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 “爷爷的水稻田”项目发起人追忆袁隆平

新京报

关注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际,新京报记者先后采访其工作助理辛业芸、“爷爷的水稻田”项目发起人曾松亭,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共同追忆怀念袁隆平院士。 

【人物简介】曾松亭,中国作物学会特用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2020年发起“爷爷的水稻田”项目,让青少年走进水稻田,体验秧苗之趣,感悟“汗滴禾下土”的辛劳。

“爷爷的水稻田”项目

“袁老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适合孩子们的课程设计”

新京报:5月21日,首届“爷爷的水稻田”音乐会举办。为何会采取这种方式纪念袁隆平院士?

曾松亭:袁院士虽然是科学家,但他一生钟爱艺术,尤其喜爱小提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用音乐来放松。谈起音乐,就像谈杂交水稻一样如数家珍。他曾说,“我会拉小提琴,累的时候就拉琴,可以消遣。”

在袁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就想用音乐的形式,向他表达哀思,纪念和感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新京报:“爷爷的水稻田”公益项目是如何发起的?

曾松亭:我与袁院士相识于2002年第二次国际水稻大会。当时,我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读在职硕士,2003年,我考上博士研究生,我多次来往北京和湖南之间,有空我就到袁院士家请教、交流杂交水稻研究的问题,由此结下了珍贵情谊。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题目都是袁院士定的。

博士毕业后,我在团中央从事志愿服务组织工作。每次见面,袁老都不忘叮嘱我,别忘了水稻事业哦!袁老的叮嘱,我一刻未忘。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我经常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活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我,我就想着如何让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水稻事业中来。

可以说,袁老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是最尊敬的师者,也是最尊敬的长者。2020年春节期间,我给袁老打电话拜年,并汇报了“爷爷的水稻田”的想法。他很支持,说“‘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少年。”他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适合孩子们的课程设计。

过了几天,袁老让秘书辛业芸通过微信发来了他题写的“爷爷的水稻田”。六个字苍劲有力,看得出他对青少年的期待,希望他们能走进水稻田,体验秧苗之趣,感悟“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养成爱粮食、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率真、朴实、智慧的科学家给予下一代的厚望。

2020年10月10日,我专程赶往长沙袁老的家里,汇报了“爷爷的水稻田”筹备情况。袁老一如既往地鼓励我“要好好干”。但没想到,这是袁老给我上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新京报:目前进展如何?

曾松亭:从长沙回来后,我们就开始策划在杭州富阳开展“爷爷的水稻田”体验活动。过去一年,我们组织了幼儿园小朋友及其家长们到稻田里去感受水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一生,亲历耕耘的过程,感受水稻的生长,体味劳动的艰辛。希望他们能从体验中养成习惯,爱粮食、爱劳动、爱科学,传承中国农耕文化,传承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事业,实现袁爷爷的“禾下乘凉”之梦。

袁院士的影响

“简单生活、朴实社交,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我终身受益”

新京报:与袁院士相识20年,你眼中的袁院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曾松亭袁老执着、朴实,没有任何架子,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简朴。他到北京,我曾多次去车站接他,离开北京也是我去送他。经常我们就在离西客站不远的一家湖南米粉屋吃一些简餐。袁老会点一份小炒河虾、一个青菜、一份酸辣粉汤、一份酱油炒饭。

记得2012年春运期间,我送袁老去火车站,袁老买的是一等座,一些乘客主动将自己的特等座票让给袁老。袁老觉得自己给大家添了麻烦,花白的头发间冒出了汗,一边说谢谢一边径直向候车大厅走去。上了车,同行的秘书辛业芸是二等座,和袁老不在一个车厢,我便提出“不如买一样的票,方便照顾”。谁知袁老严词拒绝,“这都是有制度规定的,制度能随便改吗?”袁老给我上了一堂人生课。

2018年10月15日,挪威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举行“中国——挪威友谊晚宴”,袁老受邀参加。那天我送他去参加晚宴的途中,说他穿得很帅气。袁老手拉着西服领让我猜这件衣服多少钱?我摇头猜不出。“只要300块呀!”说完,他哈哈大笑。当时,袁老换了一个新手机被外界关注,他说,“我没有换手机,那是给司机买的,600块。”

简单生活、朴实社交,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肯吃苦、勤努力,保持毅力、不断坚持,这些都是我从袁老身上学习到的,终身受益。

新京报:下一步有哪些计划?

曾松亭:继续把“爷爷的水稻田”做好,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同时保持项目的公益性质,做好管理工作,让这个项目对得起袁老。

新京报记者 何强 实习生 范晓涵  

校对 张彦君  受访者供图

加载中...