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对话湿地保护专家雷光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何落户深圳?

新京报

关注

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落下帷幕。这次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雷光春前往日内瓦参会,见证了“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的正式通过,这意味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

“红树林是全球濒危湿地生态系统,是整个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一条生命线,也是这次会议的焦点。”据雷光春介绍,在全球红树林面积减少的当下,中国是为数不多的红树林面积在增长的国家。

为什么要保护红树林?“国际红树林中心” 为何会落户深圳?11月16日,雷光春回到国内,与新京报记者聊了聊关于红树林保护的故事。

新京报:这次前往瑞士日内瓦参会,有什么收获?

雷光春:红树林是全球重点关注的、濒危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这次会议上的焦点。在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我们将贡献“中国经验”。

此外,《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关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决议提出,欢迎中国和其他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提案,将保护、修复、合理利用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作为其工作重点。决议鼓励所有感兴趣的缔约方、NGO、社会组织,以开放、包容、透明的方式自愿参与中心的建立和运作,鼓励中心与全球其他红树林机制紧密合作、互相支持。

新京报:红树林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保护它?

雷光春:红树林是整个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一条生命线,但全球红树林的面积一直在减少,红树林的保护刻不容缓。红树林还是全球范围内的关键空间结构,很多迁徙的鸟类、鱼类没有固定在这个生态系统内,但会从外部选择这个生态系统作为栖息地,许多鸟类鱼类等生物都依赖红树林生存。

红树林又被称作“海岸卫士”,对于国土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言,它是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例如,当台风或者海啸来袭,红树林可以有效保护沿海人民的安全。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二十多万人遇难。后来,人们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调查中发现,红树林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受到的影响较小。

红树林还被称作“海洋绿肺”,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全球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4900万公顷,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此外,红树林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是一些热带沿海居民的生活来源。

新京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什么会落户深圳?

雷光春:深圳这些年保护红树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红树林面积从530公顷减少到150公顷,大约减少了70%。后来,深圳开始重视保护红树林,目前深圳红树林面积约213.62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

2012年,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三年后,基金会正式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在过去10年里,红树林基金会在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国际合作和自然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整套方法和模式,并在其他地区推广。

总体来说,深圳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有比较好的基础,在全球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的当下,中国的红树林面积是为数不多还在增长的。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可以扩大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目前红树林的保护面临着哪些挑战?

雷光春:一是红树林被砍伐,变成了鱼塘,生态系统被破坏;二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抬升,海平面抬升之后,红树林的面积会缩减,同时,红树林对海岸带的保护能力也会下降,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受到更大威胁。

新京报:今年也是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可以分享一些湿地保护经验吗?

雷光春:一种好的经验是,在围垦砍伐红树林的地方,我们进行了比较好的生态恢复,成千上万的候鸟又回到了这片栖息地。第二种经验是,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保护红树林和本土物种。第三种经验是影响范围最大的: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基地,开展全深圳市的自然教育活动,组织上千的志愿者开展活动。在深圳市政府的推动下,全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得到提高,会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工作中。

新京报: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能为红树林保护做些什么?

雷光春:大家可以支持红树林保护的相关行动,包括国家出台的保护政策、项目等。还可以支持红树林的生态产品,例如购买有红树林生态系统标识的产品,也可以到红树林保护区体验,再自发宣传相关知识。

新京报:关于红树林的保护,未来有哪些计划或目标?

雷光春:在这次日内瓦大会上,我们最大的目标是扭转全球红树林面积的减少现状,第二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韧性和抵抗灾害的能力,第三是建立全球红树林保护的培训与自然教育体系。

建立全球红树林保护能力建设机制、开展科学研究监测培训,可能是今后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也会有相应的保护管理项目落地。我也希望能为“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编辑 彭冲 校对 李立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