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成果发布,提出大思政课衔接模式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如何衔接?在工作推进中形成了怎样的成果?4月22日,第三届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举行,此次论坛以“创新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为主题。会上,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共同体三年来建设研究成果《衔接》一书正式出版发布,该书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平台的有效探索,提出了大思政课校内外一体的衔接模式。
论坛上,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高伟表示,此次开展高峰论坛旨在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贯通,引领思政课实效全面提升,推动大思政格局不断完善。高伟介绍,东城区围绕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任务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着力打造中小学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高峰论坛和教育同仁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并取得成果。
此次高峰论坛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表示,无论是大学思政课,还是中小学思政课,无论是狭义上所指的专门思政课,还是广义上的课程思政等,目的都是育人。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要明确地论述“人”是思政课一体化要解决的根本。
冯洪荣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还需要加强,一体化的整体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推进一体化建设要从大中小一体化的角度来总体设计、整体构建和整体实施。“在国家层面的设计中,当前对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已经比较清晰,当下一体化工作机制、科学实践研究,特别是一体化的评价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冯洪荣希望今后共同体在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思政课评价中有所平衡。
记者了解到,此次论坛面向全国征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推进中理论、机制、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与实践案例,并精心录制75节大思政课程,通过线上平台向社会进行交流展示。据介绍,展示课程涵盖了大中小学各学段和中小学10多个学科,为大思政课课程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
论坛举办当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等4所京内外中小学代表基础教育学段作论坛主旨报告,介绍各自在共同体平台上大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发展反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等京内外多名思政课专家全方位、多角度地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分论坛上,40余位大中小学书记、校长、大学马克思学院专家等就“一体化理论体系研究”“一体化实践机制研究”“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课程案例创新”“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机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其中,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丁义浩认为,必须及时掌握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的发展动态,由学科专家、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及从业教师共同研究,统一教材编写风格,统一教材语言体系。“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进阶”,丁义浩表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决摒弃自大学至小学的逆向推演,排除自初中至大学的跨越性架构,要保证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序设计、分层体现、紧密相连和相互包含。
据悉,当日的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同步开展,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京内外百余所大中小学院校专家和教师代表现场参会。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