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剑桥哈佛等成立“起源联盟”探寻地外生命 中国科学家这样说

一财网

关注

中国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揭示宇宙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空间尺度探测引力波,探测太阳对地球和太阳系的影响,研究太空特殊环境对人和生物的影响。

在近期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全球的四所顶尖高校的科学家宣布成立一个“起源联盟”(Origins Federation),他们希望联手调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尤其是寻找发生在宇宙其他地方的类似生命形成的过程。

中国科学家也在设计地外生命探索计划。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了中国空间科学未来的发展规划。

探寻地外生命的长期项目

发起“起源联盟”的四所学校分别是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该倡议的负责人迪迪埃·奎洛兹 (Didier Queloz) 教授表示,他相信生命植根于宇宙的物理定律。奎洛兹因上世纪90年代共同发现了首颗系外行星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起源联盟”的创始科学家们称,这项长期研究将对地外生命进行探索,无论是简单的微生物还是先进的文明,该计划将通过火星和木卫的星际任务以及詹姆斯韦伯天文望远镜得到加强。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5000多颗系外行星,一些新行星的发现是巨大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他们相信,在银河系的数十亿颗行星中,一定存在类似地球这样可孕育生命的行星。

对于地外生命的探索,中国科学家也开始了自己的设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3月8日晚间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寻找“地球2.0版本”并不容易,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地外生命的探索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太阳系内,也就是除了地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太阳系天体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微生物和生命的痕迹;另一种是太阳系之外,开普勒望远镜已经找到了5000多颗行星,我们需要通过观测研究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表征生命迹象的大气或物质。”王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科学家已经在金星大气里面发现了生命的线索。王赤表示,天问三号在火星采样返回后,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火星上是否可能存在表征生命的微生物样本。他还称,目前被认为太阳系内最有可能存在过生命的行星包括木卫2、土卫2、土卫6等。“有可能在冰巨星的卫星内部海洋中,也许会适应极端条件下的生命迹象,航天器可以直接到达这些地方开展探测。”王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系外行星的生命探索难度更大,由于系外行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将需要拥有更强的观测能力。“我们需要观察行星上是不是存在大气,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哪些物质可以表证生命存在还需要深入研究。”王赤说道,“詹姆斯韦伯已经看到了系外行星有大气层中有二氧化碳的存在,但是这离生命的发现证据还很远。”

科学家们还表示,生命的探测不太可能来自单一数据,通常需要通过一组数据来互相验证,因此全球在空间科数据方面的共享也尤为重要。

推动空间科学国际合作

探索地外生命只是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聚焦的主要方向之一。王赤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其他中国关注的空间科学的根本问题还包括:揭示宇宙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空间尺度探测引力波,探测太阳对地球和太阳系的影响,以及研究太空特殊环境对人和生物的影响。

去年,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日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王赤透露,预计在今年5月,“夸父一号”可以完成在轨测试;在今年年末,我国还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爆发、超新星的爆发活动等。

“我国在空间技术以及应用方面还是走在前面的,但空间科学是短板,需要补齐。”王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空间科学是发展空间技术的驱动力,同时是空间应用的先导和基础。”

他认为,空间科学对重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可能催生新一轮科学革命,是基础研究的战略制高点,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领域之一。

他坦言,我国目前空间科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到2027年,进入到全球空间科学的第一方阵之列;到2035年,进入到空间科学的前列,比肩欧空局;到2045年,成为空间科学的强国,比肩美国。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赤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一份《加速构建空间科学国际合作新发展格局》的建议,他特别强调,中国一定要发起和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参与国际性的合作项目,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大科学项目不仅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且还将在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有效维护我国科技安全等方面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认为,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迫切需要从空间科学领域突破,加速构建空间科学国际合作的新发展格局。“空间科学领域需要的投资规模都很巨大。”王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个国家很难承担起所有的资源,需要相互配合,比如对深空的探测,如月球、火星探测计划等方面,需要更多国际合作。”

王赤举例称,例如月球科研站就是我国探月任务的一个长期持续的科研活动,目前正在积极地推进;基于我国的“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由我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也在推进中;此外,中国空间站在发射成功后也将承担更多高能物理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

他呼吁,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扩大“朋友圈”,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欧空局等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畅通合作渠道,优化合作环境,更便捷地方便经费、设备、人员交流沟通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