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接隔离期减半、出院核酸标准放宽 我国多项防疫政策有调整
今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通知。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是继今年3月我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更新后,又一进行调整的重要防疫相关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介绍,从去年12月份以来,我们开始面临奥密克戎病毒传播的挑战,半年多时间里,对其认识有所加深。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短、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在隔离期限的设置、风险区域的划定和管理、核酸抗原检测等多方面进行了修订,形成此版防控方案。
他也表示,随着未来新冠病毒和疫情形势的变化,防控方案还会动态优化与调整。既要防住疫情,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月27日,吉林省吉林市,“大白”在给居民做核酸检测。图/IC photo
焦点1:密接隔离期缩短、取消次密集中隔离
随着奥密克戎取代此前新冠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针对其特点,相关风险人员隔离时长是否应当调整被业界广泛关注。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2022年3月-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全国选取部分地区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
病毒潜伏期是设置隔离时长的重要依据。记者注意到,在奥密克戎潜伏期缩短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此前尝试就隔离期做出调整。今年5月,北京宣布密接人员实施“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次密人员实行“7天居家隔离”、高风险人群实行“10天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对既往隔离期进行压缩。
今日公布的全国性防控方案,对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进行了统一明确。
对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由“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整体时间约缩短一半。核酸检测措施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双检”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
对于次密的管理,取消了“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核酸检测。
“隔离期限缩短,可以减轻隔离点的工作压力和隔离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让已经排除的风险人员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缓解其心理压力。”吴浩表示。
6月28日,广东东莞,部分镇街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医护人员正为市民进行采样。心晴 摄/IC photo
焦点2:离开低风险区 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吴浩介绍,此前,风险地区的划定,是根据当地确诊的病例数和聚集疫情数进行风险研判,管控区、封控区则属于防控应对的举措,两者为独立的概念。在新版防控方案中,二者融合,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中高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对于高风险区,实行区域封闭,安排24小时巡逻值守,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流动,严格做到足不出户。高风险区如位于城乡接合部或农村地区,卫生条件不足、管理难度大、存在较高传播风险,可将区域内居民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如确有必要,每户至多可留 1 人)。
封控期间发现新的感染者,由当地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按照“一区一策”要求,将原封控区域全部或部分延长封控时间。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的,降为中风险区;之后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所谓一区一策,意味着风险区内出现新增病例,不一定要延长整个区域的封控时间,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分,避免一人感染、众人‘陪绑’。”吴浩解释,但这也考验各地的风险研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尤其在大型社区,要强调网格化的精细管理。
此外,方案还规定,在高风险地区开展核酸检测时,要科学确定行进路线,防止交叉感染。对曾发现阳性感染者的楼宇、院落可先行抗原检测,阴性后再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吴浩认为,增加抗原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也降低基层防控人员采样工作的强度,让其有更多精力用于社区保障。与此同时,市民应当自觉、规范检测,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中风险区实行管控措施,其间“人不出区、错峰取物”。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 7 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的,降为低风险区。
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控措施,离开所在城市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2月20日,江苏太仓,沈海高速太仓新区出口,交通、公安执法人员在核验过往车辆人员信息。图/IC photo
焦点3:出院不以“阴性”为硬标准 社区管控如何衔接?
最新版新冠诊疗方案中,最受关注的修订之一是降低了出院门槛,不再以核酸阴性作为硬标准。
根据诊疗方案,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并符合体温、呼吸道症状、影像学等相应标准者,即可出院(解除隔离)。
那么,如果出院后核酸检测阳性,应当如何进行处理?
新版防控指南进行了分类规定。
其中,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 Ct 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测 Ct 值<35,结合病程、Ct 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Ct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Ct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3月19日,吉林长春,吉林疫情中的长春市首批21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苏诺 摄/IC photo
焦点4:区域核酸筛查如何开展?方案明确标准
由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今年以来,各地应对变异株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举措,其中,区域核酸筛查被广泛使用。
新版防控方案根据城市规模的差异,明确了区域核酸筛查的频率。
在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发生跨区的广泛社区传播疫情时,提级指挥,由省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决定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一般城市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市的城区,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即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城区之外的区域,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在农村地区,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所在县城,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 3 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疫情波及多个乡镇时,基于流调研判,扩大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