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陈宝国:演《海的尽头是草原》要摒弃全部表演技巧

新京报

关注

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陈宝国饰演杜思瀚,在退休之后,来到草原寻找自己的妹妹。整部影片便是以“寻亲”为线索,串联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

陈宝国和《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导演尔冬升,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两人挺有缘分,小名都叫“小宝”。尔冬升说,杜思瀚这个角色需要一个性格非常稳的人来演,表情不能太多,而陈宝国给整个戏带来了稳重,就像“定海神针”一样,让观众看到这个戏的分量。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陈宝国表示,这部戏就像一首散文诗,也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中间有大量的留白,给观众充分的想象力。

影片像山水画有留白,人物不矫情

陈宝国和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冬之前有过一次合作,在2016年上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中,陈宝国客串公安部部长。《海的尽头是草原》筹备时,于冬再次向陈宝国发出邀请,表示有一个“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想要合作,陈宝国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对于“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陈宝国并不陌生,之前不少影视作品都呈现过这段故事。但是,看《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剧本时,陈宝国依然为几十年前的故事所动容,“很激动”。

看完剧本后,陈宝国和导演尔冬升沟通,他觉得这部电影就像一首散文诗,里面有很多跳动的旋律,它跟人生、爱有直接关系,而且故事中的人物不矫情,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哀嚎。它也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中间有大量的留白,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

《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照。 陈宝国饰演去内蒙古寻找妹妹的杜思瀚。

对于片中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为什么在几十年之后才去草原寻找妹妹杜思珩?陈宝国也和导演尔冬升有过交流。剧本中,杜思瀚从事的是一个很机密的科研工作,他一直没能去草原寻找自己的妹妹,直到他退休了,带着母亲临终前的嘱托,一定要完成这个愿望。并且,由于小时候自己的那个“秘密”,从而让妹妹与家人分离,这几十年来他是带着愧疚的。

在陈宝国看来,正是有了这一点,这个故事才会更深沉一点,如果仅仅是寻亲的话,这个角色会相对单一很多,“他表面上是寻亲,实际上是对几十年来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忏悔,是有救赎的成分在里面”。

陈宝国说,在拍摄时,尔冬升导演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没有框定必须要如何表演,不像悬疑剧,要严格按照规定情境里的戏剧动作,相反,这部戏里面有很多触动点。“好在我们年龄相仿,也都是为人父的人,对生命的感受其实差不多”,尤其是当陈宝国知道尔冬升的姥姥是蒙古族人后,更觉得这是一种缘分,有浓烈的情感在里面。

最喜欢兄妹相见戏份,就说了一句台词“你恨我吗?”

整部影片就像一部公路片,以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寻找妹妹为线索,让观众游览了内蒙古草原的壮美辽阔。

然而,在拍摄过程中,草原的环境其实是很恶劣的,一片云来了,就要马上穿上羽绒服,云走了,又把羽绒服脱掉。一阵风来了,还没缓过神来,噼里啪啦花生豆大的冰雹就砸下来。陈宝国没有感受到草原的风景,而是一直沉浸在人物里。

“这个人物外化的表现形式很有限,剧本没有提供,我在演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摒弃掉全部表演上的技巧”,陈宝国说,自己心里会和人物有同样感受,五脏六腑是扭在一起的,离亲人越近的时候,自己就会有一种信号,感觉就在我的前面,也可能在我的后面,可能会错过。所以,他没有心思坐在车里去欣赏草原上的风光,“其实我跟片中的导游之间还有一些对话,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还多少有点儿代入感,其实我应该心不在焉一些”。

陈宝国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结尾兄妹相见的段落。他知道这场戏作为一段重要的戏剧情节,可能是这个角色的情绪爆发点。对杜思瀚来说,他的情绪要复杂得多,几种情绪扭在一起,择不清哪个线头,这也是陈宝国喜欢这个人物很重要的一点。在演这场戏时,陈宝国就在想,之前无数遍去想象妹妹的样子,时隔60年相见,她会变成什么样,会骂我还是打我,会扭头就走还是站在那儿不动。但等见面之后,他就说了一句台词:“你恨我吗?”

陈宝国表示,他在演这个人物的时候,要摒弃掉全部表演上的技巧。

不过,对于这场戏,大家之前并没有做很多沟通,陈宝国和饰演妹妹的巴德玛是第一次见面,导演尔冬升也没有多聊这场戏,“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家一直在回避去讨论它”,陈宝国说,这场戏其实有很多出口,就看怎么去表现。

这场戏还出现了一位90多岁的老额吉,让陈宝国感受到草原人对母亲的尊敬。最开始,陈宝国以为她是其他演员的老师,后来一问,才知道她只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母亲。“当时我们在一个棚子下聊天,看到一辆车开过来,老太太一下车,其他演员都站起来从棚里往外走,”陈宝国说,草原人对长者的尊敬,让他由衷地敬佩。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赵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