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花市灯如昼——张灯结彩的元宵节

北京日报

关注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或灯节,这夜则被称为“元夜”“元夕”。

顾名思义,正月十五上元节最被人熟知的传统便是吃元宵、观花灯。

在传统节日里,它算是极受重视的一个。早年京城实行宵禁,就是禁止夜里行人走路,只有元宵节放灯的时候,才开放宵禁三五天。因此,相比其他节日,元宵节更像是一种狂欢——张灯结彩、君民同乐。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宵灯会景象

灯市与“灯市口”

元宵节又称“灯节”,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上街看灯。在北京,这项风俗非常古老,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蓟城看火树”的诗句,可见打唐朝那会儿,正月十五看火灯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按旧俗,每到灯节期间,家家户户便悬灯结彩以示庆贺。虽是各家张灯,但也有最为集中的场所,称为“灯市”。

北京灯市历史久远,最盛即在明代。

明初的时候,京城灯市设在五凤楼前,也就是午门前。到了灯节这几日,百姓来此赏灯游玩,人来人往中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而且也有损皇家威仪。因此后来又将灯市迁离午门,改为紫禁城东华门外,也就是灯市口地区,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灯市口大街、灯市口西街、灯市口北巷、同福夹道一带,灯市口大街之名也是因这里设置灯市而起。

明代灯市口属明照坊,称灯市,亦称灯市大街。从明代至清初,灯市口大街都是京城极为繁华的地方。每年上元节,灯市开市时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分外热闹。

到了清代,内城禁止举办活动,外城的灯会从时间到规模上,都略逊色于明代。灯市一般分布在比较繁华发达的地方,除了之前提到的灯市口地区,历朝历代还有几处比较著名的灯市。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

《燕京岁时记》则记载:“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兵部灯于光绪九年经阎文介禁止。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

又有《旧京琐记》载:“正月之灯向集于前门内之六部,曰六部灯,以工部为最。有冰灯,镂冰为之,飞走百态,穷极工巧……庚子乱后遂废。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坊头条。”

六卷抄本《宛平县志》载:“贸易日,灯市旧在东华门外灯市街,今散置正阳门外花儿市(今花市)、菜市、琉璃厂店诸处,唯猪市口(今珠市口)南为盛。”

每到灯节,这些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早早地就装扮了起来。

游灯市 观花灯

正月十五观花灯的传统由来已久。

“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灯之名不一,价有至千金者,是时四方商贾辐辏,技艺毕陈,珠石奇巧,罗绮毕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毕至。观者冠盖相属,男妇交错。”

《宛署杂记》中记载的游灯市的盛况可以反映出,明代的北京,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这一时期灯、市交融。灯为市聚人气,市为看灯人提供百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明代《上元灯彩图》中热闹的元宵灯会景象

到了明崇祯年间,灯、市分开。早晨到晚上为市;晚上到凌晨为灯。市,专卖百货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从吃的到用的无所不包;灯,则专门欣赏各类花灯。《帝京景物略》记载:

“灯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灯也。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称九市开场,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也。”

白天逛市,晚上看灯,集市两侧的楼房雕染画栋,皇亲国戚租赁下来,铺设地毯,挂上门帘,摆上酒宴,昼夜观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到了清朝晚期,北京的灯市变得更为热闹。《燕京岁时记》对正月十五逛灯市有段形象的描述:

“车马喧陶,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卖食物,千鲜具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又有卖金鱼者,以玻璃瓶盛之,转侧其影,大小俄忽,实为他处所无也。”

车马喧闹,填塞道路。夜已将近,赏灯的人们仍然流连忘返。

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我们看各朝历史,每逢元宵,都是热闹非凡,人们在这一晚都是尽情狂欢,所以也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其实是新年后第一次大型的游艺盛会,有看的,有玩的,通宵达旦,不亦乐乎。无论是张灯结彩的热闹,还是彻夜不眠的狂欢,无数个理由都足以让这一天成为老北京人玩乐的重要日子。

本文根据《老北京传统节日文化》、《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北京档案》杂志、北京日报副刊综合整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