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绿满京城
提起北京的绿化,很多人都有挥锹种树的难忘记忆。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男女老少,全民参加义务植树,在公园里播绿,扛着树苗上山造林,愣是让光秃秃的北京城一点一点绿了起来,美了起来。伴随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台,北京重点建设大尺度绿化空间,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水平不断升级。如今,这座古老的都市已被绿色簇拥,满城青翠。
(1)全民投身义务植树播绿
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的绿化状况惨不忍睹:颐和园、北海日渐荒芜,天坛垃圾堆积、野草过膝,曾经美丽的龙潭湖、陶然亭、玉渊潭成了蚊蝇孳生的臭水塘,郊区的造林区因长期遭到毁坏只剩下4000多亩……为了改善自然环境,北京拉开了植树造林、绿化首都的序幕。
起初,北京的绿化工程主要是配合城市建设,适当扩大绿地面积,对当时已有的公园进行必要的修整。北京日报1953年12月29日1版《北京今年出现了不少新的公园和绿地》记载,龙潭湖经过治理后还清,岸边栽上了5000多棵杨柳、松柏,铺上了嫩绿的草坪;陶然亭公园铺了2.6万平方米的草坪,栽上了近2万棵松柏、玫瑰、刺梅、紫荆、榆叶梅等花木;紫竹院公园经过疏浚后,岸边栽上了2000多棵花木。
在公园绿化的同时,一些道路两旁还栽种了行道树,仅北黄路、京门路、区间路、永定路、西翠路五条道路两旁就栽植了各种乔木、灌木5000株。(1954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今年绿化工程基本完成》)
1955年,北京市委号召全市人民为绿化首都大量植树造林,并提出绿化西山、在城内每个区建设公园、让有条件的单位在建筑物四周有计划地大量植树育苗等要求。从此,首都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全面展开,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利用假日和业余休息时间踊跃参加植树造林的义务劳动。“1000多人浩浩荡荡扛着树苗上山,山脚下运工具、运树苗的大卡车一溜排出去二里多地……”一位老人对几十年前植树的情景记忆犹新。
为了支援首都绿化,河北、山西、山东、辽宁等省还设法收集树种或匀出部分苗木供应首都:山西省太原市农林局派人深入农村收购树种;山东省莱阳专区的林业部门为首都收集了925斤洋槐种子,其中有299斤是学校的孩子们采集的;河北省唐山专区卢龙县为首都供应了二年生的油松树苗120万棵。(1955年4月3日《北京日报》1版,《小西山造林工作现已全面展开》)
几年下来,北京播绿效果显著。到1959年,郊区绿化造林达到317万亩,市区内的机关、学校、工厂种植了各种树木,长安大道、科学路等道路绿树成荫,各个公园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1959年10月8日《北京日报》2版,《首都城市面貌越来越年轻》)
(2)京郊掀起承包荒山“造林热”
京城的绿化步伐虽然在加快,但郊区的荒山面积很大,绿化进度不够,到20世纪80年代初,郊区还有600多万亩宜林荒山没有绿化。
1983年3月31日,北京日报在1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则新闻——《密云回乡知青赵肸妩致信林业部长要求承包荒山办林场绿化家乡》,报道了密云县大城子公社张泉大队农民赵肸妩决心带头承包荒山办林场,为绿化祖国、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己力量的事。收到他的信后,林业部复信表示支持,并函告密云县林业局,请他们协助当地社队抓紧解决有关具体问题,尽快实现这个山区回乡知识青年的愿望。
次月初,赵肸妩便与生产队签订了绿化荒山670亩的承包合同。他说服家人卖掉了猪,又东凑西借筹集到410元钱,购进了各种苗木种子、生产用具、肥料等,日夜吃住在山上。4个月后,他栽活了800多棵北京杨、100棵果树,播种紫穗槐籽30斤,还育出树苗1万棵。(1983年8月20日《北京日报》1版,《立志开拓荒山 创业不畏艰险 进取其乐无穷》)
赵肸妩承包荒山造林护林的做法,激发起一轮“造林热”。截至1983年9月,密云县大城子公社32个生产队已有155户社员承包荒山3487亩,全公社掀起了造林护林的热潮。(1983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大城子公社155户社员承包荒山造林》)
承包荒山进行造林的还有十三陵国营林场工人刘国生。据北京日报1984年3月2日1版《十三陵国营林场工人刘国生承包一千五百亩荒山造林》报道,1983年,刘国生承包了1500亩荒山,只用一年时间便造林580亩。他的做法打破了国营林场的“大锅饭”,在当时被认为是“加快绿化祖国的一条极好的办法”。
此后,承包荒山造林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一股潮流,京郊植树造林渐渐迈上新台阶。仅1989年,全市荒山造林就达17万多亩。同时,在承包者的精心管护下,树木成活率也大大提升。(1990年3月26日《北京日报》2版,《京郊植树造林迈上新台阶》)
(3)中心城区安上“人工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在城市中心地带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建绿造绿行动。
当时,北京已逐渐成为一个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但缺少公共绿地,尤其是城市的中心区,更难见绿茵。199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市中心的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四个区,绿化覆盖率仅为27%,人均公共绿地不足4平方米。有人测算过,城市中的一亩绿地能够提供800人一天需要的氧气。没有绿地,城市就等于没有“肺”。
1999年2月19日,首都绿化委员会第18次会议提出,力争用两年时间,使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左右,然后进一步达到35%以上。同时,要求各城区建设大块集中绿地,每个区都要有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绿地。一场城市建绿的攻坚战从此打响。(1999年7月5日《北京日报》6版,《绿铺京华》)
前门箭楼地处闹市,寸土寸金。箭楼下原是一片公共汽车站,拆除各种建筑1800平方米后,一片2.2万平方米的绿茵于1999年6月在车挤人喧的商业区破土而出,弯弯的月牙形绿地托起古老箭楼,阳光下,箭楼威严,绿带秀美,景色如画。
莲花池工程动工后,挖湖清淤,修廊建亭,植树布景。池中种上了从河北白洋淀、湖北洪湖引来的红莲和睡莲,又盆栽了粉川台、一丈青、美洲黄莲、中日友谊莲等多达43种的各色莲花。2000年底一期工程告竣时,莲花池水面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5万平方米,再现了昔日胜景。人们从各处赶来,尽情享受美景,园内欢声笑语不断。
2001年9月,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长约2.4公里、宽30多米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开园。这里拆迁了900多户居民、270个单位后,种植了银杏、油松、元宝枫等大树2000株,迎春、丁香等花灌木29600多棵,并有总计26800平方米的草皮和林下地被,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0%。在开园仪式上,居民卜桂琴深情地说,作为世世代代住在皇城根的居民,亲眼看到公园建成后,街道宽了,环境美了,老百姓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2001年9月26日《北京日报》1版,《绝胜烟柳满“皇都”》)
绿茵如裁,彩树似花,处处成景。截至2001年底,北京市城区共建成万米以上大绿地35处,总面积达100多公顷。这些大绿地犹如镶嵌在城区的翡翠,绿意盎然,不但提升了京城的绿化水平,也净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2002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版,《5500万平方米绿地是怎么来的?》)
(4)大尺度绿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未来北京市域将形成“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布局。其中,“一屏”就是山区绿色屏障;“三环”为“一道绿隔城市公园-二道绿隔郊野森林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五河”,是以拒马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九楔”为平原区九条连接中心城、新城及周围区域的楔形生态空间。围绕这一空间布局,近年来北京在进一步完善已有两道绿化隔离带的基础上,着重建设大尺度绿化空间,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此前,北京已于2012年初启动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在当时的北京,如此规模的平原造林工程是前所未有的。4年后,全市完成造林105万亩,植下乔木5400多万株,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不到15%增加到25%以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018年,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启动。这次绿化造林不光是在平原,而是覆盖了中心城区、新城、浅山区等市域内的各类区域。
“先后启动的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大大优化了北京森林生态格局。”时任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借鉴国外著名森林城市的建设经验,北京这些年造林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尺度”,即连方成片地种植。首轮百万亩工程,就使得平原地区万亩以上林地增加了23个,千亩以上林地增加了210个,百亩以上林地增加了1931个,大大改变了平原区“林带多、片林少”的资源结构。
不仅如此,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还把环城林带的“环”向西北扩大到山前浅山带,向东南扩大到与河北、天津交界的市界范围,成为“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的一部分。(2019年3月7日《北京日报》14版,《森林进城》)
通过大尺度绿化,大兴区在2012年至2018年间建设了26万亩生态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南海子公园被市民推举为“北京十佳生态旅游观鸟地”。(2019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9版,《大兴新增21种珍稀野鸟》)通州区建成了东郊森林公园、台湖万亩游憩园等万亩以上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32个。马驹桥湿地公园、永顺城市公园、永乐国学公园等各种类型的公园在副中心生态带、城市中心区、居民区和村庄周围拔地而起。(2020年8月21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三年内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如今的北京已被绿色环绕,大小公园超千个。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2025年前,除东、西城之外,其他14个区将全部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2022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翠拥京城》)
随着绿色空间布局的不断完善,未来的北京将被更多绿色簇拥,成为一座建在森林里的城市。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