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为世界一流?北斗系统从打破“新技术不能超过30%”开始
根据去年发布的一份《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截至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业规模达到约47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新时代的北斗精神,中国的科学家们总能冲破重重险阻,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财富。
1月8日,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在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的演讲中,谈及北斗研发之路以及科学家创新。他表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整体核心指标已经超过GPS。林宝军勉励中国科学家建立自信,不能总觉得自己不可能超越别人。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成为能与GPS媲美的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对产业链的带动有着巨大的价值。根据去年发布的一份《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截至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业规模达到约47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中国北斗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各领域,进入交通、能源、农业、通信、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减灾等重点行业。多家第三方机构预测,按照目前北斗系统的产值增加速度,预计2025年其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来自高德地图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2年11月,高德地图调用北斗卫星日定位量已超过2100亿次,且在定位时北斗的调用率已超越了GPS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在林宝军看来,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理念创新、观念创新更重要。他打破航天领域“新技术不能超过30%”的传统,敢于使用全新的技术。“从做神舟到做北斗,我的观点一直是,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我们要采用可靠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技术,加上成熟的工艺和充分的实验,来获得快速的发展。”林宝军在演讲中说道,“现在天上运行结果表明创新没有产生问题,而且解决了由于跟着别人的技术而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瓶颈,技术是学不来,买不来,施舍不来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创新来解决。”
2020年7月,中国宣告北斗向全球开通服务。林宝军当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他在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里推崇的“长板理论”。林宝军表示:“技术攻关常常需要十年磨一剑,而卫星的寿命一般在10年至12年,这意味着到了卫星的寿命末年很难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导航卫星的配置进行前瞻性规划,硬件指标按照长板来设计,研制中做好保底准备,守住工程建设底线,并不断用技术创新和软件升级来补齐短板。”
历经两年多的发展,借助“5G+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技术,我国已经培育出一批攻坚克难的技术公司,在一体式智慧农业系统、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植保等数智化农业应用领域取得突破。以中移上研院为例,该机构已经在自动驾驶、智慧港航、测量测绘等多个领域落地了“5G+北斗”高精度定位项目,落地全国北斗示范项目超200个。
展望未来,基于“5G+北斗”的通信技术与精准时空技术的融合及应用,将是农业、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林宝军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北斗正在朝着“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下一代综合时空体系发展,2035年前还要解决深空导航、室内导航和水下导航等难题。
“现在,我们要通过创新来建立中国人的自信。中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比如在手机、高铁、超变电等领域,我们都已经做到第一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林宝军最后总结道,“我们是希望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不但要满足需求,而且要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从跟跑、并跑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