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平原上的摩西》董宝石:我演戏的方式,就是用尽全力去感知

新京报

关注

在《平原上的摩西》中,说唱歌手“老舅”董宝石饰演庄德增,和媳妇傅东心(海清 饰)、儿子庄树(董子健 饰)一家三口有不少对手戏。日前,董宝石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表示,在某些点上,自己跟庄德增是有些契合的,比如说北方男人的隐忍、对于家庭的付出,一个人落寞的状态,两个人的很多表现是能合得上的。“但庄德增这个人物还有更多去挖掘的层面,如果挖得越深,其实我俩就越不像。”

《平原上的摩西》算是董宝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触电”(比喻圈外人接触电影、电视剧),而且庄德增在剧中的戏份颇重。对于接演这部剧的契机,董宝石表示,导演张大磊通过一部巡演纪录片看到他,觉得自己在纪录片中的状态跟庄德增的气质有一些契合,张大磊就联系到董宝石,邀约他来出演《平原上的摩西》。董宝石坦言,刚开始张大磊邀约他的时候,自己都是蒙的,心里在打鼓,会对自己产生一点点自我怀疑。“但进组之后,最幸运的就是在拍摄过程中能遇到像小董(董子健)、海清老师这样的专业演员,会让我马上进入一种状态,那种状态既紧张,又投入。”

董宝石之前读过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对于庄德增的理解是比较多维的。在他看来,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甚至2000年初,不同时期庄德增始终处在不同的状态。“他算是时代的弄潮儿,有他自己的小聪明,是个特别适合在弱肉强食的丛林里生存的人。他会很好地隐藏自己,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出手。他也是挺狠的一个人,但在剧中更多呈现出来的是他对于家庭的奉献,对于夫妻、父子感情的无限隐忍。”

剧中,庄德增作为小城中在下岗风潮中赚到第一桶金的商人,有着油腻又市侩的一面,和文艺浪漫的傅东心是两个世界的人。在董宝石看来,庄德增身上有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即使出身不好,甚至很卑微,他也能凭自己那股狠劲儿成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从来不去诉说,也不去彰显,会在每一次时代浪潮扑过来的时候果断出手,果断选择,庄德增这个人物身上的复杂性也很吸引董宝石。

对话

新京报:这是你第一次演绎一个完整的角色,而且戏份还挺重要,有压力吗?

董宝石:我演戏的方式跟我写歌的方式差不多,用尽全力去感知,去分析我们在做什么。一开始我比较担心的是,自己不是专业演员,对现场走位、镜头区分、人物状态的变化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认知,怕因为我的不专业对作品的整体造成破坏,但现场导演会一直鼓励我。我最庆幸的是,能把整个秋天到冬天的三个月时间全部留给剧组,每一天跟大家在一起感受人物,感受他们的工作状态。不光是对于剧中人物的把握和对于自己表演上的提高,而是整个参与到所有环节之中,感受到影视剧拍摄的魅力。我觉得这是很深的一门学问,为之骄傲。

新京报:起初能顺利进入人物状态吗?有做一些什么特别的准备吗?

董宝石:这是我做过最拼的一件事,拍摄那三个月是推掉了所有的事情,留在呼和浩特。为了庄德增这个角色,为了《平原上的摩西》这部戏,我提前到呼市去,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语言系统,跟导演和导演周边的朋友,跟我们的主创团队磨合,一直到拍完,基本上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这部戏。

新京报:对你而言,演绎庄德增的难度和挑战在哪里?

董宝石:对我来说挑战最大的部分是,去演绎庄德增从中年到老年的人物仪态以及状态。这个是特别难的部分,刚开始我很忐忑,演庄德增,如果只是30岁左右的年纪,跟我现在年龄还相仿,自己能去触碰尝试。但是导演需要我从30岁一直演到他50岁,50多岁对我而言,不知道如何去展示岁月的痕迹。我自己做了一点功课,观察我父亲的样子,以及听大磊导演的讲述,然后自己去揣摩更多的人物仪态、状态。

新京报:大家对于这次你和董子健的“父子档”都特别感兴趣,现场你俩有做一些什么交流吗?

董宝石:我没想到他那么好接触,因为我俩年龄差距不大,有很多共同话题。拍第一场戏的时候,我在台下给自己灌输,台上他(董子健)就是我儿子,一直在心里催眠自己。下了台,我们演完这一部分的时候,子健自己也觉得挺感动的,就会更愿意跟我去多交流。到后来我就越来越放得开了,只要一开拍,我觉得那就是我儿子。我跟子健在这部戏相处得非常好,他也没有任何的架子和包袱,带着我们这些人一起进步。

新京报:和“媳妇”海清的对手戏有什么特别的火花?

董宝石:刚开始很紧张,作为一个rapper(说唱歌手),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几千人的现场也演过,按理来说都不虚。但是开篇的那场戏,我跟海清姐两个人坐在铁皮船上的时候,我都有点不会划(船)了,手全是汗,瑟瑟发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那么紧张。海清姐的气场就是专业演员的气场,真的很强,她能接住你所有的状态,无论是好与坏、松或紧。当我自己觉得会有卡顿的时候,她会以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化解我的尴尬,然后慢慢地接住我带给她的任何状态。

新京报:拍摄过程中,哪场戏份印象比较深?

董宝石:我们一家三口人,爱人、儿子两个人陪我参加完老工友的聚会,走在街上,本来还热热闹闹地说笑着,紧接着东心和庄树都离开了,剩下我独自一人的那场戏。我们的置景有一团火,我原本直接走出镜就可以。但是我在前面溜了一下,这也不是导演安排的。当时的剧情是庄德增的爱人也走了,孩子也走了,我在戏里面,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去烤一下那个火,烤完了出镜之后我就哭了。大磊(导演)就过来看看我,陪我待一会,鼓励我,他说庄德增成了,这就是状态。那一瞬间自己突然在表演上有了一点灵魂触碰的感觉,觉得演戏真的是很值得去奉献的一件事情。

新京报:这部戏的“东北复古风格”会让自己感到有熟悉感吗?想起小时候的某种片段吗?

董宝石:很多场景都是我儿时的记忆,比如一些平房,小学的布景,基本就是还原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样子。还没开拍之前,我自己就会到处逛,去翻捡一些细节,拿这些道具看一看。或者没拍到我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走一走,感受那个气息和味道,有一点梦幻,有一点穿越,有一点似是而非的感觉,像在昨天。有一场学校的戏,办公室里有一些学生的卷子,还有老师用的尺子、一些水瓶、水杯,很多东西都感觉像是昨天就触摸过,今天再拿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新京报:演完这部剧之后,目前有没有你很想尝试的角色类型?

董宝石:首先是相对适合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年龄、状态,自己能承接的角色。其次我稍微有一点小小的奢望,想演反派和喜剧类型的角色,因为更有张力,就像我演的庄德增,他像弹簧一样,能被大幅度地压缩,然后弹起来,让我去试验自己可不可以接得住(这个人物)。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陈荻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