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探寻文字的“前世今生”——“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亮相颐和园

北京日报

关注

难得一见的国宝重器,中国书法的前世今生,90余件(组)文物展品……近日,“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展览以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发展传承为主线,突出展现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的中国书法,如何伴随汉字的产生而演变。展览将持续至8月13日。

汲汉字文化之粹扬创新时代风帆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渊源流变”,展示了从早期刻画符号到汉字体系的形成以及古文字的演进过程,展现甲骨文、金文和篆书中记载的先民的历史记忆和生活体验。第二部分“书臻妙境”,展示汉魏之后代表不同时期书体和书法流派的文物,表现帖学、碑学及篆、隶、楷、行、草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尤其是颜真卿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各书法风格流变。第三部分“载书传道”,展示与书写工具、书写介质及印刷技术变革相关的文物,展现汉字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汉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文明中蕴含的永恒智慧,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伴随着时代更迭,汉字的字形与结构、书写载体与工具虽有嬗变,但根和魂却从未改变,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质和审美意趣始终一脉相承,并以特有的生命力联结古今、传承不辍,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展览不仅详细讲述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是通过精品文物的佐证,将字体流变、书法书风演变、书写工具革新、汉字传播发展等重要文化知识进行了阐述和展现。除了精品文物的呈现,配合展览举办的汉字文化研讨会及展览现场互动体验环节。

近年来,颐和园坚持以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为根本,深入挖掘文物以及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不断健全保护体系,探索创新开发、利用活化的模式。“此次我们引入‘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作为颐和园本年度的一项重要引入展览,旨在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场文字历史与文化交融的精彩盛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让我们的汉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颐和园副园长杜娟介绍。

颜真卿真迹亮相让游客大饱眼福

国家一级文物唐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唐张旭书严仁墓志、西周直口附耳三足铜盘、唐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此次展览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90余件(组)文物展品,更有难得一见的国宝重器。

唐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是2020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考古发掘唐代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时出土。墓志27行,满行28字,共刻有楷书729字。墓志第二行下方清晰可见“长安县尉颜真卿书”。罗婉顺卒于天宝五载(746)四月,据颜真卿年表记载,该年颜真卿38岁,授通直郎,陟长安县尉,与墓志中颜真卿衔“长安县尉”相合。该墓志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也是该文物出土以来首次出省展出。从墓志中可以看出他早期书法笔画瘦硬,方正俊秀,气骨峻峭,对研究颜真卿早期楷书作品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新的范本。此墓志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张旭书严仁墓志1992年1月出土于偃师市磷肥厂扩建工地,共计430字。张旭以草书称著于世,而此墓志书丹运笔雄健,结体宽绰,端庄平稳,是张旭难得一见的楷书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直口附耳三足铜盘,盛水器,山西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直口微敞,折沿略翘,方唇,弧腹斜收,圜底近平,三圆柱足,足部下端外张大,底平整。内底铸铭九行九十字,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高31厘米,宽15.8厘米,凡7开,为宋拓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程瑶田、吴荣光、潘仕成、梁启超等递藏。梁启超、潘仕成题签,程瑶田、翁方纲、梁启超、郑孝胥等题跋。钤“程氏瑶田”“吴氏荷屋平生真赏”“海山仙馆主人”“饮冰室”“庞芝阁金石文字记”等印,为国家一级文物。(记者 高玉超 文/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