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千年琉璃窑火重燃,门头沟区老窑厂变身琉璃文化产业园
永定河西岸,坐落着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内至今已有760年历史的皇家琉璃官窑厂所生产的琉璃,装点了古都的色彩。这里曾熄灭十载的千年窑火,在2月24日上午再次熊熊燃烧,由北京市琉璃制品厂老窑厂改造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首次对外亮相,讲述这片土地与琉璃的故事。
园区鸟瞰
01
琉璃的故事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坐落于永定河左岸,距北京城区中心仅二十几公里,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村子坐西朝东,背靠燕山余脉九龙山,东临北京第一大河永定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西口即是西山古道的入山口。
门头沟一带都知道早年间有个“琉璃赵家”。《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三期发表了刘敦桢的《琉璃窑轶闻》,文中写道:
“ 现存琉璃窑最古者,当推北平赵氏为最,即俗呼官窑或西窑,元时自山西迁来,初建窑宣武门外海王村,嗣扩增于西山门头沟琉璃渠村,充厂商,承造元、明、清三代宫殿、陵寝、坛庙各色琉璃作,垂七百年于兹。”
赵氏自元代起在琉璃渠村烧制琉璃,参与了数不清的皇家工程,而琉璃渠开始大规模烧制琉璃的历史还要更早。1983年7月,在琉璃渠村北约1.5公里的龙泉务村辽代瓷窑遗址中出土了四件琉璃制品,其中包括辽三彩琉璃坐式菩萨像二尊、跏趺坐式佛像一尊和高托莲花瓣佛座,无论是塑制水平还是艺术水准都堪称上乘。与这些琉璃制品同时出土的“寿昌五年”(1099年)戳记琉璃残片证实,早在一千年前的辽代,京西龙泉务、琉璃渠一带就已经开始生产极为精美的琉璃制品。
烧窑场景还原
琉璃工艺原本出自西域。一般认为,汉代时期已经明确出现了建筑琉璃的生产与使用。西汉时琉璃多以透明琉璃料件为主,作为室内装饰而非建筑构件使用。随着与西域交往日益加强,大月氏商人带来了西域先进的琉璃瓦烧制技术,大约到了北魏时期,琉璃瓦已经开始用于皇家建筑。
唐代时,北京西山一带各族杂居,不仅有原居东北地区和北亚的契丹、奚人、新罗等族“归义”,也有不少来自西域和中亚的人民居住。这种文明高度交流融合的态势,一直保持到了辽金元时期。与以往将宋视为“文明”、辽金视为“野蛮”的印象不同,辽代的北京地区横跨“华夷”两种文明,沟通农耕与草原两片土地,从辽金到明清,琉璃烧制始终集中在太行山一线,尤其以京西和山西的工匠为冠。
时间来到2013年。因门头沟地区琉璃工匠世代沿用的传统烧煤烧柴方式不符合环保规定,琉璃厂被关停。一些工厂曾考虑外迁,但门头沟琉璃烧制的要诀不仅在于传统技艺,更离不开当地的坩土。早在千年前,人们就发现京西龙泉务、琉璃渠一带出产的坩子土含铁量少,烧制琉璃成胚后色泽月白,不会影响釉色呈现,其他地区的坩子土难以与之媲美。
02
从老旧厂房到创意园区
城市的发展带来陌生的改变,琉璃渠选择迎头赶上。为了让“千年窑火重燃”,在多方力量的合作下,2019年底,在琉璃渠老窑厂厂址,一座全新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完成规划并开工建设。团队对老窑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将老窑厂打造成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
改造升级后园区内伫立的“骑凤仙人”
园区面积共计3万多平方米,除新建一处1200㎡的厂房外,其余建筑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和修复,优化10余座保留建筑,并恢复少量窑口烧制工艺展示,以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主要包括琉璃文化体验馆、西山古道文化驿站、琉璃博物馆等,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形成工业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观。
在前期项目研究阶段,团队就结合城市更新相关政策要求,提出以“琉璃重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将园区定位为“打造集琉璃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推广、琉璃体验式旅游、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中国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空间规划上设置了琉璃产业区、琉璃研究体验区、文创办公区和琉璃特色民宿区,打造故宫博物院琉璃生产基地、琉璃文化研究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传承活动基地。
生产展示用房内部
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内的故宫博物院琉璃生产基地,坐落在一处新建厂房当中。这座面积约1200㎡的建筑,完美融合了传统与工业风格,是园区建筑的点睛之笔。在这里,将重启故宫等皇家建筑琉璃产品的生产,保证故宫等在京皇家建筑所需高端琉璃产品的使用需求,参观者也可以通过厂房预设的通道,近距离体验琉璃生产的全过程。
除此之外,园区也为长远发展做足了打算,为园区孵化器预留了空间。园区中部位置的现状厂房被改造为免费的商务会议休闲空间“隅翼空间”,以促进园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现状广场空间则在景观提升后,为园区办公人员提供交流展示的空间。
隅翼空间外部
倚墙而建的琉璃影壁寄托着琉璃制品厂的共同记忆
03
窑火重燃
2023年2月24日,曾熄灭十载的窑火再次熊熊燃烧,改造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首次对外亮相。
上午10时许,现场施釉后的琉璃脊兽由工作人员送到了复建的一口釉烧窑内,随后,琉璃烧制工艺吻作、窑作和釉作共六位非遗传承人传递火种,他们手持火种灯进行接力,最后传到了两位小朋友的手中。窑作工匠从火种灯引火种,点燃了火把,将星星之火送入古窑,重燃窑火。
园区内保留的拱券式倒焰窑
窑火的再次燃烧,也意味着那些曾因窑火熄灭而离开的手艺人,可以回到琉璃渠重操旧业,延续古法。园区请回了掌握官式琉璃烧制技艺吻作、釉作、窑作师傅及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采用老师傅带新徒弟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体验琉璃烧制技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技艺。
除了技艺的传承,园区也为琉璃爱好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观赏学习资料。园区内保留了多个传统的拱券式倒焰窑,窑砖上已烙下厚厚的黑色痕迹和斑驳发亮的堆积釉,这是700余年烧制留下的印记。窑内一坯一坯瓦件成排码放,还原了烧窑前古法装窑的流程。琉璃展厅内还展出了众多瓦件印章、历史图片等,用琉璃瓦摆出的故宫三大殿屋脊造型悬挂半空。
琉璃博物馆内部
保留原址并改造的隧道窑厂房
除传统古窑外,园区保留了一口釉烧隧道窑,地面铺设轨道运送窑车也一并保留,同时还增设了灯光等艺术展陈装饰。未来,这里将连通另外两个空间整体被打造成为隧道窑艺术空间,通过特色餐饮、网红书店、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园区注入新鲜活力。园区内的琉璃文化特色民宿也将开张,可为游客提供近20间客房。
按照计划,园区还将联合故宫、市文物局不定期举办琉璃历史文化展览、琉璃工艺品展、琉璃文创展、琉璃技艺非遗文化青少年教育活动等,面向大中小学生和国内外旅游团队大力开展琉璃文化研学教育和沉浸制作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琉璃传统文化的魅力。
内容及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故宫博物院、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副刊、北京规划自然资源、门头沟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