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故事丨千年古刹天宁寺
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寺院坐北朝南,部分建筑为清代重建,立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的碑记,山门正中是石拱形券门,上题“敕建天宁寺”的金字匾额,进入其中便是主殿所在。主殿称接引佛殿,其后矗立着世人熟知的天宁寺塔。
顺应天意 建寺佑民
天宁寺始建于何时,人们对此颇有争议。唐代《续高僧传》记载:“魏孝文帝所造也。”明代《顺天府志》则记载:“始建于唐,殿宇碑刻皆毁于火,元朝至元七年建三门,而梵宇未能完集。”这样算来,若是北魏时期所造,已历经1500多年风雨;若始建于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孝文帝时,天宁寺初名光林寺,隋代改称弘业寺,唐代开元年间称天王寺。之所以称天王寺,是因为寺中供奉的是佛教的北方多闻天王。多闻天王,梵名Vaisravana,也称毗舍罗门、毗沙门等,是佛教的四大天王和十二天之一。在印度神话中,多闻天王是北方的守护神,住在须弥山第四层的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神众坚守北方各洲。由于他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名多闻,被视为战争之神而备受尊崇,又因能赐予福德,亦被奉为财富之神。
唐代不空和尚所译《毗沙门仪轨》载:唐天宝元年(742),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请求唐军救援。但因路途遥远,短时间内救兵难以抵达。唐玄宗李隆基情急之下,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领神兵救援。刹那间,神兵降临安西,身披黄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摇。毗沙门天王的金鼠,更是咬断了敌人的弓弦。番兵大败,望风而逃。唐兵得胜,李隆基大悦。这段记载无疑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李隆基以此标榜自己得到天王相助,敕令各州县城北门供奉毗沙门天王,寺院中也多设天王堂。
到了辽代,寺院仍沿用天王寺之名。辽宋时期,战乱不断,萧太后主战,她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天下苍生饱受战乱之苦,力劝母亲停止攻伐中原。萧太后不为所动,持续征战。女儿无奈,便来到天王寺出家。太后得知,下令大兴土木,扩建天王寺,命其女为住持。正是有了这些典故传说,才有了这句老北京俗语:“天宁寺里拜一拜,平安是福传三代。”
元、明时期,天王崇拜渐渐没落,寺院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称天宁寺,寓意顺应天意、安宁太平。万历年间再次大修,万历皇帝生母慈圣宣文李太后曾亲临天宁寺礼佛,天宁寺的香火达到鼎盛。
修建宝塔 安放舍利
辽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天祚(zuò)帝下旨,令皇叔耶律淳在天王寺建舍利塔。当时,天王寺在辽南京城内的西北部。选择在此建塔,也有祈祷多闻天王护佑南京城之意。
相传寺内宝塔是释迦牟尼舍利塔。塔源于古印度,梵语读作“stupa”,汉音译为“窣堵坡”“浮屠”等,意为坟冢、圆丘,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或经卷的一种佛教建筑。东汉时期,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字苑》里,写作“墖”。“土”代表了土木建筑,又有土冢之意;去掉提土旁,右边极像一座顶部尖尖的佛塔。如此巧妙的造字艺术,彰显了中华先人在文字创造上的智慧。
寺中建塔的原因也颇为传奇。据《帝京景物略》载:隋文帝杨坚当皇帝前,遇到了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高僧见杨坚气度不凡,到其家中做客并赠予了他一小袋佛舍利,临行前叮嘱他要好生供奉,将来必得福报。杨坚请来了与自己相熟的法师昙迁一起对舍利计数,数来数去每次的数目都不相同。昙迁便对杨坚说:“早就听高僧言说,法身舍利是不可计数的,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后来杨坚登上帝位,于隋仁寿元年(601),命海内诸州选择30处清净高爽之地,分别建造舍利塔,天宁寺塔便是其中之一。杨坚将当年所得佛舍利分为30份,分别装入金瓶,再将金瓶装入琉璃瓶,琉璃瓶外再套以铜函和石函,称为七宝函,并命各州在同一时间,将七宝函放入舍利塔内。
民国时期的天宁寺塔
唐代《广弘明集》更是描写了当时佛舍利入函的情形:“舍利入函,自旦及辰,函石现文,仿佛象有菩萨,光彩纷藻,又似众仙,其间鸟兽林木诸状,不惑者众,实难详审。”又是佛光普照,又是菩萨众神,无疑为佛舍利塔更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但是,天宁寺塔内是否藏有舍利目前尚无定论。
无论佛光如何庇佑,寺院与塔依然是几经兴废。而今我们所见的宝塔,为八角实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塔身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形象生动。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夫人林徽因合著的《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记述,从塔的建筑形式、结构及风格分析判断,应该是辽代建筑。1992年4月,文物部门在对天宁寺塔的修缮工程中,在塔顶上发现了一方石碑,正面刻有《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1119)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座,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这正好印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观点,更证实了天宁寺塔至今已走过了不平凡的900余年。
倾力修复 古刹新生
清代,天宁寺屡次大修,民国时期再次没落。新中国成立之初,寺院大部已被工厂占用,破损严重。舍利塔表面的泥塑多处剥落,少数佛像和石狮已被风化殆尽,山门石碑上的字迹更是模糊难辨。部分院落甚至还成了居民区,彻底断绝了天宁寺的香火。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归国访问来到北京。他年少时,曾就读于西城区西绒线胡同的崇德学校(今北京第三十一中学)。或许是为了重温儿时记忆,他想参观一下天宁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后来,他写信给有关领导,阐述了天宁寺及宝塔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并提出了保护的建议。之后,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天宁寺的保护渐渐得到重视。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天宁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至1992年,文物部门依照清代乾隆时期的样式,对寺院及塔进行了修复,实测塔高55.38米。2002年,文物部门再次对天宁寺内建筑进行大修,并搬迁了寺内居民,使山门、接引佛殿、东西配殿等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千年古刹正沐浴着盛世春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