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高科技云集、中外“手拉手”,首届“世校赛”15枚金牌诞生

新京报

关注

“用力要轻,要稳,而且要匀……”在众人围观中,一位职业院校中餐烹饪专业教师手持刻刀在南瓜上一番雕刻,一根纤长细腻的孔雀尾翎出现了。8月19日、20日,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烹饪”赛项场地,这只由60根金色“南瓜尾翎”构成的“孔雀迎宾”食材雕刻作品吸引了众人围观。

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世校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分布在天津和江西两个赛区举办,8月陆续进入线上线下比赛进程,共设23个赛项,其中包括5个竞赛单元、15个赛项和3个展演类单元、8个赛项。

8月20日上午,大赛闭幕式及颁奖仪式举办,此次比赛共产生15枚金牌、15枚银牌、15枚铜牌、56枚优胜奖牌,合计101个奖项。大赛执委会给每个金牌队奖励人民币50万元,银牌队奖励30万元,铜牌队奖励20万元,优胜队奖励10万元。

“让更多青年学子在职业教育生态雨林中茁壮成长,期待未来有更多师生参与大赛,期待技能的魅力影响到更多的青年人。”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大赛闭幕式上说道。

年近六十的技术能手现身大赛领奖台

颁奖仪式上,一个年近六十岁、身穿橙红色工作制服的身影出现在领奖台上。他叫张玉春,是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航局技能专家,他率团队在这次大赛展演类疏浚技术与疏浚装备赛项中获得特别合作奖。

在大赛上,张玉春团队展示了国家的疏浚设备和疏浚技术。“多年来,我国疏浚设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所有疏浚设备的设计和大型疏浚设备的建造,都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

张玉春介绍,自己年轻时在一所中职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中交集团工作。由于精湛的技能和勤恳的工作态度,张玉春入行不久就成了“师傅”。张玉春告诉记者,自己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创新,“原始的油嘴加不进油,怎么让它能加油?我的创新就是从小小的加油嘴改造开始的。”

“要想成为真正的技能人才,首先对本职工作要敬业,只有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才会越干越好、越干越高兴。”至今,张玉春已在岗位上坚守近40年。

张玉春说,疏浚设备技术关系到海洋强国建设,希望更多职业院校的学子能够重新认识这个行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疏浚报国”。

中外选手联合组队,留学生称“爱狗不理包子”

大赛展演赛“智能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一只机械手对不同物料的颜色和材质进行识别后,将其抓起,并分配放入对应的槽中。这套设备在诸多行业有所应用,“例如可以搬运物料、装配瓶盖等。”来自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正在指导队员对设备进行调试,旁边站着几位学生参赛者,他们有着黝黑的肤色,是这个团队中的外方选手。

本次大赛广泛邀请国外院校参赛,共有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五大洲100多个国家、近300所学校、1000多位选手参赛。在参赛方式上,大赛创造性地推出中外选手“手拉手”组建参赛队模式,分成中外联合组队(中方和外方选手各自在本国参赛)和中外混合编队(中方与外方选手混合在中国比赛)两种,以队为单位报名、比赛和获奖。

“比赛中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将设备的零部件组装起来,古马装得又快又好。”指导老师口中的古马,是团队选手之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他来自赤道几内亚,4年前来到中国,即将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完成学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性职业技能大赛。

古马告诉记者,他喜欢这几年在中国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他尤其喜欢中餐,“喜欢吃火锅、狗不理包子,好多食物都喜欢。”

毕业后,古马将回到自己的国家,服务于通信工程领域,包括信号与网络等。“这几年在学校学的内容很有用。”

大赛颁奖仪式上,外国参赛选手代表、来自非洲贝宁共和国的国际交流生约翰说道,“我想感谢中国,也想说我爱天津。我对科技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想了解这个世界。在中国学习两年之后,接触到了非常棒的老师。我坚信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会越来越好,也会对世界产生更多的价值。”

大赛聚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

迷宫机器人、智能产线安装与调试、云计算、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黑科技”在大赛中云集,各个赛项展演引来诸多观众体验。

主办方介绍,大赛聚焦高端制造类、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开设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能源动力与材料等领域的竞赛类赛项,有效对接现代技术革新。

“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模型设计中每一个步骤的操作,其实都有一门课甚至几门课在支撑。”在“增材制造技术”赛项,天津职业大学教师刘建红告诉记者,这个专业即人们俗称的“3D打印”。比赛开始后,选手要把一堆散件组装到一起,然后调试,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还要能够打印出设备上的两个零件,再将打印出的零件装回设备上,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这个专业从大方向上来说属于机电,因此,学生也需要掌握机械、自动化相关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

在很多人印象中,高端制造好像很“难”,需要硕博士毕业生才能胜任。而实际上,高端制造产业中大量人才都需要职业院校来培养。对此,讲解人员解释称,“3D打印机需要有人操作、需要安装调试生产、需要进行模型设计,不但考验手力,也考验脑力,而这些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区别在于,硕士博士承担的更多是科研、研发工作,而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更多是在应用,二者只是分工和侧重点不同。”

据悉,天津职业大学是全国较早开设增材制造技术专业的学校,2016年开设该专业,目前已经有几届毕业生。3D打印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壮大,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且对口率较高。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