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中部崛起谱新篇|一个“群”聚势谋发展

新华社

关注
中部崛起谱新篇|一个“群”聚势谋发展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近年来,中部地区推动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21%以上。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激光设备生产线上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华工科技智能装备产业园葛店园区三期生产车间里,在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智造生产线上,十几台设备即将调试完成,准备运往国内一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

华工科技旗下子公司华工激光副总经理任拥军说,“目前这个产品供不应求,不仅在国内畅销,也卖到欧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今年订单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0%。”

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从0到1,从进口到核心部件全国产化,再到销量一路领先、进入欧洲市场,用十年走过了国外企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70%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都是由华工科技生产。

在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高性能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完全国产化。(视频截图)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科技创新。我们计划与10余家下游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国产化进程。”

“以光为名,因光而兴”。目前,中国光谷已建、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达5个,同时还建成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武汉超算中心。中国光谷科学岛项目负责人金波说,“双中心”投运以来,帮助500家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图为位于“中国光谷”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资料照片)

新材料被誉为制造业两大“底盘技术”之一,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壮大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被写入2024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材料处处长杨勇说,“河南省作为材料大省,新材料产业遍布于材料工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有色金属、超硬、钢铁、建材等方面优势明显,布局新材料产业有先发的优势。”

2月22日,在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准备车间,工作人员在检查整经机机台。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一般技术”到“核心技术”,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河南新材料企业正逐步向高端领域转型。洛玻集团洛阳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惊涛说,“当前生产的超薄基板玻璃涵盖0.55毫米至1.1毫米厚度、40余种尺寸规格。长期稳定生产的1.1毫米ITO用电子基板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超硬新材料、铝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合金材料……去年以来,河南培育壮大9条新材料产业链,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材料创新高地和先进材料生产基地。杨勇说,“以‘新’提‘质’,以‘质’促‘新’,在链群建设带动下,河南正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河南新材料产业也正在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图为河南省中联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浮法玻璃智能化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江西赣州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同类资源的80%以上。近年来,赣州稀土产业聚优成势,涌现出中国稀土集团、金力永磁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达千亿元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华云说,“这个产品主要是采用晶界渗透技术生产出来的高性能永磁体,重稀土的添加量可以降低60%以上,同时性能可以提升20%,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目前广泛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图为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生产的高性能永磁体。(视频截图)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赣州吸引了多家科研平台落地生根,助力当地企业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引领稀土产业不断向高端领域发展。江西赣州高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谢海说,“我们积极推动稀土产业向永磁电机等中后端延伸发展,打造了千亩电机产业园,建设了稀土新材料、钨深加工产业园和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园三个主题产业园,配套建设了化工集中区、电镀集控区两个功能区,出台了永磁电机产业招商黄金十条。接下来,我们将走好创新之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搭建科研平台、优化服务等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

图为江西赣州高新区。近年来,赣州稀土产业聚优成势,涌现出中国稀土集团、金力永磁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达千亿元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视频截图)

构建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中部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与中国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加紧提速。

新时代“中部崛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杨琳、郭杰文

报道员:丁翔宇、陈曦

编辑:吴炜玲、董琳娜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责任编辑:王树淼 SN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