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今年上半年北京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带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新京报

关注

7月24日,北京市财政局局长韩杰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北京市202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在财政收入方面,2024年上半年,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北京市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带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81.6亿元,增长3.1%。

报告指出,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加强财政跨周期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财政综合调控作用,努力推动财政收入量增质优、支出加力提速、政策提质增效、风险安全可控,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财政支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灾后恢复重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

2024年上半年,收入方面,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北京市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带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81.6亿元,增长3.1%;税收收入占比为86.2%,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好水平。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在全市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带动下,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支出方面,积极靠前发力、加力提速,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灾后恢复重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为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有效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5.3亿元,增长9.1%,完成年度预算的56.8%,超时间进度6.8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同期最快水平。

全市政府采购合同总额近八成授予中小企业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资金政策保障,持续深化管理改革,不断增强财政调控引导,有力有效支持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如强化财政与宏观经济协同,围绕稳投资、促消费、助企纾困,提升财政政策精准性有效性。新增政府债券超千亿元,有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健康、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建设,有效拉动投资。

又比如,报告提到,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消费品以旧换新等5个领域,做好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推动产业、消费双升级。

积极落实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支持政策,授予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达403.7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合同总额近八成。落实扶持奖励政策,支持旅游、影视、会展等行业加快恢复。严格落实财政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报告还提出,今年上半年,北京强化资金政策统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优化“普惠支持+重点支持”的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方式,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选取10家国有企业,试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加力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2023年底以来,新设两批8支认缴总规模达千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以政府先投带动社会资金敢投跟投,有效撬动社会资本,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进改革先行先试,助推“合作创新”政府采购新方式在全国率先落地,通过先订购研发服务、再购买研发产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统筹部门预算、失业保险基金,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在民生保障方面,报告提出,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好普惠兜底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如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统筹部门预算、失业保险基金,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一体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体事业发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保障政策,加强通学车市级资金保障力度,保障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顺利开办,支持新建养老服务中心,促进三大文化建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及时下达防汛资金和应急管理专项转移支付,支持防汛演练、物资储备等防汛工作,统筹资金政策支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城市运行安全防线。

在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方面,报告提到,持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存量支出政策开展绩效评价,加快推进政策优化调整、提质增效。

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机关事业单位重点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政府采购、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预算管理事项决策机制,全部纳入各区各部门党组“三重一大”集体审议范围,提升资金分配科学性规范性。稳步推进财政领域非现场监管,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分类评估模型,及时发现问题提示预警,提升非现场监管质效。

将统筹各渠道资金,增强重大战略资金保障

报告还提到了下一步工作,提出要增强财政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通过税收优惠、担保贴息、政府采购等措施,服务高精尖及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经济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加强资金保障,推动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及“三大工程”等项目落地。

统筹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增发国债等各渠道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增强重大战略资金保障。强化绩效导向,推动存量政策动态调整,提升财政资金边际效益。

推进市和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区权责配置和财力格局,增强各区高质量发展能力。扩围提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市-区-街乡镇三级成本绩效分析联动,推动形成全市降本增效合力。

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确保财政安全平稳运行。

报告还提到,做好2025年预算编制,为明年工作开好局奠定基础。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强化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三保”优先原则,做好预算部门过紧日子评估工作,增强预算编制精准性、严肃性,推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