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20余件大匠大作恭王府讲古!梁思成林徽因是幕后功臣

北京日报客户端

关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冕 武亦彬

用一面镜子将西安门整体“复建”;故宫角楼剖开“内心”,展出转角斗拱模型;还有80多年前,俄罗斯画家绘制的北京古迹风貌……3月20日,“大匠之手泽 年代之磋磨——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开幕,古建模型、建筑油画和彩画、测绘图纸和老照片,细说中国古建之美。恭王府综合发展部主任孙冬宁说,展出的20余件模型文物价值颇高,制作于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珍贵院藏,模型的测绘数据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完成。

嘉乐堂三间屋,一屋一主题。“大匠之心”展区的故事惊心动魄,南禅寺大殿、赵州桥、独乐寺观音阁、慈云阁……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古建学者用笔和尺赶在硝烟前“抢”出它们的测绘数据。上世纪50年代,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了模型室,请路鉴堂、刘敏、郭旺等著名模型制作匠师用锯和锤,将数据转换成精准的模型,选材均是旧金丝楠木。展厅里还专门辟出一角,展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2014年,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创承人传承匠心。

“映照之韵”展区,“西安门”与“智化寺”成了对门。设计师巧妙地利用镜子,营造出一派明清北京古韵。墙上挂着的油画也是文物——1941年至1944年,在朱启钤的建议下,俄罗斯画家毕古列维奇运用油画和彩色粉笔画技法,绘制了60幅北京市区及郊区古建筑的写生。通过一幅幅画作,观众可以望一眼曾经的景山富览亭、紫禁城端门,还有北海的白塔。

“结构之趣”展区,梁架和斗栱成了主角。佛光寺大殿梁架模型、故宫转角斗栱模型、善化寺大型宝典转角斗拱模型等,呈现出中国建筑结构的无限妙趣。

展厅里没有复杂的光影设计,一座古建模型搭配一个颇具科普味道的说明牌,将古建历史、模型细节和修缮技艺娓娓道来。“这些模型不仅是著名古建筑的记录和见证,也体现了匠师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理解和表达。”孙冬宁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呕心沥血破译古建筑巨著《营造法式》,他们行遍城垣与青山,对隐匿在人间的珍贵古建筑遗存进行现场考察与测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先后在1937年和1947年对恭王府进行过测绘。当时留下的实地测绘画图及室内外照片,成为了王府开展古建修缮和室内复原工作最直观、最准确、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如今,在恭王府中展出这些传统建筑模型,别有韵味。

展览持续至6月25日。展览期间,恭王府将通过情境化戏剧表演,非遗展演、多媒体影像、场景复原等丰富的展示手段,讲述匠人匠心。同时,“大匠之手泽年代之磋磨——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学术研讨会”将举办,传统古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精英、相关企业代表、非遗传承人等针对当今现存古建筑的研究、现状、传承等议题开展深入探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