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颐和园景福阁,修缮竣工!

北京日报

关注

10月30日,历时12个月,以多项专业技术为基础,多学科研究为辅助,以保护展示与传承利用为目标的整体性保护修缮,颐和园万寿山东部的构图中心景福阁正式修缮竣工!

景福阁位于万寿山东部山脊。是万寿山东部的构景中心。自景福阁向南和德和园大戏楼、东堤文昌阁,恰好处在一条线上,形成了颐和园东部建筑的一条主要轴线。

在秋季暖阳中,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建文物如同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既有皇家建筑特有庄严壮美也有时光打磨过后的温润和婉。走进景福阁景区,修缮后的朱红色檐柱在阳光的映衬下愈发靓丽,斑驳的汉白玉石台阶等石构件则透露出岁月的印记。一新一旧之间也映衬出了本次修缮的匠心所在——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修缮的目的是让古建文物“益寿延年”而非“返老还童”。

颐和园管理处古建工程科科长荣华介绍说:“我们坚持谋长远之道、下绣花功夫,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管好、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

坚持“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理念

本次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坚持“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理念。修缮涉及景福阁大殿及四周院落地面、宇墙,从内到外包含了非常全面的修缮工作。

但在修缮过程中,力求对文物建筑的最少扰动。瓦面清除裹垄后,对不同规格瓦件进行梳理编号、统计分析,明确勾头、滴水保留使用规格、数量、做法以及新旧瓦衔接关系和做法要求。

通过整体的修缮,排除建筑现有险情,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

实施古建筑健康全过程管理

加强文化遗产监测和研究性、预防性保护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共识。2017年,颐和园的“遗产监测中心”对景福阁进行了专项检测,检测中发现建筑存在柱顶石不均匀沉降、木材糟朽、节点拔榫、筒瓦拔节、室内有多处水渍等病害,并提出对建筑残损点进行保养维修并进一步观察的保护建议。随后监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对景福阁进行了每年不少于四次的人工巡查监测,跟踪记录病害变化的发展情况。

此次修缮工程开始后,结合科研工作监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景福阁定期进行柱顶石上表面标高、柱垂直度、梁枋挠度等关键指标的持续监测。

通过专项检测、巡查监测、关键指标持续监测等一系列工作,颐和园为景福阁古建筑健康建立全过程管理。

大学生参与体验传统工艺

修缮竣工首日,颐和园在景福阁修缮现场组织了游客体验专场,两名文物修缮师分别对古建筑传统工艺中的内檐装饰烫蜡工艺与室内裱糊进行讲解与展示。

老师傅们还揭秘了传统防腐工艺——花椒,用于纸张的防腐与防虫。考古发现,中国从汉代就开始使用花椒作为防腐剂。

国际关系学院的大三学生刘茁对于亲身体验传统技艺感到非常开心:“无论是‘合纸’还是‘烫蜡’工艺,我都觉着非常神奇。以前来参观古建筑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些知识。今天体验完工艺项目之后,我更加期待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开放日活动,更多地去感受颐和园的古建工艺之美。”

景福阁修缮竣工标志着颐和园红色游览片区的迭代升级。下一步,颐和园将围绕景福阁的特色红色文化进行活化利用,推出一个有颜、有料、有温度的景福阁红色文化体验区。

景福阁

景福阁位于万寿山东部山脊,其名出自《诗·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景福即大福,洪福齐天。”“景福”二字体现了“福”的意向。景福阁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为“昙花阁”,平面作六角形,象征昙花的花瓣,两层楼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1891)年,景福阁开工复建,至光绪十九(1893)年景福阁竣工。

复建在昙花阁遗址上改建“十”字形大殿的景福阁,阁坐北朝南,建于平台上。景福阁保留了原来“阁”的类名,建筑仅有一层。重修后的景福阁井字天花、绘苏式彩画,前檐报厦为敞厅,次、稍间支摘窗为步步锦,汉白玉石台基,院落四周围墙上砖雕万字不到头花纹,室内装修栏杆罩、落地罩等。甚至家具陈设,创造、烘托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皇家文化气氛。“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建筑布局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

景福阁因其距慈禧寝宫乐寿堂较近,慈禧常在景福阁观雨赏月,并接见外国使节,有时也在这里宴请外国公使的眷属。史料记载慈禧每年七月初七在景福阁祭牛郎织女,八月中秋在景福阁赏月,九月重阳节在景福阁登高。

景福阁还曾于1949年1月,见证了古都回到人民手中的历史时刻。当年人民解放军代表与傅作义代表在景福阁开会时使用的谈判桌作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在“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进行展出,以文物为载体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海淀的文物古建正在传统技艺与科技赋能中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记者:景天

图片:杨景同

编辑:陈乃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