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北京市支持124项概念验证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新京报

关注

在成果转化链条中,概念验证是以提升早期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降低市场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目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自2020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累计支持124项概念验证项目,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科技成果,实施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概念验证活动,提升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行业竞争力和商业可行性。

公司自主研发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

北京是卓科技有限公司(是卓公司)是专注从事基于极弱光检测技术的仪器研发、生产及运营的企业,2022年承担了概念验证项目“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验证”。

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除了氧气、氮气,还飘浮着很多细小的颗粒物,有些小到肉眼根本看不见。这些颗粒物有的来自自然界,比如花粉、灰尘;有的来自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有些颗粒物对人类的健康有害,比如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所以,监测空气中颗粒物的大小和数量非常重要。

“把空气想象成一条河流,颗粒物就是河里漂浮的小球。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就像一个筛子,不但能把不同大小的小球区分开来,还能数清楚每个大小的小球有多少个。”是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景秀说。

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监测空气质量,尤其是PM1、PM2.5和PM10等细颗粒物的浓度;在工业卫生领域,可以进行洁净车间检测,保证生产和工人健康避免职业病;在科研应用方面,可以研究气溶胶、雾霾等复杂现象,帮助科学家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医疗应用,可以用于药物气雾剂粒径测量,优化药物吸入效果。

四五年前,张景秀得知,北京计量院曾从国外购买过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仪器售价高达70万元-80万元,且运维成本也比较高,校准或任何一点小维修动辄十万八万的。北京计量院一直想把“空气动力学方法”写入相关标准中,因为这种方法是国际公认最精准的测量方法,但是不能写,因为没有国产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

张景秀和技术人员阅读了大量中外文献,结合自身的技术,决定攻关“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自主研发任务。“当时正好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概念验证项目的征集活动,与我们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研发项目特别匹配,所以我们就申请了项目。”

得到引导资金等支持,加速产品研制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实施概念验证活动。

当年8月发布的《关于征集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任务的通知》提出,拟验证的科技成果对北京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成果通过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概念验证活动,可转化但尚未转化为适合大规模生产需要的关键技术或商业化产品。申报者需明确任务目标、考核指标、交付成果、实施周期、转化落地意向等内容。

是卓公司申请概念验证项目通过后,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可以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加快了产品研制速度进度。高端精密仪器的研制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般资本很少投资长研发周期的精密仪器研制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得到政府的支持,不仅可以解决我们部分资金的投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还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他说,项目还使公司实现了间接受益,获得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项目帮助公司获得昌聚领军人才的奖励、并在昌平经信局获得了房租补贴及氢能相关的支持。拿到引导资金后,项目需要按时完成一些节点工作,对项目的提前完成起到了督促作用。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目前,是卓公司已经成功研制了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并进行了初步的小批量试制,目前正准备20套中等批量的试制。“我们采用高速ADC+FPGA进行信号采集,将数据解算算法实现在FPGA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灵敏度以探测到更小的颗粒物,还可以达到抗混叠的效果,就是对重叠在一起的颗粒物也能很好地区辨,使得仪器可以测量更高的浓度,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张景秀说,国外的设备测量范围是0.5微米-20微米,其公司生产的设备目前的测量范围是0.3微米-100微米,且可以测量更高浓度的含颗粒物的气溶胶。

去年支持38项高水平科技成果找到概念验证团队

当前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距离市场应用远、甄别市场价值难度大、验证阶段资金支持不足等瓶颈问题。

对此,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聚焦原始创新“最初一公里”,走出北京概念验证服务新路径,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阶段,面向北京“十四五”期间着力发展的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高精尖”产业,择优遴选出优质科技成果,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有能力的创新主体承接成果转化。

2023年度“科技成果概念验证项目”方向,支持38项高水平科技成果找到合意的概念验证团队,涵盖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高精尖领域。其中来自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一流高校的项目22项,占比57.9%;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等院所项目11项,占比28.9%。

未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面向北京“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遴选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的有价值、可转化、能落地的优质早期成果,支持成果所有方与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接,配置财政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等概念验证活动,降低转化风险,加快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和商品,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