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被忽略的角落:一种极危海鸟在中国这20年
红星新闻记者丨任江波
“对燕鸥的监测工作而言,岛上的二月兰预示着项目的开始,野百合绽放在项目高潮,而换锦花的盛开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尾声。”中国海岸线绵延超过18000公里,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包含丰富的海岸类型。中国沿海共有6500多个无人岛屿,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隶属于13个省(区),这些岛屿为海鸟提供了多样的繁殖栖息地。
目前,中国沿海共记录到77种海鸟,其中繁殖海鸟有37种,占海鸟总数的48%。这当中,中华凤头燕鸥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2010年估计全球不到50只,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铁墩屿,是中国首个开展燕鸥人工招引项目的地点,也是目前已知的全球5个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之一。
20年前,为了寻找这种一度濒临灭绝的鸟类,浙江自然博物馆(2018年更名为浙江自然博物院)的陈水华研究馆员带领团队,用两年时间踏寻了浙江3061座岛屿。10年前,在浙江象山一座无人荒岛上,还没有任何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甘肃小伙丁鹏成了这里第一批监测员。10年时间里,他在岛上亲眼见证了中华凤头燕鸥从0增加到93只的全过程。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恢复项目是我国首个尝试海鸟种群恢复项目。在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和保护项目负责人范忠勇看来,相比陆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海洋动物尤其是海鸟的研究与保护长期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将近20年的寻找、研究和保护,汇聚了国内外科研人士、保护区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的多方力量和倾情关爱,其中的艰辛、失望和喜悦难以言说。
“中华凤头燕鸥作为明星物种,对它的保护就像撑起了一把大伞。在这个大伞下面,我们保护的不止是中华凤头燕鸥,还有与它相关的所有生物和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范忠勇说。
01
寻找一只鸟
“你们浙江应该去找这个鸟。”
2002年,范忠勇陪同鸟类学家、当时任职浙江自然博物馆的陈水华一起去台湾交流博物馆事务,台湾鸟类学者颜重威先生对他们说出上面一句话。
这是范忠勇第一次接触到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已知的繁殖地仅分布在东海和黄海。
1937年,动物学家在山东采集了21个标本,这是近几十年来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这种物种。有科学家推测,中华凤头燕鸥已经消失。2000年,台湾野生动物摄影师梁皆得在福建马祖列岛拍摄到4对中华凤头燕鸥在大凤头燕鸥群中筑巢的照片,震惊了鸟类学界。
据资料记载,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中型水鸟。所谓“凤头”,是因为它有着像传说中凤凰一般的头型——其夏羽自前额经眼睛到枕部,以及头顶冠羽,均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均为淡灰色。
根据台湾专家的建议,从2003年开始,陈水华带领范忠勇等团队成员寻遍了浙江全省的岛屿。“最初是寻找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2003年到2004年找了两年,2004年8月份在宁波象山的韭山列岛找到了这个鸟。但那年因为台风,繁殖失败。接着2005年、2006年又找了两年没找到。2007年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象山,但结果很不幸,鸟蛋被人给捡走,这个种群又消失了。”
范忠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08年有人在舟山五峙山列岛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混合繁殖群,研究团队又将阵地转移到舟山定海,从2008年到2012年一直在当地进行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转机发生在2012年,那年3月,“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研讨会”在象山召开,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国际著名海鸟专家丹尼尔·罗比教授介绍了在美国开展燕鸥招引和种群恢复的经验,与会代表围绕在韭山列岛开展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的可能性及其实施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此前一年,鉴于其对于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特别是由于它是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分布区和繁殖场所,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次中华凤头燕鸥还会回来吗?
02
招引监测
“当时国际上的同行介绍了一种燕鸥种群人工招引所采用的社群吸引技术,最早由美国奥杜邦协会的鸟类学家史蒂夫·克雷斯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我们主要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鸟研究专家合作,专家预测至少要坚持5年才有可能成功。我们很幸运,当年就成功了。”
据范忠勇介绍,2013年,陈水华带领的团队和保护区合作,开始实施中华凤头燕鸥种群人工招引与恢复项目。燕鸥种群恢复项目选择中铁墩屿作为恢复岛屿。中铁墩屿位于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2.58公顷,海拔最高26.8米,距离首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点的将军帽岛约1.4千米,但更为平坦,有利于燕鸥栖息繁殖和保护管理工作的展开。
在项目组看来,选择中铁墩屿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无人岛屿且没有哺乳动物捕食者;便于栖息地整理以及开展跟踪监测;岛上有离繁殖场较合适的地方便于监测员在岛上居住,而不会对繁殖群产生干扰;靠近将军帽岛,该岛曾有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繁殖。
据了解,中华凤头燕鸥种群人工招引与恢复是在保证栖息地适宜性的基础上,以假鸟模型、声音回放等人工方法吸引燕鸥前来栖息繁殖,并在严格监测下确保种群成功繁殖。具体来说,就是在中铁墩屿上放置400只与中华凤头燕鸥同样大小的假鸟,并配置鸟声回放系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飞临岛上人工选择的区域栖息并繁殖。
第一年,在经历了6个月的坚守后,3300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被吸引到项目地繁殖。此后,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逐年上升,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最大数量93只,共孵出36只雏鸟,均创历史新高。目前,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累积孵化中华凤头燕鸥雏鸟151只,占世界各地繁殖总量的80%以上。
招引成功与跟踪监测的同时,浙江自然博物院科研团队与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繁殖生态学和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每年7月下旬,科研团队和保护区管理局还招募二三十名志愿者,通过“环志”——给燕鸥幼鸟戴上脚环,来进行一些燕鸥迁徙习性的研究。在环志中,燕鸥雏鸟左右脚上分别佩戴独特的金属环和塑料彩环,这些唯一的身份信息将伴随燕鸥一生。金属环上的编号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统一命名,塑料彩环上的数字为红底白字,使研究人员在野外观察时明显易读,可以较快地辨明燕鸥身份。
范忠勇曾在2017年的一篇散记中,描述过一次历时3天的环志工作:“参加环志的所有人员清晨4点不到就起床,简单用餐后乘船赶往燕鸥繁殖岛,6点开始围捕燕鸥雏鸟。在前一天现场演练的基础上,兵分四路,对孵化出壳约28天、即将学飞的燕鸥雏鸟进行合围。在严谨而富有经验的美国燕鸥专家指导下,利用围栏缓缓靠近,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了雏鸟围捕。燕鸥雏鸟被分装在30个塑料筐中,并被放置在特别搭建的凉棚下等待下一步的环志。随后所有人员被分为金属环环志组、塑料彩环环志组、护理组、测量组和记录组,有条不紊地实施燕鸥环志工作。”
03
苦守孤岛
包括环志工作在内,过去10年,没有人比现年33岁的甘肃小伙丁鹏更了解中铁墩屿上的一切故事。
象山距离丁鹏的老家兰州超过2000公里,高中毕业前他从没出过甘肃。他毕业那年,讲述当代海军一批年轻优秀舰长成长轨迹的电视剧《旗舰》上映,激发了他对海洋的向往,高考提前批被宁波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录取。
10年前,中华凤头燕鸥种群人工招引与恢复项目刚刚起步,岛上还没有任何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最初,按照项目规划,期间配备两名监测人员,居住在这个面积只有两公顷的岛屿上。他们要在海岛上驻守4个月不离开,配合保护区守护燕鸥,防止人为惊扰,还要为科研人员收集基础数据:包括海鸟数量统计、行为记录,以及维护岛上设施设备。
刚从宁波大学航海技术专业毕业,进入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不满一年的丁鹏成了这里第一批监测员。他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距中铁墩屿相距500米的积谷山岛上,通过单筒和双筒望远镜监测繁殖场地,等待中华凤头燕鸥的到来。回想起头两年岛上的独居生活,用丁鹏的话来说,那是“不愿回首的峥嵘岁月”。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住在荒岛上,日复一日的孤单和四面八方涌来的海浪,那是一种如同被人类遗忘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心中有一腔热血,总觉得要做点什么。但在岛上你只能干等着,它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丁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由于自己长期在岛上,很长时间里单位有人甚至不知道有他这么一个同事。
除了岛上的蛇和毒虫,湿度也让来自西北的丁鹏难以忍受,尤其是五六月份梅雨季节,相机稍微有段时间不用就会起霉点。但也有最令人开心的时候,候鸟来临的日子自然不必说,每逢有人登岛送物资聊一会儿天,也往往让他喜出望外。
2017年,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监测志愿者。每年分两批各两位志愿者上岛,每批驻岛两个月。截至今年,已经有20多名志愿者入选参与其中。据丁鹏介绍,这些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以鸟类爱好者为主,其中也有不少是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以前大家对中华凤头燕鸥关注度不高,找不到人来。现在岛上的监测内容越来越丰富,几乎每周都会带各种各样的人上岛去参观考察,蛮热闹的。有些志愿者说他原本是想来岛上躲清静的,没想到这么热闹,跟他们原来想的不一样。”丁鹏说。
这些年,随着中华凤头燕鸥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很多人都知道了“西北小伙为一只鸟儿坚守海边10年”的故事。有时候,丁鹏感觉自己与这个鸟捆绑在一起,“报道多了,自己变成了守护者,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守护,只是我参与的时间长一点,工作久了感情多少会深一点。”现实则是海风吹拂在丁鹏的脸上,让他的面容显得更加沧桑,30岁出头的他往往被人误以为40岁大叔,“我从来没想过我能坚持这么久。10年时间,我的青春逝去了,它(燕鸥)的种群壮大了。”
04
危机与治理
另一方面,时间不等人。通常一对中华凤头燕鸥一年只产一枚蛋,如果雏鸟夭折,几乎就意味着当年这对亲鸟的繁殖失败了,它们很难有精力产第二窝。2016年,因为鸟类天敌蛇的干扰,招引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只监测到200只大凤头燕鸥和2只中华凤头燕鸥。
“2016年在象山的招引是失败的,燕鸥种群当年没有繁殖。由于它们的蛋经常消失不见,令它们觉得不安全,不会大规模聚集,也就不会集体繁殖。什么原因?我们当年在岛上抓了10几条很粗的王锦蛇(俗称菜花蛇、大王蛇)。我们之前也控制过这些天敌,应该说没有控制到位。从那年开始,我们对燕鸥的天敌非常重视,尤其是蛇和老鼠,对早期的燕鸥集群影响非常大。”范忠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2017年,在繁殖季节前期,项目组抓捕了18条王锦蛇,放到保护区其他远离中铁墩屿的岛上,并继续开展招引项目。那年记录到种群数量最高为2500只大凤头燕鸥成鸟和26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大约700只大凤头燕鸥幼鸟和6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成功出飞。
浙江集中了全球90%左右的中华凤头燕鸥种群,随着这些年种群数量上升,范忠勇和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和保护团队正在考虑为它们开辟第三、甚至第四个适宜的岛屿作为新的栖息地,从而分散日益壮大的种群,以便它们更好地进行繁殖。新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的作用是,为了规避每年的台风对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台风带来的次生灾害。
“东部沿海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台风高发季,如果在福建、浙江从南往北有多个栖息地,通过分散它的繁殖种群,台风同时登陆这几个栖息地的可能性很低。”范忠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浙江虽然有5000多个海岛,但这两年考察下来,真正适合作为中华凤头燕鸥的繁育栖息地并不好找,“有些岛太大,有些岛太陡,都不是理想的场地。目前就找了两个,如果能在5年内建成两个,我们就觉得非常好了。”
鉴于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受到国际范围高度关注的物种,从2008年开始,象山加强了保护区的宣传、管理和保护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保护热情和意识,保护区内的“捡蛋”现象也得到了遏制。
身为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丁鹏,感受也格外明显。这几年,象山县每年救助的猫头鹰就有100多只。电话求助里,以往城市里并不多见的鼬、獾、小麂等动物,也成了救援的常客。
“最近我们接到一个件,市民在一个超市对面发现一只刺猬,让我们去处理。其实这件事打电话就可以直接去救助了,根本不需要通过报件的形式。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市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我们地区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多。”丁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