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 房山非遗|发现烙痕的色彩

北京日报
房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3000年前,自西周燕国在这里设立都城以来,再到上古汉之良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了繁荣的文明,也诞生了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的非遗不仅蕴含着非凡的技艺和智慧,也承载着一方水土、一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古老的非遗只有活在当下,融入时代的烟火气中,才能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葫芦烙画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

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

在传承人周振山的家族中,爷爷周天德从小跟随其伯父周喜亮学习烙画,独特的工艺——香式烙画。后来爷爷将手艺传给了周振山的父亲周宝,周宝继续传承,将葫芦烙画技法教授于周振山。周振山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将葫芦烙画带进校园,打造葫芦烙画精品,传承民族文化。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