鬼马灵精、一个老辣板正,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聂远饰演中共地下党员路正阳。

新京报:《暗夜与黎明》中两人身上“新旧警察”的身份,其中“新旧”之间的冲突感是你在刻画人物上会比较在意的一个部分吗?

翁良平:林少白的成长、蜕变是在与路正阳的“新”“旧”冲突中完成的。在旧社会,林少白即便对警察这份职业抱有理想也是空谈,因为旧社会的警察完全是统治阶层欺压百姓的鹰犬。林少白理想幻灭,只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而到了新社会,林少白很幸运,遇到了新公安路正阳。在亦师亦友的路正阳带领下,林少白在上海解放一年间,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新旧交替之际老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由一名“旧警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公安”。

人物:郑兰亭是一个“非典型”特务

新京报:今年以来,“楞头小青年+人生导师”,这种组合在反特谍战剧中也成为了一个比较常见的人设组合。《追风者》也是类似的一个人物架构。在你看来,这种人物关系会有什么先天优势吗?

翁良平:这样的组合具有天然的戏剧张力。年轻人与导师之间,他们的阅历、个性、处事方式甚至价值取向都有所不同,这样的组合能够很自然地碰撞出火花,有机地推动故事发展。再者,双雄叙事要比单线叙事更加丰富,双方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都会取得成长。同时,在主角中加入热血、有冲劲但是有“缺点”的年轻人,主角去光环化,能够更靠近大众,更容易让人共情。

新京报:在具体人物建构上,林少白和路正阳这一对组合,你希望呈现出来的一组人物关系以及成长是怎样的?

翁良平:林少白是一名“旧警察”,他出色的办案能力被“新公安”路正阳发掘。这种“新”与“旧”既能映照大时代,又能产生很强的戏剧张力。两人因为性格差异、办案手法不同,在一起办案一定会碰撞出火花。随着了解的加深,两人从相互看不顺眼发展成为生死可托的战友。路正阳骨子里的信仰,深深影响了林少白,林少白身上的旧警察习气逐渐褪去,他从警之初希望“做城市的铜墙铁壁”的初心再次被路正阳点燃,找到了人生方向。路正阳一直背负着很重的心结,在林少白影响下也逐渐放下了心结。最终两人都完成了人物成长。

新京报:王志文饰演的郑兰亭也是剧中非常吸引人的一个角色,他的两幅面孔也很有戏剧张力,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你希望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反派”?

翁良平:郑兰亭是一个“非典型”特务。我不希望把他塑造成单薄的、脸谱化的形象,而是希望在他身上有人物的复杂多面性。他在学校是老实懦弱的,实则谋略极深,这种反差感让人物更加饱满,具有戏剧张力。他看起来一直在被人拿捏,实则他最会拿捏人心,利用肖云的爱,对她若即若离,编造谎言骗取王力群的忠诚,利用徐巍人性贪婪的弱点进行精神PUA,他可以不停变脸,人物就会更加丰富,有特点。

王志文饰演郑兰亭。

新京报:几位主演的选择,陈哲远、聂远、王志文,在你看来,和你创作中脑海浮现的人物有多少的相似度?他们各自有为角色带来一些什么自己独特的魅力吗?

翁良平:网络上把王志文、聂远、陈哲远三人称为“老狐狸、中狐狸、小狐狸”,可见三位演员的演出不仅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更是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王志文老师的演绎非常精彩,郑兰亭这个人物很复杂,既要有生活流的表达,又要展现出诡谲阴谋家的一面,王志文老师拿捏得非常精准,上一秒是真诚儒雅的笑,下一秒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人感觉到他的阴鸷、隐忍甚至癫狂。聂远的演出很见功力,路正阳本身带着一些“刻板”,太过会不讨喜,太少则无法跟林少白形成对比,而聂远把这样一个“老干部”给演活了,虽然板正但非常温暖。陈哲远的表现则非常亮眼,林少白的鬼马精灵,既不能太过太油,又不能缺乏灵气,他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少年感。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猫“六一”,现实中就是陈哲远收养的流浪猫,这种善良的底色完全贴合林少白,对小动物的关爱也是林少白“做这个城市的铜墙铁壁”的外化之一吧。

创作: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更好引发年轻观众共情

新京报:随着反特剧的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在这部作品中,你会考虑到如何更好地吸引到年轻观众吗?

翁良平:这部剧选取了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他们的热血、迷茫、抉择,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更好地引发年轻观众共情。林少白一开始对工作是格格不入的,但他逐步成长了起来。同时在路正阳的影响下,他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和人生方向,在工作上得到了认可,属于另类“逆袭”,是非常向上的、励志的,实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蜕变,能够较好地与年轻观众形成代入感和共鸣。

新京报:在整体创作过程中,对你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哪方面?

翁良平:主要是两方面。现代人很难触碰到当时确切的历史质感,需要对史料进行大量的梳理,构建真实的时代背景,选取合适的原型事件、人物,如护厂斗争、银元之战、两白一黑之战、二六大轰炸等,都是具有代表意义,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真实事件和历史背景。其次,以谁的视角来切入,谁来带着观众去了解那段历史,在多次摸索后选取了林少白这样一个小人物,让“旧警察”来搭档“新公安”。真实的背景有了,核心的人物和主线确立了,创作才算找到了方向。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杨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